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陵葬俗集趣-迁葬
陈安利
迁葬即二次葬,主要发生在夫妻之间。即一方死亡,先临时埋葬,等另一方死亡后再合葬到一起,先死的一方必然要从原先的葬地迁移他处。不过除个别公主墓外,一般都是妻子迁葬到丈夫葬地重新埋葬。
但唐代的迁葬还有另外的意义,主要是武则天时期大兴冤狱,连亲生子女也不放过,造成了不少冤假错案。待武则天死后,继位者平反昭雪,使那些冤假错案得以纠正。虽然当事者已经作古,但在事死如生的中国古代,对那些当事者重新埋葬,便是最好的平反昭雪了。在唐陵陪葬墓中,陪葬乾陵的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都是武则天时的受害者,中宗继位后将他们重新安葬,陪葬于帝陵。陪葬昭陵的越王李贞,则是在武则天执政时,举兵反武,企图复兴李氏政权,兵败被杀。玄宗开元五年(717年)下诏恢复爵位及封地,谥曰敬,并下令重新安葬,开元六年(7i8年)迁葬于昭陵。陪葬定陵的节愍太子李重俊,则是因为对中宗时韦后参与朝政不满,发动兵变,兵败被杀。唐隆元年(710年)元月被赠太子称号,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七月谥曰“节愍”,十一月陪葬定陵。
陪葬昭陵的废太子李承乾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承乾密谋叛乱,阴谋败露,承乾被废为庶人,后死于黔州徙所。玄宗开元年间,承乾的孙子李适之以其才干得宠于玄宗,官居御史大夫。他几次上疏,请求将其祖归葬昭陵园内。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八月二十七日皇帝下诏追赠承乾为恒山愍王,次年十二月八日诏陪昭陵,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五月二十九日迁葬昭陵。
唐十八陵/陈安利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