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浅谈唐代的娱乐活动

陈 晔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时代,唐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举世瞩目。娱乐活动作为这个时代文明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娱乐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皇室宫廷、高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从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边疆,男女老少乐此不疲,娱乐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娱乐,人们陶冶了性情,锻炼了身体,使唐胡社会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唐代皇帝大都对娱乐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宫中召集了娱乐高手,经常奉命陪伴皇帝畋猎、击球、下棋,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表演。在他们的参与、带动和支持下,唐代娱乐活动深入人心,蓬勃发展。受皇帝影响,王子、大臣及其随从部下也对娱乐活动的兴趣与日俱增,各类活动样样精通。唐代娱乐项目丰富多彩,击球、畋猎、围棋、武艺、拔河、秋千、登高郊游等,深受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们的喜爱。
  一 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一)击球
  马球发源于波斯(今伊朗),流传于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古代称之为“击球、打球或击鞠”。
  马球运动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唐太宗时期开始盛行,在当时的长安城内有极强的吸引力,风靡一时。马球比赛分单球门和双球门,单球门是以先入网的队员为胜,主要发挥个人击球技术;双球门是以进球多少决定双方输赢,各自队员要密切配合,综合体现集体运动的能力和水平。球如拳头一般大小,用比较轻而坚硬的木头制成,中间掏空,为了准确地击中,球通常被涂上鲜艳的颜色。击球用的棍子称球杖,长几尺,顶端弯曲,其上雕有精致花纹,美观实用。比赛时,队员窄袖短袍,骏马尾巴挽起,扫除障碍,以防发生意外。唐代马球场宽敞、光滑、平整,为马球这一娱乐活动的成功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据文献记载,唐代有半数以上的皇帝热衷击球运动,他们经常策马扬鞭,沉溺于球场之中。唐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1],球技一流无人能比;唐穆宗酷爱击球,不顾龙体;“因击球得暴疾,不见群臣者三日”;唐宣宗技艺超群,令人惊叹。“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两军老手咸服其能”[2]。史书载,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十一月,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派遣大臣尚赞咄率领千余人,赴长安迎娶金城公主,中宗热情接待并特意组织了一场精彩的击球表演赛。尚赞咄十分高兴,奏请中宗同意吐蕃与唐朝球队进行比赛。岂料唐朝球队连连败给吐蕃,情急之下,中宗令临淄王李隆基、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和武延秀等四位击球高手,与吐蕃十余名队员交战,最终获胜。中宗非常满意,赏赐他们数百匹丝绸。击球运动由西域诸蕃引进中原,吐蕃人又擅长击球,唐朝球队能取得胜利,可见唐代击球运动功底之深厚。
  击球是皇帝们特别青睐的娱乐活动,在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中也极为盛行。在陪伴皇帝娱乐和参加比赛之余,他们也常常自己组织击球活动。许多官宦的私邸修建有豪华的击球场,闲暇时邀请其同僚好友消遣娱乐。上流社会对击球运动非常痴迷,夜幕降临还继续恋战,不愿收场。唐末。淮南节度使杨渥喜欢击球,昼夜作乐,竟在球场上“然十围之烛以击球”[3]。这个球场也许是现代灯光球场的雏形吧。
  陪葬乾陵的章怀太子墓内,出土壁画50余幅,面积多达400平方米,其中《马球图》尤为著名,这幅作品应是墓主人生前娱乐活动的真实写照。《马球图》位于墓道西侧,长6.75米,高1.65米。画面中有数十个击球队员,头戴幞头,身穿颜色各异的窄袖袍。打球者骑一骏马,左手执缰,右手握杖,围绕地上的彩色小球你追我赶,奋力争夺,场面激烈。枣红色马上的球员,挥动球杖,反身欲击地上快速滚动的小球,其他球员也毫不示弱,步步逼近,势在必得。球员神态专注,动作矫健,整个画面把紧张激烈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后期,击球运动在军营中迅速普及,将士们酷爱这项活动,征战之余仍忘不了击球娱乐。当时的将领几乎都是击球高手,他们经常活跃于球场之上,难怪唐僖宗朝时发生了“击球赌三川”的闹剧。面对一份镇守三川将领名单,僖宗竟然提出以击球输赢决定人选,结果,左金吾大将军陈敬宣得第一名,“即以为西川节度使”[4],这些充分体现了唐朝君臣对击球运动的热爱,以及击球运动蓬勃发展的盛况。
  (二)畋猎 
  畋猎也称狩猎、射猎、游猎等等,是统治者健身娱乐、练兵习武的重要方式。畋猎有火捕、网捕、围捕等。火捕是指用火烧山林野草,驱使猎物按照人们预定的方向,顺利地进入陷阱或包围圈;网捕是指把猎物赶进罗网之中,借机捕获;围捕是指一群人追赶猎物,猎物无处躲藏,最终被捕获。畋猎时,狩猎者擅长使用的武器是弓箭或木棍,他们骑在马背上,快马加鞭,射箭或用木棍将猎物击毙。这种活动不分四季,场地就是山川树林,也可在专门的猎场进行。
  闲暇之余,皇帝们率众朝臣浩浩荡荡开进周边的山川树林追赶猎物。畋猎让他们忘记了烦恼,远离枯燥沉闷、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又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驰骋于空旷的田野之中,人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皇帝们迷恋畋猎,弃国家大事于不顾。唐高祖经常率领众臣狩猎,不顾朝政,大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极力相劝。有一天,高祖收获颇丰,高兴地问大臣们说,今天畋猎,快乐吗?谁料,谏议大夫苏世长回答说:“陛下游猎,薄废万机,不满十旬,未足为乐!”[5]唐太宗曾热衷畋猎活动,短短两月,三次“猎于武功、岐阳、骊山等地”[6]。巢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子)也曾说:“我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猎!”[7]可见狩猎活动在当时非常盛行。
  唐室贵族狩猎活动规模盛大,仪式隆重,布置周密。狩猎前,选择场地,奏请皇帝批准,然后召集民工修筑猎场。猎场四周彩旗飘扬,侍奉皇帝畋猎的军队提前在预定地点集合,兵部官员宣读完《畋猎令》,分别从三个方位围住猎场,一面留有缺口,供皇帝、太子、大臣们射击。畋猎结束,鸣锣击鼓,所有猎物,赏赐给随身侍从,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畋猎活动具有刺激性、狂野性,也容易被军人接受,其狂热程度不亚于皇室贵族。许多将士在畋猎中身手不凡,身怀绝技,既达到了娱乐健身的目的,又为保卫大唐边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壮观刺激的狩猎活动,也成了当时画家们作画的题材。章怀太子李贤墓内出土的《狩猎出行图》和《马球图》相对应,位于墓壁东侧,长12米,高1.65米。画面上有四十多个骑士,两只骆驼,五棵大树,还有隐约可见的青山。画面中圆脸略带胡须、身穿长袍、骑一高大白马的骑士,可能是狩猎出行的主人。各色马队(如枣红、白、黑)和驼队紧随其后。骑士们头戴幞头,身穿短袍,颜色各异,弓箭、箭囊佩带腰间。人们仿佛看见群马飞奔,骑士策马扬鞭、弯弓射箭的激烈而又紧张的场面;似乎听到响亮的马啼声和人们的欢呼声,有身临其境之感。《狩猎出行图》形象逼真地刻画出唐代贵族狩猎活动宏大煊赫的场面,反映了唐代帝王对狩猎活动的重视和喜爱。同样,狩猎活动也是唐代诗人们作品的重要内容。王维《观猎》诗曰:“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将军狩猎的情景。
  (三)下棋
  下棋是唐代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皇室贵族、文人学士、民间妇女、和尚道士等各层人士都对下棋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下棋达到相互交流感情、增进友谊、锻炼思维能力、愉悦身心的目的。唐代的棋类活动有象棋和围棋两种,人们在闲暇时,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按照各自的思维方式,指挥棋子走出最佳路线。手拿棋子“举棋不定”,不知该放哪里才不会失误,一个棋子关系全局的输赢。那种各显其能、争吵不休的场面让人忍俊不禁,似乎他们在进行着一场异常激烈、异常重要的竞争。
  象棋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在上流社会阶层广泛流行,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周武帝是位象棋迷,亲自撰写了一篇关于象棋研究的论著。他的论述立刻得到文武大臣的响应,迅速掀起了下象棋的热潮,这对于象棋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古代象棋是立体形的(有时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到了唐代没有变化,与现代的象棋形状有很大差别,棋子的叫法有的被沿用下来,如将、马、车、卒等。下棋的方法和现在基本相同,两个人摆开棋盘,放上棋子,轮流走棋,步步为营,防守结合,以吃掉对方老将为目的。小小棋盘仿佛一个很大的战场,战马嘶鸣,人声鼎沸,两军人马,杀得难分难舍,胜利者自豪喜悦的神情溢于言表。
  传说早在尧舜时期就发明了围棋。到了唐代,围棋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民间围棋活动如火如荼,有些妇女的棋艺,就连当时的“棋待诏”(唐室专门选拔的下棋娱乐的高手)也自叹不如。《集异记》里记载了一则有趣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唐玄宗时期,围棋高手王积薪入蜀避难于山中一户人家。这家只有婆媳二人,日子十分清苦,只能给客人提供水和柴禾,但棋艺超群。书中曰:天刚黑,婆媳两人各自回房关门休息。王积薪睡在房中,辗转翻侧,夜不能眠。忽然听见房内婆婆对媳妇说:“良宵无以为适,与子围棋以赌,可乎?”媳妇说:“诺。”王积薪暗自好奇,屋内一片漆黑,没有灯烛,何况婆媳各居东西两个屋子,怎么下棋?“王积薪乃附耳门扉,俄闻妇曰:‘起东五南九置子矣。’姑应曰:‘东五南十二置子矣。’……每置一子,皆良久思维。……将近四更,忽闻姑曰:‘子已败矣,吾止胜九枰耳。’妇亦甘焉。”天亮后,王积薪向婆媳请教棋艺。老夫人说:“尔可率已之意而按局置子焉。”王积薪和老妇人下了一会工夫,老妇人吩咐儿媳:“是子教以常势耳。”媳妇简略地讲述了下围棋的方法,老妇人说:“至此亦无敌于人间矣。”从此,王积薪棋艺无人能比,成为唐代围棋高手。故事是否真实,我们暂且不论,却足以说明围棋在唐代风靡的程度。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侍女弈棋图》,画面上一位穿着艳丽、雍容华贵的妇人,专心致志地下着围棋。这幅绢画,也证明了唐代妇女对围棋的钟爱,反映了围棋活动在唐代广泛流行的动人情景。
  (四)习武
  为了保卫江山稳固,御防外敌侵略,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军队自身素质的培养。平时就很注重军事训练,训练内容有射箭、骑马、舞枪、弄棍、拳击、举重等等。习武让将士武艺高超,成为军人的娱乐项目,起到娱乐强身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参加习武活动,带领“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8]。长安二年(702),一代女皇武则天开武举,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军事人才。武举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内容有七项:“一曰射长垛,入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二曰骑射,发而并中为上,或中或不中为次上,总不中为次。三曰马枪,三板四板为上,二板为次上,一板及不中为次。四曰步射,射草人中者为次上,虽中而不法,虽法而不中者为次。五曰材貌,以身长六尺以上者为上,以下为次。六曰言语,有神采堪统领者为次上,无者为次。七曰举重,即翘关,率以五次为上第。”武则天选拔骁勇战将,增强了国防力量,保卫了国家安宁,之后这些活动成了军人喜欢的娱乐方式。
  由于唐朝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习武活动在民间蔚然成风。农闲时节,他们便积极参与习武活动,既能健身、娱乐,又能被选拔入伍,报效国家。国家招募士兵十分重视武艺,挑选身强力壮、能征善战之人。唐朝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周边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和回纥人,这些民族有的擅长用箭,有的喜欢用刀,有的马不离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悍、勇猛,“随逐水草”,居无定处。习武是他们谋生的需要,当劳作之余、衣食无忧时,他们就会有更高的要求,提高技艺,锻炼身体,把习武看作是一场令人开心的娱乐活动。
  (五)郊游
  郊游是古代健身娱乐活动之一,很早以前就受到人们喜爱。唐代郊游之风盛行,春天是上层社会娱乐消遣、外出游玩的好日子,同样也是平民百姓的吉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百花齐放、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天吸引着无数游人。走在温暖的阳光下,人们心旷神怡,烦恼和痛苦一扫而光。树林、山野风景如画,游人如织,他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景,贪婪地吮吸着田野中的新鲜空气,娱乐健身一举两得。特别是妇女们成群结队,外出踏青,追逐打闹,笑声不绝,引人注目,增添了欢乐热闹的气氛。杜甫的《丽人行》中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牧的《长安杂题长句》中说:“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施肩吾的《少妇游春词》也写道:“簪锦攒花斗胜游,万人行处最风流。”妇女游玩的动人场面浮现眼前。唐人春游的美好场景,触发了诗人们的灵感,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就这样从作者的笔下油然而生,传诵千古。登高与郊游关系密切,成为唐代民间的重要习俗。重阳节人们登高远望,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便有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唱。
  唐代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除了前面所说之外,还有荡秋千、拔河、放风筝、竞渡等等,人们用这些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充实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从中得到意外收获。
  二 娱乐活动风靡的原因
  唐朝经济不断发展,外来入侵较少,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到处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人们已不满足酒足饭饱的物质生活,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娱乐是人类特有的天性,在各种各样的娱乐中,人们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陶冶自己的性情,展现自己的才华,更好地表现出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一)社会环境的因素
  唐朝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促进手工业、交通业和商业的兴旺发达,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前,国库充盈,百姓富裕,物质生活稳定,很多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娱乐消遣。手工业的发展为娱乐活动提供了众多的器材,如马球、球杖、球衣、马身上的装饰品等等;交通业和商业的繁荣,为娱乐活动的广泛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唐朝政治开明,皇帝的积极倡导和亲身参与,促进了娱乐活动的开展,开辟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空间。
  (二)自身需要的因素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自古以来,人们视健康为最大的幸福。唐代也不例外。上自皇帝,下自显赫贵族,竟然有不少人服食所谓的“金丹”,以求长生不老,以至于中毒身亡,这种荒唐举动反映了唐代人们对长寿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珍惜的一种普遍社会心态。娱乐成了人们健身延年的最佳选择。通过打球、畋猎、郊游等娱乐活动,人们在愉悦身心的同时,锻炼了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许多著名医学家提出了“运动健身”思想,必然对娱乐活动的广泛开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军事战争的因素
  唐代社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战事也时有发生。那时人们作战主要采取手拿兵器近距离格斗的方式,这就要求军队募集大量身体健壮、武艺非凡之士。这些战士除了参加正规的军事训练,平时的娱乐活动成了他们练武的手段和方式。击球运动,人数多、技艺高,竞争性强,运动健将挥鞭跃马,你追我赶,好像进行一场激烈的战争;拔河运动,两队参赛者不愿认输,使出浑身解数争取胜利;畋猎、角抵、投石、射箭等等娱乐活动,让将士们在娱乐之余,锻炼身体,提高武艺,为战争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周边关系的因素
  唐帝国繁荣昌盛、疆域辽阔,处理好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尤为重要。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安定了本土,改善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拔河、下棋、击球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加深了唐朝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如开元二十五年(737),新罗国王去世,唐玄宗特意派围棋高手前去吊唁,交流棋艺,赢得了新罗对唐朝的友谊。景龙三年(709),唐中宗亲自组织的那场击球比赛,让和亲活动在融洽、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汉蕃关系更加密切。
  三 娱乐活动的发展和意义
  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它处于辉煌的封建盛世,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民族融合史无前例,因而人们对娱乐活动达到热衷甚至迷恋的地步,出现了娱乐活动开展的热潮。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同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娱乐活动生命力极强,它的生存、发展几乎贯穿于唐代始终。畋猎、击球等娱乐活动在唐代初期就已兴起并初步发展,主要流行于皇室和上层社会;盛唐时期娱乐活动达到高潮,项目多,规模大,广泛的民间娱乐活动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到了中唐和晚唐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内乱不断,但娱乐活动并未终止。“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避难时还忘不了下棋;河南副元帅李光弼作战之余,仍驰骋球场。
  唐代娱乐活动是当时社会需要的产物。人们在物质丰富的同时,努力寻求精神食粮。人们渴望身体健康,精神充实;渴望关系和谐,相处融洽;渴望社会稳定,和平共处等等,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可以通过娱乐活动得以实现。因而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也为唐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封氏闻见记(校注)》卷6,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33页。
  [2]《唐语林校正》卷7,中华书局1987年,页633。
  [3]《资治通鉴新注》卷266,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9000。
  [4]《资治通鉴新注》卷253,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8570。
  [5]《资治通鉴新注》卷189,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6217。 
  [6]《资治通鉴新注》卷196,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6490、6491、6492。
  [7]《旧唐书》卷6《巢王元吉传》,中华书局1975年,页2420。
  [8]《资治通鉴新注》卷192,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6316。
  [作者:陈晔,女,陕西乾陵博物馆文博馆员]
  

乾陵文化研究(三)/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