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代韦氏家族婚姻关系研究

李 睿

                                                                                         
  门阀士族形态是西汉魏晋南北朝以降及隋唐所特有的历史现象。自公元2世纪末至9世纪末,历魏晋南北朝隋唐诸朝为其兴盛时期,前后凡七百余年。汉唐之际,门阀士族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时代的主角。众多的土族在中国中古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聚居于京兆杜陵的韦氏家族是中国中古史上一个延绵几个世纪、枝桠茂盛、精英人物辈出的门阀士族。韦氏家族亦是陈寅恪先生所谓“关陇集团”政权中的核心家族之一。韦氏家族的盛衰史是汉唐之际门阀士族兴衰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当时关中地区社会的发展演变。追溯西汉以来,尤其是隋唐时期士族的发展历程,认识这个群体在中古时期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韦氏家族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富研究价值的个案,对于中古社会史研究中士族家族的整体研究也是大有裨益。
  一 “去天尺五”——唐代的韦氏家族及其婚姻关系
  韦氏家族是汉魏旧族,“世为三辅著姓”[1],南北朝降及隋唐逐渐成为“关中首望”。《新唐书》卷199《儒学·柳冲附柳芳传》引柳芳《氏族论》中评论唐代氏族之言论有:“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可见,唐时韦氏已是鼎盛之族,被唐人公认为关中六大“郡姓”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序云:“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殒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然其所以盛衰者,虽由功德薄厚,亦在其子孙。”[2]从此番议论来看,是否“居相位”,既是“门族相高”、“不殒世德”的资本,亦是家族“盛衰”的主要标志。据《新表》和其他文献记载,李唐的高宗、武后、中宗、殇帝、睿宗、玄宗、顺宗、宪宗、文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13朝,韦氏家族先后有17人出任宰相[3],几乎覆盖有唐三百年的历史。则天朝韦思谦与其二子承庆、嗣立“父子并为宰相,世罕其比”[4]。韦氏家族中同时有三位以进士位至宰相,而同时期其他士族中以进士位至宰相者无过一人。《新唐书》卷13《韦凑传》载:“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祖叔谐,贞观中为库部郎中,与弟吏部郎中叔谦、兄主爵郎中季武同省,时号‘三列宿’。”而至中宗韦后朝,韦氏家族则发展至其历史巅峰。《旧唐书》卷102《韦述传》载:“议者云自唐已(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为最;明于音律,则万石为最;达于礼义,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现存唐人墓志中也有许多形容家族之盛的词句是以韦氏家族作为蓝本的。比如“自士庶族分,轩裳竸爽,稽于汉魏,洎于帝唐,较人物之华,考钟鼎之盛,繁昌枝裔,祥委德门,大为国桢,小为邦嫒,无逾于京兆韦氏矣。”[5]又如描述泾王韦妃家族时称:“自汉及今,门为望族,男不卿士,女则嫔嫱,蝉冕鱼轩,与时间出,腾光简谍,昭晰纷纶。”[6]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唐代韦氏家族拥有其他任何士族所无法比拟的社会政治地位,当时有谚语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从中可见韦氏家族在唐时之盛。正因为如此,将唐代韦氏家族作为家族个案研究,对于更好地研究唐代社会史、家族史及其他相关研究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婚、宦是门阀士族保有其特殊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最足以构成士族标志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享有各种法律规定的政治、经济特权,其中门荫制度是最重要的特权。正是有赖于门荫制度,士族才成其为士族,绵延十数代而蝉联不断,历经数十、数百年而不衰。
  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氏政权明确宣布摒弃以门资取士的制度,这是对二百年来门阀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最沉重打击。隋唐承袭西魏北周之制度,不仅继续推行宇文氏不以门资取士的政策,而且还废除了清浊官的区分,这标志着确保门阀士族身份和特权的最后一道屏障也被清除了。
  不过,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门阀士族,在其政治特权丧失后,其根深蒂固的社会地位却依然存在。中古时期门阀士族之所以形成,除去政治、经济、外族入侵的压力等外部条件外,主要凭借中华传统文化和血缘宗法家庭这两项内因维系,而尊卑嫡庶分明的宗法等级礼法与门第相当的大族联姻,又是支撑门阀士族数百年不坠的根本柱石。因此,这一时期的大族特别重视婚姻关系自不待言[7]。有唐三百年间,门阀士族依旧利用其优越的社会地位,通过婚姻等形式来获取经济利益和政治权益。婚媾是门阀士族保持其贵胄地位、防止士庶混杂的屏障。汉人士族,无论南北都十分重视本家族婚姻,因为一旦婚姻失类,就意味着士族政治、社会地位的丧失。
  唐人墓志中特别注重记载家族世系和通婚关系,士族家族成员的墓志文更是如此,以之与正史及其他典籍相结合,将使研究更形具体,故墓志仍为本文研究的资料基石。笔者认真翻阅了近六千方墓志[8],统计出其中涉及韦氏家族成员通婚记载的墓志共有一百五十六方,几乎占全部墓志的百分之三,从中也可见唐时韦氏家族影响之大。唐代韦氏家族的婚姻圈,从现存墓志所见姓氏分布角度看,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参看附表。
  二 唐代韦氏家族婚姻关系之研究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并结合大量唐代墓志材料和其他传世史料,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笔者十分关注以下诸方面的问题。
  (一)“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中的李韦姻亲关系
  有唐一代,韦氏家族始终注重保持与李唐皇室非常密切的姻亲关系。尤其是在高宗武后朝至玄宗朝之间,是其与李唐皇室关系至为密切的时期。陈寅恪先生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一文开头写道:“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二期,而以玄宗时安史之乱为其分界线。前期之最高统治集团表面上虽为李氏或武氏,然自高宗之初年至玄宗之末世,历百年有余,实际上之最高统治者递嬗轮转,分歧混合,固有先后成败之不同,若一详查其内容,则要可视为一牢固之复合团体,李、武为其核心,韦、杨助之粘合,宰制百年之世局,几占唐史前期最大半时间,其政治社会变迁得失莫不与此集团有重大关系。”[9]陈先生的“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的论点确有高度的准确性。本文所检索到的大量墓志资料和其他传世史料中关于韦氏家族通婚情况的记载,完全可以作为此论点的确证。
  韦氏家族在唐代前后共出过两位皇后(中宗韦皇后、穆宗宣懿皇后)、四位皇妃(太宗韦贵妃、太宗韦昭容、肃宗韦妃和德宗韦贤妃)和至少八位王妃,而韦氏子弟尚主者有九人之多[lO]。笔者在翻阅大量唐人墓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过程中,还多处见到韦氏家族成员与李唐宗室成员的通婚记载。以下是按年代整理的相关史料记载,并根据相关世系,指出韦氏家族成员所出自的房系:
  《新唐书》卷76《后妃传》载:“中宗庶人韦氏,京兆万年人。祖弘表,贞观中曹王府典军。”中宗韦皇后族属驸马房。
  《新唐书》卷77《后妃传》载:“穆宗宣懿皇后韦氏,失其先世。穆宗为太子,后得侍,生武宗。长庆时,册为妃。”宣懿皇后韦氏族属,史书阙载,可能非韦氏著房著支。
  唐乾封元年(666)十二月廿九日《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韦珪墓志》云:“太妃讳珪,字泽,京兆杜陵人也。……曾祖孝宽,周太傅、尚书右仆射、雍州牧、郧襄公。……祖总,周骠骑大将军、右宫伯、京兆尹、河南怀公。……父圆成,□开府仪同三司,陈、沈二州刺史,郧国公。”[11]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一人,为夫人,正一品。韦太妃族属东眷郧公房。
  唐《唐故文□□容韦尼子墓志》云:“昭容讳尼子,京兆杜陵人也。曾祖孝宽,□尚书右仆射、雍州牧、□□□。祖总,周京兆尹、□□□□。父匡伯,隋尚衣□□、□□公。”[12]唐制,昭容为九嫔,正二品。唐太宗分娶韦匡伯与韦圆成兄弟之女为妃,可见在唐初,郧公房与李唐皇室保持着密切的姻亲关系。
  《新唐书》卷77《后妃传》载:“肃宗为忠王时,纳韦元珪女为孺人。既建太子,以孺人为妃,后为良娣。妃兄坚为李林甫构死,太子惧,请与妃绝,毁服幽禁中。安禄山反,陷于贼,至德中薨。”韦妃族属东眷彭城公房。
  同书同卷载:“德宗贤妃韦氏,戚里旧族也。祖濯,尚安定公主。初为良娣,德宗贞元四年,册拜贤妃。宫壶事无不听,而性敏淑,言动皆有绳矩,帝崇重之,后宫莫不师其行。帝崩,自表留奉崇陵园。元和四年薨。”根据其他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韦贤妃在德宗为太子时为良娣,德宗即位后为美人[13],至“贞元四年,册拜贤妃”。韦贤妃之祖韦濯,族属驸马房。据史书记载,韦濯在韦后之乱时被诛。《旧唐书》卷51《后妃传》载:“……分遣万骑诛其党与韦温、温从子捷及族弟婴,宗楚客、弟晋卿,纪处讷,马秦客,叶静能,……将作少匠李守质及韦氏、武氏宗族,无少长皆斩之。然而,韦濯孙女仍能成为德宗之妃,并深得宠幸。可见《旧传》只是笼统说法,事实未必如此。
  《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载:“晋安公主,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晋安公主为太宗之女,韦思安族属东眷大雍州房。
  同书同卷载:“新城公主,晋阳母弟也。下嫁长孙诠,诠以罪徙嶲州。更嫁韦正矩,为奉冕大夫,遇主不以礼。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以皇后礼葬昭陵旁。”新城公主亦是太宗之女,韦正矩族属东眷彭城公房。
  同书同卷载:“定安公主,始封新宁郡。下嫁王同皎。同皎得罪,神龙时,又嫁韦濯。濯即韦皇后从祖弟,以卫尉少卿诛,更嫁太府卿崔铣。”定安公主为中宗之女,韦濯族属驸马房。值得注意的是,韦濯为中宗韦后之从祖弟,却娶中宗之女,此为异辈婚姻。可见,唐时虽法律禁止异辈婚,但李唐皇室却带头破坏禁令。帝王、后妃、公主以及其他皇族成员婚姻中有不少异辈为婚的事例,这必然导致异辈婚禁而不止。异辈婚盛行,一方面是由于“关陇集团”的鲜卑化很深,另一方面其社会根源在于门阀制度所导致的士族婚姻圈范围过于狭小。
  同书同卷载:“永寿公主,下嫁韦鐬。蚤薨,长安初追赠。”永寿公主为中宗之女,韦后所生。韦鐬族属东眷彭城公房。
  同书同卷载:“成安公主,字季姜。始封新平。下嫁韦捷。捷以韦后从子诛,主后薨。”成安公主为中宗之女,韦捷族属东眷彭城公房。
  同书同卷载:“韩国贞穆公主,昭德皇后所生。……始封唐安。将下嫁秘书少监韦宥,未克而朱泚乱,从至城固薨,加封谥。”韩国贞穆公主为德宗之女,昭德皇后为王氏。韦宥族属东眷彭城公房。
  同书同卷载:“郑国温仪公主,始封汾阳。下嫁韦让。薨,追封及谥。”郑国温仪公主为宪宗之女。韦让《新表》中阙载,未详房系。但《全唐文》卷438载李讷《授卢弘正韦让等徐滑节度使制》。另,《唐会要》卷86载:“大中三年六月,右巡使奏:义成军节度使韦让,前任宫苑使日,故违敕文,于怀真坊西南角亭子西侵街造舍九间。”
  同书同卷载:“义丰公主,武贵妃所生。下嫁韦处仁。薨咸通时。”义丰公主为穆宗之女。《新表》中并无韦处仁,而东眷彭城公房有“力仁,驸马都尉”的记载,或即处仁。后人有关《元和姓纂》和《新表》的研究均未对此做出解释,尚待确证。
  同书同卷载:“卫国文懿公主,郭淑妃所生。始封同昌,下嫁韦保衡。咸通十年薨。”卫国文懿公主为懿宗之女,韦保衡族属西眷平齐公房。
  《全唐文》卷9《册韦挺长女为齐王妃文》载:“维贞观年月日,册命曰:於戏!惟尔兼太常卿扶风郡开国男韦挺长女,地胄高华,质性柔顺,……是用命尔为齐王妃。”齐王为太宗之子李祐。《新唐书》卷80《太宗诸子传》载:“庶人祜字赞。武德八年,王宜阳,进王楚,又王燕,已乃封齐,领齐州都督。”后因谋反而被废为庶人。韦挺族属东眷逍遥公房。
  《全唐文》卷22《封东光公主制》载:“故成安公主女韦氏,六行克昭,四德聿备,渐公宫之训,承内家之则。……宜正汤沐之封,式崇下嫁之礼。可封东光公主,出降饶乐郡王鲁苏。”东光公主为韦捷之女,族属东誊彭城公房。
  《全唐文》卷31《免鄂王瑶妃韦氏罪诏》载:“鄂王瑶妃韦氏,时标令德,作配藩邸。……今因罪累,例如本族。有善不纪,何以劝下?其韦氏不须为累。”鄂王妃韦氏族属不详。
  《全唐文》卷38《同陈王韦妃文》载:“维天宝四载,岁次乙酉,三月己未朔十九日丁丑,……咨尔京兆府新丰县尉韦釜第八女,庆承华族,礼冠女师,……是用命尔为陈王妃。”陈王韦妃族属不详。
  《全唐文》卷38《册寿王韦妃文》载:“维天宝四载,岁次乙酉,七月丁卯朔二十六日壬辰,……咨尔左卫勋二府右郎将韦昭训第三女,育庆高门,禀柔中阃……是用命尔为寿王妃。”韦昭训族属东眷郧公房。
  《旧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虢王凤传》载:“神龙初,封凤嫡孙邕为嗣虢王。邕娶韦庶人妹为妻,由是中宗时特承宠异。”
  《旧唐书》卷105《韦坚传》载:“韦坚,京兆万年人。父元珪,……坚姊为赠惠宣太子妃。”惠宣太子即睿宗第五子李业,王德妃所生。韦元珪族属东眷彭城公房。
  《旧唐书》卷107《玄宗诸子传》载:“棣王琰,玄宗第四子也,……琰妃韦氏有过,琰怒之,不敢奏闻,乃斥于别室。”
  唐建中三年(782)二月庚申《大唐泾王故妃韦氏墓志铭序》云:“妃姓韦氏,盖京兆长安人。祖湜,皇朝中散大夫、颍王府司马、赠光禄卿;父昭训,皇朝中散大夫、太子仆赠卫尉卿;妃即淮阳府君之第四女也。”[14]泾王名侹,为肃宗之子,张美人所生。韦昭训族属东眷郧公房。
  唐永淳元年(682)七月十八日《韦府君夫人晋原郡君王氏(琬)墓志》云:“夫人讳琬,字令则,太原祁人也。考韶,隋内史舍人、赵州刺史,娶唐赠太师、上柱国、齐国公长孙晟女。即文德圣皇太后之亲姊焉。有一女六子。幼子绩,益州新都、同州冯翊县令,妻则皇侄女江陵县主也。”[15]江陵县主乃纪王李慎之女。纪王是太宗之子,母为韦贵妃。此墓志中的韦府君即东眷逍遥公房的韦元整。
  唐长庆元年(821)十一月九日《李公墓志》云:“粤有安南都护兼御史中丞陇西李公讳象古,……公之室韦氏洎三男二女戕于一刻之间,……公太宗文皇帝之六代孙,襄州节度户部尚书嗣曹王赠太师皋之子也。”[16]
  唐乾符五年(878)十一月六日《韦府君夫人陇西李氏(挂)墓志》云:“夫人讳挂,……五代祖□,唐睿宗皇帝之胤也。四代祖宪,让皇帝。皇帝生秘书大监、汉中郡王瑀。汉中王生殿中侍御栯。侍御生左谏议大夫景俭。谏议娶京兆尹韦氏女而生夫人,夫人即谏议第三女也。”让皇帝宪,即睿宗之子,母为肃明皇后。宪子、孙及其官职与《新唐书》卷81的有关记载基本相符。
  从以上史料和唐人墓志的相关记载来看,笔者注意到韦氏家族中东眷彭城公房、驸马房和东眷郧公房与李唐皇室联姻最多,皇后、后妃、王妃多出其中,而韦氏尚主者也多族属此三房。李唐皇室乃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亦是承袭西魏北周“关陇集团”政权的核心主体,而韦氏家族为关中郡姓的首望,至韦孝宽时始与宇文泰集团结合,成为“关陇集团”政权的核心家族。终唐一代,韦氏家族与李唐皇室、宗室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姻亲关系,成为李唐政权中核心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其他任何门阀士族所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不似同为“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中的武氏和杨氏家族在玄宗朝以后即已衰退。通过与李唐皇室的姻亲关系,韦氏家族扩大了政治资本,提高了社会地位,得以始终在唐代政治生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影响唐代政局的走向,维持家族势力长盛不衰。
  (二)“尚阀阅”、“尚冠冕”与韦氏婚姻
  中国中古时期的魏晋南北朝降及隋唐,社会普遍矜重门阀。唐代社会,尤其是士族之间,这种习尚仍然长盛不衰,韦氏家族也不能例外。唐人墓志中有“世甲于婚姻,而不以轩裳为务,故官不至大”之语,可见一斑。
  “尚阀阅”的社会风俗对于韦氏家族的婚姻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韦氏家族在婚姻上有“同类而婚”的意识存在,注重与其他门阀士族之间的联姻。自魏晋迄于隋唐凡七百年间,衣冠人物绵延不绝、世代强盛的士族共十姓十三家,即京兆杜陵韦氏、河南开封郑氏、弘农华阴杨氏、博陵安平崔氏、赵郡武城崔氏、赵郡平棘李氏、陇西狄道李氏、太原晋阳王氏、瑯琊临沂王氏、范阳涿郡卢氏、渤海蓚县高氏、河东闻喜裴氏、彭城刘氏。而河东解县柳氏、京兆杜陵杜氏、蘭陵萧氏、河东汾阴薛氏、吴兴武康沈氏、吴郡吴县陆氏、陈郡阳夏袁氏等七姓属通世大族[17]。从现存的唐人墓志来看,除去吴兴沈氏外,韦氏与上述其他门阀士族的联姻都有记载。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志材料中,笔者几乎没有见到安史之乱前韦氏家族成员与非士族家族成员的通婚记载。由此可见,唐代韦氏家族的婚姻关系是注重门第郡望选择取向的。现将墓志中的一些例证整理如下:
  唐麟德元年(664)十一月十六日《袁府君墓志》云:“君讳弘毅,字季严,本陈郡人也……夫人京兆韦氏。”[18]陈郡袁氏属于“侨姓”。
  唐仪凤元年(676)十一月十八日《韦孝忠夫人杜氏墓志云》:“夫人讳大德,字普恩,京兆杜陵人也。”[19]京兆杜氏亦属于关中郡姓。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二月五日《柳明逸墓志》云:“公讳明逸,……河东解人也。……孀妻韦氏,即尚书右丞、赠右武侯参军琮之长女也。”[20]柳氏为河东三大士族之一,与裴氏、薛氏齐名。
  唐景龙二年(708)十一月十一日《韦城县主韦氏墓志》云:“县主京兆杜陵人也。……父玄贞,解褐普州参军,寻挂冠不仕,遍游天下。调露中,皇后以良家应娉,拜豫州刺史,追赠太师、雍州牧、益绵□降等十一州诸军事、益州大都督,封酆王,谥献惠。……县主,献王之第八女,顺天翊圣皇后之妹也。……夭于韦曲□私第,……仍与故赠尚衣奉御荥阳郑戭□幽婚焉。”[21]郑氏世居荥阳,属于山东五大郡姓之一。
  唐开元十年(722)七月四日《韦晃墓志》云:“君讳晃,字重光,京兆杜陵人也。五代祖*,逍遥公。高祖瓘,周工部尚书、建安公。曾祖万顷,隋秘书监、开府仪同三司。祖元整,唐太中大夫、通曹二州刺史。父绩,□散大夫、雍州奉天县令。君即纪王长女江陵之子。君夫人太原王氏。”太原王氏郡望属河东道,亦属关中郡姓。
  唐开元廿一年(733)正月三日《韦恂如长女美美墓志》云:“京兆韦氏之女者,左威卫仓曹恂如长女也。名美美,字英娘。祖翼,皇台州刺史。曾祖琨,皇太□詹事。……妣,皇岐州刺史陆伯玉之长女。……赖祖母崔氏哀念所钟,……以开元廿年十二月廿七日遇疾卒于京常乐里也。”[22]吴兴陆氏属东南吴姓。
  唐开元廿四年(736)夏四月壬申《刘茂墓志》云:“彭城郡君刘氏者,讳茂,京兆少尹韦济之妻,开府仪同三司赠太傅之孙,赠卫尉少卿之女也。太傅诞生肃明太后,作合于睿宗,门姻帝家,代尊王国。”[23]彭城刘氏为通世大族之一,亦是李唐帝室重要的外戚家族。
  唐开元廿六年(738)仲冬壬寅《韦最妻河东裴氏墓志》云:“夫人河东闻喜人,太子家令敬忠之孙,京兆尹观之女也。”[24]河东裴氏亦属关中郡姓。
  唐天宝十载(751)十一月五日《博陵崔迥墓志》云:“君讳迥,……绵州使君慎先之长子,故相韦承庆外甥。……后室京兆王氏殿中监卫之女。”[25]博陵崔氏属山东五大郡姓之一。
  唐天宝癸巳岁(753)秋八月丙申《韦元逸故夫人赵郡李氏墓志》云:“夫人李氏卒。韦之妇也。”[26]天宝癸已岁即天宝十二载。赵郡李氏亦属山东郡姓。
  唐贞元二年(786)十月十六日《卢之翰玄堂记》云:“府君讳之翰,范阳人也。……曾祖监察御史府君讳旭。王父,蒲州永乐县令府君讳钊。皇考,济州司马府君讳祥玉。……夫人京兆韦氏,皇博州刺史渐长女也。”[27]范阳卢氏属山东郡姓。
  唐元和三年(808)七月廿二日《韦聿夫人故荥阳县君郑氏墓志》云:“……夫人被疾,殁于长安长兴里第,……庶子之弟、剑南节度、赠太师曰皋,庶子之甥、江陵节度、今右仆射曰裴均,……夫人有子三人,有女四人。长女适前扬府仓曹博陵崔銛,先时殂谢。次女适试大理评事陇西李及,次女适前鄠县主簿清河房夷则,季女归于我。”陇西李氏因为李唐皇室即出其中而成为唐代“天下冠族”。
  唐元和十二年(817)中秋壬午《韦暵故夫人河东薛氏墓志》云:“河东薛夫人讳琰,……终于长安通化里之私第。”[28]河东汾阴薛氏为历经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朝的世家大族,其家族势力透过官宦遍及河东、河北、并州、洛州和京兆地区。
  唐大中甲戌岁(854)五月廿四日《韦洄墓志》云:“君讳洄,字上流,皇吏部侍郎、赠太尉肇之孙,皇简州刺史纁之子。前娶皇太子宾客瑯琊王公长文之女,生二子。后娶皇尚书职方郎中蘭陵萧君澈之女,无子。”[29]大中甲戌岁即宣宗大中八年。瑯琊王氏即南朝当年与谢氏同显之王氏,在唐代与太原王氏并称,但其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已远不如后者。蘭陵萧氏为南朝齐梁之建立者,亦为唐初参政的重要南朝士族。
  唐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廿四日《高宗彝并夫人京兆韦氏合葬墓志》云:“公讳宗彝,字表正,其先得氏于姜姓。……公夫人京兆韦氏,京兆府同官县令讳端之孙,绛州龙门县令讳太宾之女。”[30]渤海高氏自高齐建立以来颇为显赫。
  唐广明二年(881)五月二十八日《赠司徒杨公夫人韦媛墓志》云:“故言韦氏者,尤以郧公称。夫人即其后也。夫人讳嫒,释号圆明性,仆射公之长女也。……夫人岁二九,给予继于我先公司徒之室。”弘农杨氏亦为关中郡姓。
  综上所述,终唐之世,韦氏家族与其他门阀士族之间一直密切通婚,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较为牢固的婚姻圈,进而织成一张互相攀援、同气共荣的政治关系网,笼罩着唐朝的朝野。
  婚姻关系的变化与家族的兴衰历程是一致的。发生在玄宗天宝十四载的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具体情况前人论之甚详,笔者不再赘言。这里只是想强调,安史之乱对于门阀士族的婚姻取向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体来说,在安史之乱前,韦氏家族主要是与门阀士族通婚;而在安史之乱后,韦氏家族的婚姻取向开始考虑与之前并非显赫的家族通婚,出现了韦氏与中小士族(也有的似非士族,如龙武将军柏氏)之间的通婚,越到唐代中晚期越是如此。而在黄巢起义之后,在现存的唐人墓志中,几乎没有见到关于韦氏家族成员的通婚记载。可见,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处于京兆的韦氏家族。安史之乱前的韦氏家族婚姻取向,前面的例证已经有所反映。现将安史乱后的例证列出,以作为对照:
  唐元和六年(811)十一月六日《陈君夫人鲁郡南氏墓志》云:“……夫人讳……烈考皇汉州刺史讳缵,亲京兆书氏。”[31]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之“兖州鲁国郡”条无南氏,可见鲁郡南氏在唐时社会地位较低,恐非士族。
  唐宝历二年(826)正月廿二日《韦挺墓志》云:“公讳挺,字梦楚,京兆人也。孀妻柏氏,崇美卿族,貂蝉贵门,即龙武将军良器之季女也。”[32]柏氏似非士族,柏良器发迹之后,柏氏家族始为世人所知[33]。
  唐宝历二年(826)六月廿五日《殷文穆墓志》云:“公□□字文穆,其先陈郡人也。……先夫人韦氏,……韦夫人先公而殁。父曾,皇宣州旌德县丞。”[34]陈郡殷氏见于《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之“汴州陈留郡”条,为“次级士族”。
  唐大和元年(827)十月八日《韦府君墓志》云:“乡贡进士韦行素卒于……曾祖彬,皇蜀州青城县令;祖克勤,皇河南府汜水县令;考廙,皇河南府汜水县尉。公即廙之幼子。……皆叔舅卫尉少卿齐公煚之致。……夫人高阳齐氏,即卫尉少卿长女也。”[35]高阳齐氏亦为“次级士族”。
  唐会昌四年(844)十月十八日《韦承晦妻河间邢氏墓铭》云:“夫人讳芳,字子若,其家儒也,实扶风县君京兆韦夫人之出。”[36]河间邢氏见于《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之“瀛州河间郡”条。
  唐咸通六年(865)七月廿七日《邓府君墓志》云:“府君名蹈,其先本贯苏州,望于南阳,今居扬州人也。……府君先娶夫人李氏,不幸早亡,再娶韦氏、王氏、李氏。”[37]南阳邓氏见于《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之“邓州南阳郡”条。
  唐咸通六年十二月廿三日《韦练居夫人墓志》云:“夫人姓居,西河之后裔也。……育三子:长曰抃,次曰播,小曰抗。长抃□□河卜氏,孙嗣儿女七人。播、抗未娶。女三人:长适长□冯氏,……次适扶风马氏。”[38]西河为河东道汾州西河郡,《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之“汾州西河郡”条无居氏,恐亦非士族。而其长手韦抃所娶西河卜氏,则属于士族。 
  唐咸通十一年(870)五月廿七日《东海徐氏墓志》云:“……长女适京兆韦氏。”[39]东海徐氏见于《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之“海州东海郡”条。
  另,毛汉光在《光中郡姓婚姻关系之研究----隋至唐前半期》一文中认为:“……但是关中五郡姓没有与山东五大姓通婚(除了东西魏分裂时已入关之少数山东五大姓房支以外),这种现象与关陇集团诸朝王室相似,于婚姻圈角度观之,关陇集团自王室以至关中五郡姓,与山东五大姓之间,在安史乱前仍存在著界线。”[40]笔者对于毛先生此一论点有些异议。据前引《卢之翰妻京兆韦氏墓志》以及中宗韦后之弟、妹墓志记载,韦氏分别与山东五大姓之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等联姻,而时间恰在安史乱前。兹提供,以供学者参考。
  (三)地域对韦氏婚姻圈的影响
  韦氏家庭郡望相对较少,据《元和姓纂》卷2记载只有杜陵、襄阳、京兆、延陵四望,说明这个家族的活动空间主要还是局限在北方,尤其是关陇地区,地域流动性相对不大。陈寅恪在其名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示了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及在此政策指导下所形成的“关陇集团”。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陈寅恪“关中本位政策”的理论,有不同程度的赞扬、不同角度的批评,亦有不同程度的修正与补充[41]。笔者认为,虽然“关陇集团”在唐初
  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关中本位政策”对于有唐三百年的政治仍然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李唐的文化政策。唐代,韦氏家族的重心始终是在京城长安,其所通婚的对象也是在关陇地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墓志材料看出韦氏家族婚姻圈的地域范围:
  1.关内道:
  唐总章三年(668)二月廿九日《王大礼墓志》云:“君讳大礼,……京兆灞城人也。……夫人同郡韦氏,隋襄阳公汪之孙,皇朝右监门率道钦之女。”[42]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十二月十一日《骞晏墓志》云:“公讳晏,……今为万年人也。……夫人京兆韦氏。”[43]
  唐天宝元年(742)十一月十九日《韦君夫人胡氏墓志》云:“夫人讳□,……安定人也。既笈有行,归我韦氏。”[44]
  唐大历十二年(777)十一月廿四日是《杜公墓志》云:“公讳济,字应物,京兆杜陵人。……夫人京兆韦氏,太子中舍迪之第三女也。”[45]
  唐长庆四年(824)二月《马文同夫人韦楚和墓铭》云:“夫人讳楚和,京兆杜陵人。”[46]
  2.河东道:
  唐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廿五日《卫府君墓志铭》云:“公讳凭,字佳枢,河东安邑人也。……父静,桂州始安县令。……以天宝十三载正月廿五日迁亡舅始安府君、亡姑河东郡韦夫人之神于河南府□□县□□乡□原。”[47]
  唐会昌六年(846)六月二日《韦埙夫人太原温瑗墓志》云:“韦公即唐朝上相处厚之堂弟也。……夫人即唐朝礼部尚书、赠司空之第二女。”[48]
  唐咸通二年(861)十月三十日《白敏中墓志》云:“白氏受姓于楚,……子孙因家焉,逮今为太原人也。公讳敏中,……后娶今卫国夫人韦氏,秘书少监同靖之女。”[49]
  3.陇右道:
  《旧唐书》卷105《韦坚传》载:“韦坚,京兆万年人。……坚妻又楚国公姜皎女。”
  唐景龙四年(710)二月廿八日《韦君妻贾氏玄堂志》云:“夫人姓贾氏,武威姑臧人。”[50]
  唐开元十六年(738)十二月廿三日《韦宪英墓志》云:“夫人讳宪英,字道韫,京兆杜陵人也。……嫔于令族,是归辛公。”[51]
  唐永贞元年(805)十二月庚申《韦本立墓志》云:“君讳本立,字全道,京兆万年人也。君是年娶于天水权氏。”[52]
  唐咸通三年(862)十月十四日《处州刺史赵府君墓志》云:“君讳璜,……其先自秦灭同姓,降居天水,在汉号六郡良家,魏晋分裂之后,世仕北朝,轩冕相继。……王父讳涉,……先君讳伉,……先君书氏之出,堂舅苏州刺史应物。”[53]天水赵氏在西魏北周有柱国大将军赵贵,至李唐赵氏仍有其特殊地位。
  从墓志材料中,笔者注意到韦氏家族在婚姻取向中十分注重与同属“关陇集团”的其他士族的联姻。这里所谓的“关陇集团”是个广义范围。唐代“关陇集团”在地域上主要应该包括关内道、河东道和陇右道。上述韦氏通婚对象出自京兆、天水、武威、陇西、安定、扶风、弘农、河东和太原等地望,均在“关陇集团”的地域范围之内。唐代与韦氏联姻的关中郡姓主要有陇西李氏(包括李唐皇室)、京兆杜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和弘农杨氏等通朝大族,也包括其他一些次等关陇士族,如天水赵氏、天水权氏、陇西辛氏、京兆王氏、京兆骞氏、武威贾氏、扶风马氏、安定胡氏、河东卫氏、太原温氏、太原郭氏、太原白氏等。据笔者的数据统计,与关陇士族的联姻约占唐代韦氏姻亲关系的百分之四十三左右。可见,唐时韦氏家族的婚姻圈始终以广义的“关陇士族”为核心。
  (四)“士族中央化”与韦氏婚姻
  隋唐时期,统一区宇,成为统一的帝国。在“关中本位政策”的指导下,唐朝的长安始终是政治、军事的中心,而洛阳逐渐成为经济中心[54]。毛汉光在其《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一文中亦发现,唐时,门阀士族除京兆韦氏、京兆杜氏、荥阳郑氏、弘农杨氏外的通朝大族十家十三姓的八十三个著房支中,有四十九个迁徙至河南府,“大士族著支迁移河南府者比京兆府多一倍”[55],因此洛阳亦成为唐时的社会和文化中心。隋唐大一统局面下,士族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中央化”[56]和“官僚化”,尤其是“士族中央化”对于门阀士族之间的婚姻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韦氏家族与京兆士族的通婚情况已在前文叙述。现介绍韦氏家族与河南府士族的联姻情况:
  唐武德三年(620)二月八日《于君妻□耶书墓志》云:“夫人讳□□,字耶书,京兆万年人也。……曾祖旭,司空公。祖*,逍遥公。父世冲,上开府营州总管、民部尚书。……笈许之年,粤归于氏。”[57]
  唐永淳二年(683)正月十八日《元琰妻韦金墓志》云;“君讳金,字千金,京兆杜陵人也。曾祖孝宽,……父琬,……君即公之小女。……年洎有行,归于我氏,即魏安昌王孝则曾孙、隋兵部侍郎兴安公之孙、延川令之第二子也。”[58]河南元氏为北魏皇室后裔,属代北“虏姓”。
  《新唐书》卷116《韦思谦附韦恒传》载:“(嗣立)有二子恒、济,知名。恒,开元初为砀山令,……姑子御史中丞宇文融荐恒有经济才,让以其位,擢殿中侍御史。”
  唐开元十八年(730)十一月廿二日《韦行懿墓志》云:“君讳行懿,字景邈,京兆人也。……夫人贺娄氏。燕山北指,昔燕代之名家;河水东流,今河南之盛族。”[59]韦行懿在《新表》和《姓纂》中均阙载,可能为韦氏旁支,而其夫人贺娄氏显是北境胡族后裔。
  唐天宝三载(744)六月十日《韦*(左香右昷)故夫人河南源端墓志》云:“夫人讳端,字端,河南人也。左丞相侍中乾曜之孙,今工部郎中弼之女,第十三。……以天宝三载五月廿四日,遘疾终于□京新昌里。以其载六月十日,厝于万年县白鹿原近源氏别业,礼也。”[60]河南源氏亦属“虏姓”。
  唐大和二年(828)正月十九日《幼妹娥娘墓志》云:“娥娘,……姓独孤氏。……商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密之次嫡女,刑部员外郎京兆韦瓘之甥。”[61]独孤氏于北周、隋、唐三朝皆为皇室外戚,古今罕见,亦属代北“虏姓”家族之一。
  唐大和八年(834)十一月廿日《韦府君故夫人荥阳郑氏墓记》云:“夫人第十五姓郑氏,其先荥阳人也。……孤子式已……孤女廿二娘等谨记。”[62]
  唐咸通十二年(871)十月一日《殷珪墓志》云:“京兆韦涯远故姬殷氏名珪,字瑞卿,其宗派汝南人也。”[63]
  从唐人墓志中笔者发现,韦氏家族成员亦有许多在东都任职而长期定居在洛阳,而葬地亦在东都:
  唐乾封三年(668)正月十八日《韦崇礼墓志》云:“君讳崇礼,京兆人也。……以乾封三年正月十日遘疾,终于洛州温柔里第,……其月十八日,窆于伊水乡。”[64]
  唐神龙三年(707)四月六日《韦府君夫人裴氏墓志》云:“……夫人讳首儿,河东闻喜人,……粤以其年四月六日,权窆于洛州平乐乡之原,礼也。”[65]
  唐天宝七载(748)十一月十六日《韦璥墓志》云:“公名璥,字璥,京兆咸宁人也。豕韦氏之系焉。……夫人河东柳氏,以天宝七载十一月十六日与韦公招魂合袝于河南府洛阳县平阴乡吕村之原,礼也。”[66]
  唐会昌元年(841)十月廿四日《韦埙墓志》云:“府君讳埙,字导和,京兆人也。……以会昌元年十月廿四日,将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社翟里,袱于先礼也。”[67]
  韦氏家族因其地望在京兆一带,所以在其家族的婚姻取向中,十分注重与同处京兆地区的京兆杜氏、弘农杨氏、京兆王氏等士族家族的联姻;而由于“士族中央化”的影响和唐代实行“两京制”,作为经济、文化、社会中心的东都洛阳和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西京长安并重。唐代官僚体制中的选官制度对于门阀士族精英人物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门阀士族家族成员疏离原籍、迁居两京,以便进入中央政权统治集团的核心圈,韦氏家族亦不能免。在当时特殊现实背景下,韦氏家族的婚姻取向在重视与京兆地区士族家族联姻的同时,也密切关注与河南府的荥阳郑氏、河南元氏、河南独孤氏、河南宇文氏、河南源氏、河南于氏和汝南殷氏等士族家族保持密切的姻亲关系,织成京兆、河南两张相辅相成、互相扶持的婚姻关系网络。
  注释:
  [1]《周书》卷31《韦孝宽传》,535页。
  [2]以下为行文方便,在正文中均简称为《新表》。
  [3]周一良先生在其论著中指出“韦琮曾相宣宗”(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序》,《周一良集》第伍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1~28页)。据《新唐书》卷8《宣宗本纪》记载:“(大中元年)三月,卢商罢。刑部尚书、判度支崔元式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韦琮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4]《新唐书》卷116《韦思谦附承庆、嗣立传》,4233页。
  [5]《唐故尚书屯田员外郎于府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元和018号,《全唐文补遗》第七辑,78页。
  [6]《大唐泾王故妃韦氏墓志铭序》,《唐代墓志汇编》建中011号,1828页。
  [7]赵超:《从唐代墓志看士族大姓通婚》,《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64~74页。
  [8]《唐代墓志汇编》收录墓志共计三千六百余方,《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收录唐代墓志一千五百六十四方。另,《全唐文补遗》收录前书所不收之墓志数百方。
  [9]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37~263页。
  [10]《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唐会要》卷6“公主”条。
  [11]令狐德棻《大唐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韦氏(珪)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2页。
  [12]《大唐故文□□容韦氏(尼子)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141页。
  [13]《新唐书》卷77《后妃传》载:“德宗即位,……易良妻崔入谒,帝易服,召王、韦美人出拜,诏崔勿答。”
  [14]张周:《大唐泾王故妃韦氏墓志铭序》,《唐代墓志汇编》建中011号,1828页。
  [15]李慎:《大唐故曹州刺史韦府君夫人晋原郡君王氏(琬)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三辑23、24页。
  [16]王仲周:《唐故安南都护充本管经略招讨使兼御史中丞李公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长庆005号,2061页。
  [17]详见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略论稿》,收入作者《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2月,385页。
  [18]《□□故台州录事参军袁府君墓志之铭》,《唐代墓志汇编》麟德023号,411页。
  [19]《唐故丰州永丰县令韦府君(孝忠)夫人杜氏(大德)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298页。
  [20]《大周故前贝州司马柳府君(明逸)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326页。
  [21]崔湜:《大唐赠韦城县主韦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26页。
  [22]《左威卫仓曹参军韦恂如长女(美美)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59页。
  [23]韦济:《唐故彭城县君刘氏(茂)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21页。
  [24]《唐故长安尉京兆韦府君(最)妻河东裴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65页。
  [25]李华:《故河南府依阙县丞博陵崔府君(迥)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54页。
  [26]《唐颍川郡司户韦元逸故夫人赵郡李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557页。
  [27]卢纶:《唐故魏州临黄县尉范阳卢府君(之翰)玄堂记》,《全唐文补遗》第七辑69页。
  [28]韦暵:《唐韦氏(暵)故夫人河东薛氏(琰)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92页。
  [29]韦澳:《唐故华州司马韦府君(洄)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130页。
  [30]鲁湘:《唐故宣州宣城县令渤海高公(宗彝)并夫人京兆韦氏合葬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六辑186页。
  [31]《唐故颖川陈君夫人鲁郡南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元和048号,1983页。
  [32]冯行俭:《唐故青州户曹参军京兆韦府君(挺)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三辑187页。
  [33]参见王勇:《新出唐青州户曹参军韦挺及夫人柏氏墓志所反映出的几个问题》,《碑林集刊》(四),112~114页。
  [34]《唐故朝散大夫使持节明州诸军事守明州刺史上柱国陈郡殷府君(文穆)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101、102页。
  [35]周冕:《唐故乡贡进士京兆韦府君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一辑287页。
  [36]《唐京兆韦承晦妻河间邢氏墓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会昌038号,2238页。
  [37]《唐故邓府君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咸通042号。
  [38]周昌苻:《唐京兆韦氏(练)居夫人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四辑237页。
  [39]《唐故东海徐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咸通082号,2443页。
  [40]详见毛汉光:《关中郡姓婚姻关系之研究——隋至唐前半期》,《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7月版,87~139页。
  [41]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42]《□□□□□曲沃县令上骑都尉王君(大礼)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三辑415页。
  [43]《唐故朝议郎行中部郡宜君县令骞府君(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23页。
  [44]《大唐故韦君夫人胡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530页。
  [45]《唐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55号。
  [46]马文同:《唐故右监门卫胄曹参军(马文同)故夫人京兆韦氏(楚和)墓铭》,《全唐文补遗》第四辑106页。
  [47]赵向:《唐故彭城郡蕲县令安邑卫府君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一辑185页。
  [48]温琯:《大唐故明州刺史御史中丞韦公(埙)夫人太原温氏(瑗)之墓志》,《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8页。
  [49]《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尉白公(敏中)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三辑244页。
  [50]《直秘书省韦君妻贾氏玄堂志》,《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00页。
  [51]《故洺州司马陇西辛公夫人扶阳郡君韦氏(宪英)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50页。
  [52]樊绅:《唐故灵武节度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京兆韦府君(本立)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七辑76页。
  [53]赵璘:《唐故处州刺史赵府君墓志》,《唐代墓志汇编》咸通021号2394页。
  [54]全汉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中明显指出洛阳为唐时经济中心。详见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24,1944年。
  [55]详见毛汉光:《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2本第3分,1981年;收入《中国中古社会史论》,1988年。
  [56]参看毛汉光:《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如果将具有地方性格的郡姓‘新贯’于中央地区并依附中央的现象,称为中央化。”
  [57]《唐于君妻□耶书墓志》,《全唐文补遗》第三辑307页。
  [58]元琰:《大唐前安州都督府参军元琰妻韦(金)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5页。
  [69]《唐故藤州感义县令韦府君(行懿)墓志文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四辑417页。
  [60]书*(左香右昷):《大唐济阴郡考城县尉韦*(在香右昷)故夫人河南源氏(端)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74页。
  [61]独孤顼:《幼妹娥娘墓志》,《全唐文补遗》第三辑190页。
  [62]韦式己:《唐故扬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京兆韦府君故夫人荥阳郑氏墓记》,《全唐文补遗》第四辑100页。
  [63]韦滔:《唐故殷氏(珪)墓志》,《全唐文补遗》第六辑188页。
  [64]《唐故洛州录事参军京兆韦府君(崇礼)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278页。
  [65]《唐故户部侍郎赠怀州刺史林都公韦府君夫人河东郡夫人裴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神龙045号,1072页。
  [66]杜从先:《唐故太子冼马韦公(璥)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六辑75页。
  [67]陆洿:《唐故朝议郎使持节明州诸军事守明州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韦府君(埙)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四辑162页。
  [作者:李睿,文物出版社编辑]
  








乾陵文化研究(三)/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乾陵文化研究(三)/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