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八、3.宪宗景陵

韩养民


  景陵是唐宪宗李纯的陵墓。景陵规模、形制在中晚唐帝陵中是较突出的。这与陵主李纯削藩定邦的文冶武功也是相符的。
  (1)宪宗李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在宦官势力的压力下,顺宗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唐宪宗即位时28岁,正是意气风发、大展宏图的时候。
  宪宗即位伊始,就一反对藩镇姑息迁就的态度,对藩镇采取一连串的打击措施。西川节度使韦皋死去,节度事使刘辟自为留後,并上书朝廷,请求代韦皋为节度使。自唐中期以来,地方藩镇各拥强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也不入中央。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顺从,事後追认,而不能更改,否则便联兵反叛朝廷。所以刘辟的上书实际是在投石问路,观察朝廷的动静。宰相杜黄裳分析这一形势,力主振举纲纪,制裁藩镇,宪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马上任命袁滋为西川节度使,徵刘辟入朝为给事中。刘辟未当上节度使,便发兵围攻梓州。宪宗决定先拿刘辟开刀。
  元和元年(806),宪宗命左神策军高崇文等率军讨蜀。高崇文在唐将中名位虽浅,但有勇有谋。他率军自斜谷出兵,一路严申军纪,斩关夺隘,所向披靡。自正月出兵,至九月唐军便攻克成都,生擒刘辟,平定了叛乱。这样,宪宗上台的当年,初试锋芒,取得了同藩镇斗争的初步胜利。
  刘辟被擒,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量,许多藩镇纷纷请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迫不得已,也请求入朝。宪宗应允,遣使慰抚,李锜讯问行期,本想表示一下,不想弄假成真,遂举兵反叛。宪宗早有准备,下诏削去李绮的官爵,发兵平叛,不到一个月,叛乱就被平息。
  接着宪宗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河北藩镇。元和四年(809),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去世,其子副大使王承宗自为留後。河北三镇纷纷仿效,以自己的嫡长子为副大使,父死即代领军务,把中央的权威,全置之一旁,宪宗遂决定出师征讨。开始由於河朔三镇互相支援,唐军屡战屡败,形势对唐军并不有利;可随着事势的发展,胜利的天平渐渐倒向唐军一方。元和十二年(817)冬,在一个风雷弥漫的夜里,唐将李诉率领九千士卒,突袭淮西镇治所蔡州城,一举活捉叛军头子吴元济,取得了平定藩镇的决定性胜利。自安史之乱後,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历经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同中央进行了反复激烈的较量,最後终於一一相继被平定,唐朝在宪宗时期重新创造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前期的唐宪宗,可算得上一个有道明君,但他在完成了自己的辉煌功业之後,忘乎所以,逐步骄奢放纵起来。
  元和十三年(818),宪宗命六军修麟德殿,右龙武将军张奉国、大将军李文悦,以淮西初平,营缮太多,告诉宰相裴度,希望他劝戒宪宗。裴度代为转奏,宪宗大怒,将二人贬官。又命疏浚龙首池,筑承晖殿,自此土木之役日趋增多,宫中所费也越来越奢侈。
  宪宗自以为功成名就,失去了信任群臣、从谏如流的作风。转而喜欢那些取媚阿谀自己的小人,对指责自己失误的忠直之言越来越感到不顺耳了。裴度、崔群等被逐渐疏远,最後被排挤出朝。裴、崔二人是宪宗後期的名相,宪宗依靠他俩平定淮西,补偏救弊,成就了自己的功业。自二人去後,一班奸佞群小围绕在宪宗周围,政事日坏,朝廷日益黑暗。
  宪宗晚年,也喜欢起神仙长生术来。陕西凤翔法门寺有佛骨,宪宗派宦官从佛寺迎至禁中,供奉三日,然後在京师诺佛寺巡回供奉。在他的带动下,掀起了一股迎佛骨的佛教热潮。王公士民解衣散钱,争相供奉施舍,至有倾家荡产者。刑部侍郎韩愈上书,表示反对,被贬为潮州刺史。
  宪宗晚年对炼丹术十分着迷,有人说山东人柳泌能制长生药,宪宗大感兴趣,把柳泌召来炼药。柳泌又进言,天台山有神仙,多灵草。宪宗信以为真,任他为台州刺史。群臣劝阻,宪宗一点也听不进去。
  到元和十五年(820),宪宗因服金丹,性情日加躁怒,左右宦官稍有不顺意,即遭责打,至有因此而死者。宦官人人自危,朝不虑夕。宦官陈弘志发难,宪宗被弑而死。死後葬於景陵。
  (2)布局严谨
  唐宪宗景陵在蒲城县西北13公里处的金炽山上,海拔872米。金炽山东、南地势平缓,西为大沟深壑。景陵西3公里为桥陵,东19公里为泰陵。
  景陵依山为陵,绕山筑城。陵内城呈正方形,南北二神门间距2500米,东西二神门间距2900米。内城四角建有城阙。现东南、西南和西北角阙址尚存,三个阙址附近唐代砖瓦附拾即是。
  陵园南面有三道门,第一道门为鹊台,距南神门(朱雀门)2876米。鹊台西阙尚存,高1米、底长7米、宽6米。东阙址已被平掉。二阙址间距63米。第二道门为乳台,距南神门526米,东西二阙址间距195米。南神门北50米为献殿遗址,范围东西200米、南北150米。献殿为陵主後代进行祭陵活动的地方。
  景陵下宫北距陵园2300米,范围东西350米、南北200米。宋太祖开宝六年(973)曾下诏修葺历代帝王陵墓,景陵也包括在内。现下宫遗址南有“大宋新修唐宪宗庙碑铭”,就是当时立的。
  (3)景陵石刻
  唐陵石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徵。初唐时期的献、昭二陵,石刻一开始就出现了高大雄伟、生动有力的局面。盛唐时期的乾、定、桥三陵,除保存有初唐的风格外,宏伟气魄有增无减。中晚唐时期的泰、建、元、崇、丰、景、光等诸陵,陈少数几个外,体态瘦小。制作粗糙,与陵墓不成比例,很不协调,充分反映了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由盛而衰的发展变化,这一特点在景陵石刻中集中体现出来。
  景陵门狮身高仅1.8米,狮头被刻成方形,额和眉脊突出,雕刻粗疏。景陵翼马雕工简陋,特别是两肋下的翼翅仅作简单处理,与崇陵相比,进一步简化。翼马头上的独角,东列较小,西列较大,身躯肥硕。鸵鸟的腿较短,远远看去竟像一只鸭子,与乾陵鸵鸟的清秀雅致无法相比,让人哭笑不得。景陵其他石刻也都制作简单、粗陋,这说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帝陵建设只是勉力而为,支撑门面而已,已不能像初唐、盛唐那样高标准、严要求了。陵墓是朝代盛衰的表徵,诚如斯言。
  (4)景陵陪葬
  据《唐书》和《陕西通志》记载,景陵陪葬墓中葬有后妃三人、太子一人,他们是懿安郭太后、孝明郑太后、王贤妃及惠昭太子宁。
  ①三后妃墓
  懿安郭太后,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父亲郭暧,母亲升平公主。宪宗当广陵王时,聘为后妃,因她家对李唐王室功绩卓著,母亲又出身高贵,宪宗待她礼遇有加。後生穆宗,元和六年册封为贵妃。郭贵妃行为端正,待人宽厚,群臣多次请求立为皇后,可宪宗在世时十分好色,後宫内藏着他从各地搜罗来的各色美女,他担心郭贵妃一旦立为皇后,自己便会处处受管束,不能放浪形骸,随心所欲,所以拖着不答应。
  穆宗继位後,尊为皇太后,居兴庆宫。穆宗与母亲感情很好,每到母亲生日时,他亲率百官前来祝寿,平时经常上门看望,置酒饮宴,其乐融融。穆宗虽然对治理国家毫无才能,但侍奉母亲却有一套办法,母亲的愿望,他千方百计一定满足,花多少钱也舍得。郭太后曾经去骊山游玩,他命手下率禁军前往护送,回来时他又到郊外亲自迎接,置帐饮酒一连数日才离去。那时,去看望郭太后的皇戚贵妇络绎不绝,兴庆宫前车水马龙,环佩之声满宫。
  穆宗去世後,有宦官给郭太后出主意,请她临朝称制。郭太后怒斥道:“你难道让我学武后吗?太子现在虽然年幼,可以选择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何必让我插手宫外之事。”
  敬宗、武宗在位时,对郭太后都十分尊敬,敬宗称郭太后为太皇太后,武宗对郭太后更是恭敬孝顺,四方进贡的珍贵物品、新鲜瓜果,都要先奉送给太后。武宗喜爱游玩,常常招集一帮市井小儿一起玩耍,太后知道後,给他讲作人君的道理,劝他:“毋拒直言,勿纳偏言”,武宗以後果然有所收敛,游玩的时间也减少了。
  宣宗继位後,郭太后的处境发生很大变化。宣宗的母亲郑氏,曾经作过郭太后的侍女,对郭太后一直心怀不满,宣宗因此待郭太后也很冷淡,郭太后一时无法适应巨大的失落感,心情郁郁不欢,一天她登上勤政楼,从楼上跳楼自杀,幸被左右侍女挡住,宣宗知道後,很不高兴。当天夜里郭太后突然死亡,死後葬於景陵。
  孝明郑太后,丹扬人。六和初年,镇海节度使起兵反唐,有相面的人说郑氏以後能生天子,李锜听说後,便将她收为侍女。李锜被诛後,郑氏被送入宫,侍奉懿安郭太后。後被宪宗宠幸,生宣宗。宣宗即位後,尊称为皇太后。郑太后不愿单独居住,宣宗便让她住在大明宫,朝夕躬亲问候。咸通六年,郑太后去世,葬於景陵。
  王贤妃,宪宗的后妃,《唐书》无传,身平不得而知,死後葬於景陵。
  ②惠昭太子墓
  昭太子李宁,是宪宗的长子,母亲是纪美人。惠昭太子最初被封为平原王,宪宗即位後,又封为邓王。
  宪宗即位後,迟迟不立太子,李绛等大臣便向宪宗进言,说明立储是“有国不易之道”。宪宗接受李绛的建议,立李宁为太子,但没想立嫡不到一年,李宁便去世了,当时只有19岁。死後陪葬景陵。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