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叁 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一 守成天子唐高宗与一代女皇武则天

刘向阳


  唐高宗李治(628~683),字为善,小字雉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唐王朝第三代皇帝,公元649~683年在位。贞观二年六月庚寅(十五日,628年7月21日),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生于东宫之丽正殿。4岁时封为晋王,6岁时遥领并州都督。李治幼年“歧嶷端审,宽仁孝友”。稍长,从著作郎萧德言学读《孝经》,太宗曾当面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李治回答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闻言大悦:“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及文德皇后驾崩,李治年仅9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抚慰,宠爱特深。不久,拜右武候大将军。
  贞观十七年(643)三月,李治之兄、原太子李承乾(李世民长子,长孙皇后所生。因生于承乾殿,故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因谋反被废,魏王李泰(李世民第四子,长孙皇后所生)亦以罪废黜,李世民遂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四人商议,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初立之际,李世民将李治置于身边,亲加教诲,“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并亲撰《帝范》十二篇,颁赐李治,以增长其政治才干和驾驭群臣的本领。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李世民崩逝于翠微宫含风殿。六月初一日(649年7月15日),李治即皇帝位,时年22岁,年号“永徽”,立妻王氏为皇后,嫡子李忠为太子(后宫刘氏所生)。
  高宗李治并非“昏愦无能”、“怯弱平庸”之辈。即位初年的李治,“载怀千古、流鉴百王,思欲摒弃收骄,怡神遣虑”(《万年宫铭》碑文),发誓要做中兴英主,以建成大唐世代之业基。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辅佐下,恭勤国事,礼贤下士,并专门组织了一个“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的十人内阁,认真执行太宗时期制定的对内对外政策,使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故史学家评论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通鉴》卷199永徽元年正月)
  永徽四年(653)二月,驸马都尉房遗爱、柴令武(尚太宗女巴陵公主)、薛万彻(尚高祖女丹阳公主)和高阳公主等密谋废李治,迎立高祖第六子李元景为帝,事泄,均被诛。因王皇后无子,且与萧淑妃争宠,李治遂厌恶之,继而宠爱武昭仪,并欲立为后。长孙无忌等老臣极力谏阻,李治皆不从。并于永徽六年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同时废太子李忠,改立其与武则天所生之长子代王李弘为皇太子。罢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于是朝中无人敢谏。后起用贪得无厌,专以卖官鬻爵为事的李义府为宰相,朝纲渐乱。
  显庆五年(660)以后,李治患疾,“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并委武后参决奏事。武后借机大权独揽,专擅朝政,“权与人主侔矣”(《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五年)。乾封元年(666)正月,李治与武则天同登泰山封禅,谒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圣”并尊的局面。宰相上官仪曾上疏奏:“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被下狱处死。此后,李治深感大权旁落,恐李氏江山丧失于己手,欲禅位太子李弘,无奈李弘沉疴婴身,郁积暴薨。于是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并使之监国。武后旋以“忤逆”罪废黜李贤。李治无奈,又立英王李哲(又名显)为太子。永淳元年(682)二月,李哲生子李重照(后避武曌讳,改名重润),李治立其为皇太孙,并破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万代。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初四日,683年12月27日。《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和《新唐书》卷3《高宗本纪》相同,《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误为“己酉”日)夜,崩逝于东都洛阳之贞观殿,享年56岁。临终前说:“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表示愿将尸骨埋葬在故乡关中。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陵园制度,务从俭约。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五月丙申(十五日,684年6月3日),武则天遵照高宗遗愿,命睿宗李旦护送高宗灵驾西返长安。八月庚寅(十一日,684年9月25日),葬天皇大帝于雍州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之梁山,曰乾陵。并分好畤、醴泉、始平、武功、永寿五县地设奉天县,以奉乾陵。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加高宗尊号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武则天(624~705),原名照,后改为“曌(音照)”。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南徐村),生于唐京都长安(一说生于四川广元)。其父武士彟(音约)原为木材商人,隋末为鹰扬府队正,后追随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其母杨氏(后追谥为孝明高皇后)是隋朝宰相遂宁公杨士达之女。武则天14岁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掌管皇帝的起居、宫廷文娱和宴庆的后宫女官,为正五品)”(《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赐号“武媚”,人称“媚娘”。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唐太宗立16岁的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为人仁厚纯孝的李治虽不乏雄才大略,但也十分贪恋女色。贞观末,太宗病情日重,李治奉诏进宫侍奉,“见才人武氏而悦之”(《通鉴》卷199高宗永徽五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驾崩,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按照前朝惯例,26岁的武才人及后宫中没有生养的妃嫔,被遣送进感业寺(遗址在今西安市北郊感业寺小学院内)削发为尼,为先皇祈福。永徽三年(652)太宗忌日,李治临寺焚香,与武媚娘相遇,“武氏泣,上亦泣”。当时,高宗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得知此事后,“阴令武氏蓄发,劝上内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高宗遂纳入后宫,封武媚娘为昭仪(后宫九嫔之一,正二品),后有专宠。永徽六年,高宗欲进一步册封武昭仪,但后宫四夫人名位已满,无法进封,于是特设“宸妃”名号,用以册封武则天,后因大臣韩瑗、来济力谏而止。
  复入宫廷的武昭仪以自己的伶俐和睿智,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的矛盾,各个击破,于永徽六年十一月登上长安肃义门,接受了皇后的玺绶,并开始参与朝政。“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的武皇后,很快就显露出她超人的才华和精明强悍的治国能力,得到高宗的极大信任与依赖。从显庆五年(660)十月以后,身患多种疾病的李治,便将“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武则天借此机会,拢络朝臣,专断朝政,利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支持,消灭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从此,唐王朝中出现了“二圣”并尊的局面。
  弘道元年(683)高宗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次年,即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子豫王李旦(又名轮)为帝,令其不得干预政事。旋改百官名称,以东都洛阳为神都,开始了她真正“圣衷独断”的武则天时代。光宅元年(684)九月,眉州刺史徐敬业(英国公徐懋功之孙)等拥兵10万,“以匡复庐陵王为辞”于扬州(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反对武氏专政,长安主簿骆宾王草制《讨武曌檄》,旋被镇压。垂拱四年(688)八月,博州刺史琅玡王李冲及其父越王李贞又起兵反抗,亦被镇压。载初三年(690)初,僧人法明造《大云经》,言太后系弥勒佛降生,应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武则天令将该经颁示天下,又敕两京、诸州各建大云寺。百官、宗戚、百姓、四夷酋长、僧道等6万人上表“劝进”,于是,天授元年九月九日(690年10月16日),67岁的武则天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武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后,权谋善断,手段残酷。为扩大统治基础,继续打击士族显贵。她广开仕途,开创殿试制度,亲自测试贡生,亲撰《臣轨》一文,令百官习诵,奖励告密,任用酷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屡兴大狱,诛杀唐宗室贵戚数百人,大臣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官员不计其数,以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她统治的近五十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她奖励农桑,颁行农书《兆人本业记》,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加强和改善了唐王朝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恢复了“安西四镇”,设置了“北庭都护府”。晚年豪奢专断,大兴土木,人民赋役繁重。侄儿武三思把持朝政,政宪大乱。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中宗李显复位。上武则天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十一月壬寅(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终年82岁。“遗制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十一月条记曰:“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群臣上谥号曰“则天大圣皇后”。中宗遵照其母“归陵”遗制,不顾严善思等朝臣的反对,于次年正月丙申(二十一日,706年2月8日)护则天灵驾还西京。五月庚申(十八日,706年7月2日),与其夫李治合葬于乾陵玄宫。睿宗李旦即位,诏依上元年(674~676)故事,复其号为“天后”。不久,追尊为“大圣天后”,后改尊号为“则天皇太后”。故史称武则天。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