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贰 唐太宗昭陵/四 陪葬墓

刘向阳


  1.分布情况
  以陵山为中心,周围形成庞大的陪葬墓群,是昭陵的主要特征之一。贞观十一年二月,即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昭陵三个月后,唐太宗亲制《九嵕山卜陵诏》曰:“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给以秘器,使窀穸(zhūnxī,墓穴)之时丧事无阙,所司依此营备”,确定了昭陵陵园的陪葬制度。以后又准许功臣幕僚自请陪葬,并允许其子孙从祖、父袝葬。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记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以上合计154人。其中陪葬的少数民族将领计有: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史大奈、阿史那苏尼失、执失思力、执失善光、契苾何力、安元寿等15人。陪葬大臣多数享受“国葬”的荣典:预赐茔址,丧葬所需概由官给。所以,当时的朝臣皆以陪葬为荣。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陪葬陵园。据目前调查所知,从贞观十一年(637)起至开元二十七年(739)的103年间,陆续埋葬在这里的墓冢,目前已确认有194座,经考证明其身份者有73座,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夫妇合葬墓,公主驸马如此,王子王妃如此,大臣及其祔葬者也多是如此,因而陪葬总人数远远超过了200人。这些墓冢,包括山上及山南平原地带,范围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10公里。北起九嵕山北麓,南临汧水赵村一带,东至东页谷村,西至庄河。陪葬冢前各立穹碑,园内广植苍松翠柏,长杨巨槐,故当时有“柏城”之称。其景色有如晚唐诗人刘沦《秋日过昭陵》诗中所描述的“原分山势如宫塞,地匝松荫出晚寒”的景象。
  昭陵“封内周一百二十里”(《长安志》卷16),总面积20000公顷(约30万亩)。太宗陵寝居于九嵕山主峰,如同皇宫在唐长安城北部一样,居高临下。陪葬墓呈“譬(pì)若拱辰”格局,向陵山东、南、西三面形成扇形辐射分布,体现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清人周垣《望九嵕昭陵》诗句“明良想象君臣际,陵谷依然天地间”,正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昭陵的陪葬制度也体现了封建宗法思想,表现在,王妃、嫡出公主墓在山上的陵山玄宫近处,大臣除魏徵外均在山下的坡地和平原上,距陵山较远。墓葬形制大体上分为五类:
  (1)因山为墓者,有魏徵墓、韦贵妃墓;
  (2)封土作覆斗形,前后各四个土阙者3例,即长乐公主墓、城阳公主墓、新城公主墓。前后各设有四个土阙,群众俗称“八抬轿”;
  (3)象山形者5例,即李靖、李勣、李思摩、阿史那社尔和安元寿墓;
  (4)封土堆作圆锥形者为大多数;
  (5)不封不树者,有高士廉墓及山上的宫人墓,目前能确认的大约7、8例。
  2.著名陪葬者及其墓葬发掘情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寝宫,其陵园陪葬墓人物,除皇亲国戚之外,更多的是当朝文武大臣,著名的如魏徵、房玄龄、尉迟敬德、徐懋功(李勣)、程咬金、李靖、孔颖达、褚亮等都在这里陪葬,他们一生的活动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1971年以来,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清理了郑仁泰、张士贵、尉迟敬德、李勣、安元寿、临川公主、长乐公主、韦贵妃、越王李贞、程咬金、段简璧等40余座墓葬,发现墓碑46通、墓志45合。目前对外开放的有徐懋功(今昭陵博物馆所在地)墓、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等。
  侍中郑国公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父亲做过县令,但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他只好出家为道士。隋朝末年,他参加了李密和窦建德领导的瓦岗寨农民起义军,后来投奔唐朝,为太子洗马,帮助太子李建成出谋划策。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即帝位,不计前嫌,擢魏徵为谏议大夫,后又担任秘书监、太子太师等职,成为唐太宗统治集团中的主要策划人和决策人物之一,他辅佐太宗17年,“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魏徵生前陈谏二百余事,多见采纳。他曾多次劝告唐太宗要以亡隋为鉴,“居安思危”、“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他提出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至理名言,给唐太宗治国以很大的启发,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魏徵陈谏,即使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也还是神色自若,据理力争。《通鉴》卷194记载,唐太宗尝退朝回宫,余怒未消,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魏徵经常在朝堂上使我难堪。”长孙皇后听后,连忙换上礼服,跪下道贺。“上(唐太宗)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唐太宗对魏徵既尊敬又畏惧。有一次,他正在逗弄一只小鹞,见魏徵进来,怕被责怪,急忙把鹞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有看见,奏事时故意拖延时间。等到魏徵离开,小鹞已经闷死在太宗的怀中。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魏徵病亡,唐太宗痛哭至极,他哭着对大臣们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并将他陪葬在昭陵玄宫最近处,表现了唐太宗爱惜人才的胸怀。
  魏徵墓当地人称魏陵,在昭陵玄宫西南的凤凰山上,依山凿石为墓,是距昭陵玄宫最近的惟一地处山上的一座功臣墓。墓前有“乳峰”一对。墓碑高4.03米,宽1.10米,厚0.44米,龟座,碑头饰蟠桃浮雕。碑文为唐太宗亲自撰书。可惜的是唐太宗晚年听信谗言,以“包庇私党”和泄露国家机密罪,推倒了魏徵的墓碑,磨去了碑文,碑上连一个字迹也没有了。
  魏徵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71,《新唐书》卷97。
  司空太子太师英国公李勣(徐懋功)
  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字懋(mào)功。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东南)人,隋末徙居滑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之卫南。“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幼年时,与其父“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武德元年(618)归唐后,高祖李渊赐以皇姓。永徽(650~655)初,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勣。
  李勣是李唐政权中出将入相的人才,历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而荣宠不衰。他17岁时就参加了隋末农民起义军,是瓦岗军的创始人和著名将领之一。武德元年,瓦岗起义军失败后,与李密归唐,遂为唐将,封上柱国、曹国公、右武候大将军、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屯守今山东、江苏、安徽和河南的东半部。武德五年,跟随李世民讨平东都,战捷武牢,后来又参与了平息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祏的统一战争。贞观四年(630),同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并肩作战,击败了横行漠北的突厥颉利可汗。贞观七年,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李勣为长史,坐镇并州16年,民安庶富,功绩卓著。太宗李世民曾高兴地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以)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远胜筑长城耶?”(《旧唐书》卷67《李勣传》)贞观十九年,随太宗征高丽(今朝鲜半岛)。贞观二十年六月,参与了北讨薛延陀的战争。
  总章二年十二月戊申(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以76岁病亡,高宗李治辍朝七日,并亲自致哀。埋葬那天,高宗亲临未央宫城送灵,他登上城楼,望着远去的灵柩,悲泣不止。
  李勣墓在九嵕山下的平地上(今昭陵博物馆院内),墓地封土为三个高约18米,直径约120米的圆锥形土包作倒“品”字形,其基室筑于中间土包之下。据《旧唐书·李勣传》(卷67)记载:“所筑坟一准卫(青)、霍(去病)故事,象阴山、铁山(今辽宁省之铁岭山)、乌德鞬山(今蒙古三音诺颜之杭爱山脉),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墓前侍立石人(翁仲)1对,高2.36米;左侧石羊3只,通高1.78米;右侧石虎3只,通高1.80米。墓前立穹碑,通高6.65米,下宽1.80米,厚0.54米,螭首龟趺,是昭陵陵园陪葬墓中最大的一通石碑,刻立于仪凤二年(667)十月,至今保存完好。碑圭篆书阴刻“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16字,碑文为行草书体,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文32行,行约110字,洋洋3000余言,叙述了李勣的生平事迹及唐王朝对其战功的嘉奖。此碑文是研究李勣和唐朝初年政治、军事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唐朝初年功臣陪葬制度的实物证据。碑阴刻有宋朝陕西转运使游师雄所题碑记,曰:“唐太子太师英国公李勣以总章二年薨,年八十六(应为七十六),赠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起冢象阴、铁、乌德鞬山,以旌勋烈。……南距今礼泉县三十里,冢高七十五尺,东西绵延七十五步,周围二百步。有群峰高下崔嵬之状,势极雄壮。前有神道碑高二丈二尺,广五尺八寸五分,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座甚伟,乃仪凤二年高宗御制御书,过之者有以见一代元勋之遗迹也。”
  光宅元年(684年。此年先是中宗嗣圣元年,继之改为睿宗文明元年,最后改为武后光宅元年),武则天临朝称制。不久,李勣的孙子柳州(今广西柳州)司马徐敬业、徐敬猷和被贬为临海丞的长安主簿骆宾王等集聚扬州起兵,以“匡复庐陵王(李显)为辞”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以将军李知十、冯敬臣为副总管,率兵30万前往讨伐,后又派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配合讨伐。十一月,扬州起兵被平息。就在征讨徐敬业叛军的同时,武则天下令“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李勣墓也横遭厄运。及中宗李显复位后,亲下诏书曰:“故司空勣,往因敬业,毁废坟茔。朕追念元勋,永怀佐命……宜特垂恩礼,命有司速为起坟,所有官爵,并宜追复。”1971年该墓被发掘清理。发掘结果证明,中宗复位后,不但进行了一次修葺,而且对李勣本人也衣冠再葬,使坟茔一新。
  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名李丽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个女儿,长孙皇后所生。贞观七年(632),丽质13岁时,下嫁其舅父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据文献记载,公主出嫁时,太宗、皇后与宰相魏徵之间曾发生过一件事,这件事诸史书多有记载。《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六年三月条记曰: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高祖女,初嫁窦奉节,后嫁贺兰僧伽),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陪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仪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赐魏徵,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这件事后世人谓之君明、臣直、皇后贤。贞观十七年八月十日(643年9月28日),长乐公主暴病身亡,终年23岁。其年九月廿一日(公历11月7日)陪葬于昭陵。
  长乐公主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方之今礼泉县烟霞乡陵光村,与陵山只有一沟之隔。1986年2月该墓被盗,同年8月至11月文物部门进行了发掘清理。该墓封土为覆斗式,每边长30米,顶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O米,南北宽5.O米,直高9.8米。封土前后原各有四个土阙,至今南面的四个犹在,北面尚存最东面的两个。原神道碑(今存昭陵博物馆)早年仆倒,碑圭篆刻“大唐故长乐公主之墓”9字。墓前原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柱(华表)各1对,今石人一残一全,石羊、石虎基本完好,石柱尚存1座。
  墓葬地下部分由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水平全长48.18米,南北走向。墓道呈13度斜坡状,宽2.31米,水平长16.9米;过洞4个,呈券拱形;天井5个,甬道前4个,第五天井开在甬道中段(据昭陵博物馆陈志谦先生介绍,长乐公主墓第五天井在甬道中段,从下边是看不到的,过去生产队在封土南边打了两孔窑,从中间的窑腿子上发现了第五天井,为了减轻压力,在天井上口还棚有木料);小龛4个,分别位于三、四天井东西两壁;甬道砖砌,呈券拱形,长8.25米,内设三道石门,这种设置,不仅在昭陵陵园内,就是在其它地区已发掘的规模较高的唐代墓葬中也是仅见的。显然,这位“太宗特所钟爱”的嫡出公主薨亡之后是享受了较高的葬仪。墓室基本呈方形,四边稍外张,砖砌,边长4.2米,穹窿顶。墓室西半部置由十二块青石砌成的棺床,长3.8米,宽2.1米,厚0.17米。
  此墓因早年多次被盗,墓室壁画破坏严重,随葬品亦被破坏或扰乱,但仍出土随葬品123件和大面积壁画。著名的有彩绘釉陶俑、镇墓兽、男女骑马俑,白瓷辟雍砚和《青龙白虎图》、《云中车马图》、《仪卫图》及建筑壁画等。经全面修葺后,长乐公主墓已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此墓砖封两处,一处在甬道口,一处在第二过洞南口。这种情况是目前所发掘唐墓中仅见的。这一特殊结构,研究者认为很可能与当时考虑将来合葬驸马长孙冲有关。合葬时,只须打开第二天井,北去畅通,南面又不见土。关于驸马长孙冲同公主合葬的问题,《长安志》、《文献通考》、《唐会要》均记长孙冲与公主合葬陪于昭陵,但在这次发掘中未曾发现任何合葬的迹象。文献记载,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即公主病亡16年之后,长孙氏大难临头,长孙无忌被“逼令自缢而死”,族人多被株连。长孙冲在两《唐书》中无传,仅在长孙无忌传中记曰:“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冲免死”。上元元年(674),唐高宗又诏追无忌官爵。因无忌当年“自作墓昭陵茔中”而“许还葬”,“特令无忌孙延主齐献公之祀”。据此推断,长孙冲此时已故,亡于“平反”之先。另据墓志分析,公主没有给长孙家留下一男半女,而史书所记,延,冲子,当是续弦或别室所生,因而公主与驸马合葬之事便事出为难了。虽然长孙氏曾横遭劫难而被斩尽杀绝,但长孙冲的卒年、卒因及葬地却不得而知,这个问题有待今后的考古发掘中证实。
  忠武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名融(史书作尉迟恭),祖居隋河南郡洛阳,后徙居唐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隋朝末年参加隋军,以勇武著称。大业十三年(617),刘武周在马邑起事,敬德为偏将。武德三年(620),李世民打败刘武周,敬德在介休(今山西介休东南)城下归唐。后来,随李世民讨伐窦建德、刘黑闼军,屡建奇功。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事变中,助李世民诛灭政敌,功居第一。贞观初年,敬德居功自傲,曾受训斥。晚年笃信方术,学延年术,“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交通宾客,凡十六年”(《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三年)。敬德是唐王朝二十四开国功臣之一,官至开府仪同三司,爵封鄂国公。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病亡,终年74岁。谥号曰“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敬德墓位于昭陵东南隅即今礼泉县城东北18公里处的烟霞新村。1971年10月至1972年1月发掘。墓葬封土堆呈圆锥形,夯筑,直径26.5米,高8.8米。该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水平全长56.3米。墓道呈13度斜坡状,长16.5米;过洞4个,为券拱土洞;天井4个,均直下通至墓道。甬道分前后两部分,前甬道南端有石门一通。墓室分前后两部分,前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南北2.6米,东西2.5米,顶高3.7米,南北两壁正中券有门洞。后墓室构筑形式与前墓室相同,长宽各5.1米,高5.7米,穹窿顶。前后甬道、墓室均砖砌,地铺方砖。后墓室置石棺床为方形,长宽各3.9米,高0.3米,棺床北侧紧贴墓室北壁。发掘时,墓室为淤泥充实,泥土中夹有零碎棺木朽片,随葬器物已被劫掠一空,余者亦多残破,葬式不明。惟出土墓志铭两合十分完整:一为尉迟敬德墓志,一为夫人苏氏墓志。敬德墓志边长1.20米,厚0.25米,是昭陵陪葬墓目前发掘所得墓志中最大的一合。志盖篆刻“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25字,为昭陵目前已发现的碑志中仅有的飞白书体。这种书体为东汉大书法家蔡邕(字伯喈,132~192)所创,据唐张怀瓘(713~741)《书断》记载:“汉灵帝(刘宏)熹平年间(172~178),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时方修饰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敬德志盖篆字,点画间丝丝露白,若绢带迎风,舒卷自若。史书关于飞白书体的记载不少,但传世作品却凤毛麟角,其风貌难得一睹,因而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是一件难得的稀世珍品。苏氏墓志,志盖篆“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25字。由两合墓志文知:苏氏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卒,敬德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与妻合葬于此。
  距该墓封土堆南49.5米处,竖有尉迟敬德墓碑一通,碑额篆书阴刻“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16字。该碑立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螭首方趺,通高4.55米。碑侧浮雕缠枝蔓草花饰和兽面纹饰。碑面上部字迹剥蚀严重,下部仅有500多字可辨。许敬宗撰文,唐代书法家王知敬书丹,书体丰俊劲秀。1975年移至昭陵博物馆陈列。
  韦贵妃
  韦贵妃名珪,字泽,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人,生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曾祖孝宽,在北周为相,父园成为隋开府仪同三司。韦氏初嫁隋朝李雄之子李友珉,生定襄公主(即阿史那忠夫人)。后李雄从杨玄感起兵反隋被诛,籍没其家(事见《隋书·杨玄感传》卷71)。李世民攻克洛阳后纳为妃,生临川公主李孟姜、纪王李慎。李世民登基之后,于贞观元年(627)将其册封为贵妃。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去世后,成为太宗后宫的实际首领。唐高宗永徽元年,援朝例册拜为纪国太妃。韦氏麟德二年九月二十八日(665年11月11日)薨于洛阳,次年十二月二十九日(667年2月8日)陪葬昭陵。
  韦贵妃墓位于唐太宗昭陵陵山东南方的冶姑岭上,与陵山仅一沟之隔,因山为墓,墓前有石人、石羊、石柱(华表)等,墓碑为龟座。墓葬规格在昭陵陪葬墓中等级最高。该墓于1990年9月发掘,地下部分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全长50米。墓中出土文物174件,主要有彩绘陶俑和彩绘釉陶俑101件,包括男立俑、女立俑、骑马俑、双头人面镇墓兽、天王俑等;壁画72幅,分布于墓道、甬道和墓室,内容包括四灵(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仪卫、列戟、备马图、给使、男装女侍、乐伎等;另有石质墓志一方,长宽均为79.5厘米,盖篆“大唐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之铭”16字。志文令狐德棻撰,楷书,记载韦氏生平甚详。
  临川公主
  临川公主名李孟姜,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一女,韦贵妃所生。下嫁驸马周道务(左屯卫大将军、谯敬公周绍范之子),道务后官至左骁卫将军。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公主因病亡于幽州,终年59岁。同年十二月廿五日(683年1月27日)陪葬于昭陵。
  临川公主墓位于今礼泉县赵镇新寨村村北,东北距昭陵约5公里。1972年3月至4月由文物部门发掘清理。墓葬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正南北走向,全长48米。墓室砖砌,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4.O米,东西宽3.4米,发掘时顶已塌陷。甬道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土结构,后段为砖结构。砖甬道内设木门和石门,木门已朽,位置在石门前。土甬道内南北砌约0.44米厚的封门砖。墓道壁面原绘壁画全部剥落。出土随葬品陶俑300件,有天王俑、男立俑、男骑俑、女立俑、女骑俑、镇墓兽、陶马、陶牛、陶骆驼、陶羊等;还有铜锁、镫、镳、石门、石柱(华表)等。敕封临川公主的诏书,分别刻于两块石面上。
  出土墓志一合,盖篆“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12字。志称李孟姜为长公主。唐制: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李孟姜是高宗李治的姐姐,且亡于高宗朝,因而称长公主。
  临川公主字取孟姜与其少年时就写得一手好字有关。据墓志文记载,贞观初年,太宗李世民避暑甘泉宫,见公主所书表启,高兴地拿给长孙无忌看,他说:“我的女儿年龄这么小,也没有受过多少训练,就写得这么一手好字,真让人高兴。我听说王羲之的女儿名叫孟姜,写得一手好字,今慕名为公主取字,希望她能同王孟姜齐驱。”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宫廷内书风之盛以及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与推崇。
  新城长公主
  新城长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一女,长孙皇后所生。据《旧唐书·外戚传》(卷183)和《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卷83)记载,贞观二十三年(649),新城公主先嫁于吏部尚书、并州都督长孙操(长孙皇后之叔父长孙敞之从父弟)之子长孙诠(官至尚衣奉御),诠以罪徙巂州(今四川西昌),后更嫁韦正矩(官至奉冕大夫)。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因病暴薨,享年30岁。高宗李治将其以皇后礼陪葬昭陵。
  新城长公主墓位于今陕西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村北的一个小山梁上,座北向南,西北距昭陵仅1000余米。墓地封土堆呈覆斗形,高约14米。墓园四个角阙和南北各二个门阙残存。封土堆南侧有石人、石虎、石羊和石柱(华表)各2件。墓前石碑为螭首龟趺。
  1994年10月至1995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城长公主墓。其地下部分由长斜坡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8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总长约50.8米。该墓虽曾被盗,但仍出土以新城长公主墓志、彩绘骑马俑、男女侍俑为主的珍贵文物300多件。在墓道、过洞、天井四壁下部及甬道和墓室内壁面均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壁画,计70余幅。墓道两壁所绘内容相互对称,从南往北依次为青龙、白虎、门吏、仪仗、鞍马、犊车等内容。墓道北壁过洞口上部绘阙楼图,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壁面用较宽的赭红色带绘仿木构建的廊柱、斗拱等,同时以红柱将壁画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画面。除第一天井两壁绘列戟图外,其余均绘各种人物。第一过洞两壁各绘五名男侍,第二过洞以后均为侍女,以表示已进入后宫。过洞和甬道的顶部皆绘平綦,墓室顶部绘天象图。其整体布局气势恢宏,线条优美,具有较为典型的初唐绘画风格。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