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物史迹述丛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乾陵阙楼

樊英峰,刘向阳


  中国封建帝王,生前不可一世,主宰一切,死去之后,都留下了一座庞大的陵园。建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帝陵可谓其中的杰出代表。
  就陕西境内而言,唐帝陵共有18座,位于渭河以北的高原上,史称“关中唐十八陵”。这些陵园无论是“堆土成陵”,还是“依山为陵”,其规模宏大,各类建筑名目繁多。据《唐会要》记载,当年,“献、昭、乾、定四陵各有建筑378间”。在这些建筑物中,有的属于木质结构,有的属于砖石结构。木质结构的,早已荡然无存,遗留到现在的仅是当年的建筑遗迹或遗址。现存在陵园内的阙楼遗迹——阙台便是其中之一。
  乾陵是唐代男、女两位皇帝合葬之陵,建于公元684年至705年间,正值盛唐时期,陵园建制非同一般,完全仿照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廓城,是唐十八陵中的代表,其阙楼建筑也是其它帝陵无可比拟的,其特点表现在:
  第一,阙楼数量之多
  从现存在地面上的阙楼遗迹考查,共计9对18座,其中3对6座分别位于等级较高的陪葬墓之前,如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另外6对12座建在乾陵的宫城、内城和外廓城范围内。就其数量而言,是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阙楼最多的一个,比其它唐陵几乎多出一倍。陵园内的6对阙楼有3对分别位于宫城之青龙门、白虎门和玄武门之前。另外3对均集中在宫城朱雀门外、内城东西乳峰顶和外廓城南门之外。这些阙楼均对称排列,左右各一。以陵园正南方的三对阙楼来说,多达3对6座,比其它唐陵多出一倍,这也是乾陵陵园建筑特点之一。
  第二,阙楼等级之高
  199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朱雀门外和乳峰顶上的2对4座阙楼的基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清理,结果表明,该基址保存完整,石条铺砌,结构清晰,平面呈凸型,这种形制称为三出阙,又称子母阙,即一个母阙,二个子阙。具体结构是在一个单阙(正阙)的左右两侧紧贴它各加上两个子阙(付阙)。这种阙尊于单阙,属帝王一类等级。其它阙楼基址尚未清理,不得而知。从陵园本身的性质和已清理的阙楼基址看,亦应是三出阙。
  据目前可知,唐代使用三出阙,仅在唐太宗昭陵北门曾有发现,其数量仅为一组。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玄武门及重玄门均未发现三出阙。大明宫含元殿是否有三出阙,有待进一步考证。乾陵的两组三出阙无论在使用上,还是使用的数量上都是首次发现和最多的。
  第三,阙楼规模之大
  从考古发掘清理时实际测量数字显示,两组三出阙的基址面阔都在20米以内,其中,朱雀门外东侧阙楼基址面阔达23.5米,约为现代8间房屋的宽度。最大进深12.85米,比现代房屋进深深出一倍有余,最小进深亦在10米左右。对残留阙楼的阙台高度测量,数字表明,最高者达到14.4米,为乳峰之东阙,该阙顶部至今还残留有部分铺地砖,估计为当年阙楼屋内地面,那么14.4米应是原始高度。最低者也在9.7米,残留在其它唐陵内的阙台的高度,最高者才10米,最低者仅1米左右。既然阙台的原始高度在14米左右,我们可以参照唐墓壁画《阙楼图》对当年所建阙楼的完整高度作一个推测。壁画中的阙楼的阙台与台上其它部分的建筑比例大约为2:1,因此,乾陵乳峰东阙台上的建筑物高度大约为7米,这样才符合比例关系。那么,整个阙楼高度在20米以上,加上东乳峰本身的海拔高度944米,一组宏伟壮丽的高大建筑物凌空而起,巍峨壮观。无与伦比,充分显示出乾隆这座特殊陵园的威严与神秘。
  乾陵上的阙楼形状到底是什么样子,史书未作详细记载,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志图》以及清代人的著作中虽有记载,但只是大概而已。《长安志图》所绘既不完整,亦不具体,我们不妨参照乾陵陪葬墓之一的唐懿德太子墓和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壁画《阙楼图》试图对乾陵阙楼作一个文字上的描述。
  懿德太子与永泰公主墓均以“号墓为陵”礼制营建,地面上有广阔的陵园和大型石刻以及城墙、阙楼、角楼等。墓室壁画的内容直接反映的是当时宫廷生活和宫廷制度,因此,用它作参照,其依据比较可靠。以懿德太子墓壁画为例,该壁画《阙楼图》场面宏大,壁画完整,线条清晰,所绘阙楼结构具体、明了,其外形就像一座古典式的楼房,为三出阙,大体由屋顶、屋身、平坐和墩台(阙台)四部分组成。
  阙楼屋顶为庑殿式,这种样式与懿德、章怀、永泰三墓出土的石槨及乾陵述圣纪碑碑顶的造型一样,是唐代最高等级的屋顶样式之一。屋顶上画有鸱尾、脊饰、瓦当、檐屋等形状,极像木建筑的屋檐,既具遮雨功能,又有装饰性。
  阙楼的屋身相当于底层房屋,画出仿木结构的栏额、地栿、立柱,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固有迴廊,当心间按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和障日版。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铺作下层用人字拱,上层用斗子蜀柱,铺作下施阑额和由额。两者之间立搛柱。阙楼的平坐之下为阙台,之上为阙楼的屋身,平坐带柱子,栏杆接点及撮顶上贴金铜饰件。以上三部分均为木构建筑。而墩台则是代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夯土台基,为砖土结构。
  台的基座由一层青石条平砌构成,中心筑夯土,四周外包青砖,均呈收分型上升。墩台外表四周绘有忍冬蔓草纹。
  整个阙楼上大下小,虽然是绘画艺术品,却同样表现出雄奇威严的气象。以此壁画推断乾陵的阙楼可能当属此制,只不过规模要比壁画阙楼大的多。
  众所周知,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最初名称叫“观”,是“于上观望”之意,又名“象魏”,系“其上具法象,其状巍巍然高大”的建筑,分宫阙、城阙、门阙和墓阙,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树立两旁,中间空道而行,因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缺,与“阙”通。从乾陵阙楼基址看,当年该建筑高大、峻美,具有浑雄、饱满的形体,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珍品,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是乾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华夏文明长河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古老的建筑物若能留到今天,人们就能从中体会到唐代那种博大精深、恢宏壮观的气势。
  那么,乾陵阙楼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它是陵园内重要建筑的组成部分。史书上记载,乾陵当年的378间建筑,其中就包括了6对12座阙楼。众所周知,汉代是建阙的盛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以象征王权的尊严或门第的高贵。唐乾陵陵园修建阙楼,正是对这种传统作法的继承,但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所建阙楼规模比前代大,数量比前代多,等级比前代高,结构也比前代复杂,这正是当时国家安定、财力雄厚、技术和艺术成熟的物质表现,同时也是以建筑暗喻皇权至上的精神象征。
  第二,它是帝王陵墓的重要标志,标志乾陵陵园这个领域从此开始,标志在此其后没有庞大的建筑群,标志并引导谒陵者行进方向。同时,又是陵园城门的标志。乾陵6对12座阙楼分别建于陵园6道城门之前,本身就是一种没有门扇的大门,人们看到它,就可知道陵园城门的位置,而阙与长长的神道互相呼应,使前来凭吊谒陵人由此通过,肃穆之间,由然而生,以陵园之南三对阙楼来说,最南端阙楼为陵园第一道门,乳峰上的阙楼表示陵园第二道门,朱雀门前阙楼表示陵园第三道门,这也是阙楼当初的原始作用。这三对阙楼整齐对称地排列在这一条御道与司马道两侧,起到了引导空间、烘托主体建筑、加强肃穆气氛的作用,犹其是乳峰上的一对阙楼,位居陵之主体——北峰之南,恰好与北峰形成三角鼎立之势,它在北峰深色景色的衬托下,显示出空间的层次,同时,北峰又在前者的对比之下,比自身更显得高耸、巍峨。不仅如此,它与其后的华表、翼马等石雕艺术品共同组成陵前的建筑环境,同北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高耸的山峰和严谨对称的建筑及雕塑,给人以威严、庄重的压抑感。这正体现了唐室对皇考先妣“文治武功”的至尊至崇和神灵般的顶礼膜拜。自然的山峰与人工的阙楼巧妙结合,使乾陵这种纪念性效果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乾陵文物史迹述丛/樊英峰,刘向阳.—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