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长孙皇后为何被称为“后宫楷模”

惠焕章,杨婧


  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是古代后妃中的佼佼者,她贤德且英明,甚得世人好评,也深得太宗的宠爱。《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后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仅此三句话,便让一个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形象栩栩如生。
  长孙氏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她自幼聪明伶俐,相貌俊美随着年龄的渐长,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右骁卫将军的女儿貌美如仙,才思聪颖,所以上门提亲的人一个接一个。可长孙家为了找一个能与长孙氏天生一对、地配一双的如意郎君,真是费了一番脑筋。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是北周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当时盛传的北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生来奇特、自小见识超常的印象特别深刻。于是长孙一家托人四处打听,听说窦氏的次子李世民文武双全,姿貌非凡,年龄也与长孙氏相若,便请人倒提媒。李渊早就听说长孙晟的女儿非同一般,自然满心欢喜地答应。长孙氏就是这样嫁给了李世民,后来凭借她的贤德和宽宏豁达的处事方式,使李世民在打天下、坐天下的斗争中如虎添翼,这一桩美满的婚姻也成为历史的美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做了大唐王朝皇帝,册封李世民为秦王,长孙氏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秦王妃。平和幸福的王妃生活没过几年,便出现了许多麻烦和苦涩。由于李世民与两兄弟之间明争暗斗,关系日益恶化,无形之中让她成为诸妯娌诽谤的对象。要在夹缝中站住脚十分困难,可长孙氏“内尽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在妯娌之间,她以贤德感人,凡事忍让几分,从不顶撞,不怕吃亏,尊敬顺从她们,尽量让她们挑不出刺儿,找不到借口,以消除猜忌。对李渊更是竭力尽孝,使他感受到儿女的亲情温暖,李渊从心底喜欢、信任这个贤惠的儿媳,也为李世民争取到一份父子的亲情。
  玄武门兵变终于不可调和地要发生了,兄弟之间真刀真枪地干起来时,她一反软弱顺从的性格,勇敢地赶到那战云密布、令人不寒而栗的玄武门内,亲自慰勉将士。她有胆识,临阵不惧,使得“士皆感奋”。玄武门政变以秦王的胜利而告终,李世民以他的胆略、残忍和盖人的才智成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夫贵妻荣,长孙氏也由秦王妃被封为皇后。
  皇后的地位仅仅在天子之下,身份的尊贵可想而知,但长孙氏为人却极为顺和贤惠,从不以皇后身份的尊贵凌驾于他人之上。她对妃嫔,甚至宫女体贴入微,当她们生病时,长孙皇后总是亲自探望,把自己的好药、食物送给她们,使之尽快痊愈。对太宗的孩子,不论是嫡出庶出,长孙皇后都待如己出,爱护有加。所以,“宫中无不爱戴”,整个后宫充满了欢声笑语,让太宗每每下朝回宫,心情都十分舒畅。
  长孙皇后对朝廷上的事,从不过问,与太宗私下闲淡时,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可一旦太宗与她提到朝政,她就不肯发言。但遇到太宗做出不明智之事,有损江山社稷时,她总是苦苦规劝,发挥其贤内助作用。太宗上朝时,有魏征这样的忠臣进谏,下朝后,又有长孙皇后好言相劝,才使得他勤政爱民,办事合情合理,深得人民的拥护,以至出现“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
  史书上称赞长孙皇后“乾坤辅佐之间,绰有余裕。”当然,这种高度的褒奖是于史有据的。她力据保护魏征的事例,就是最好的佐证。
  据说有一天唐太宗下朝回宫,满脸怒容地吼道:“到时候,我一定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大吃一惊,却故意笑着问要杀谁。太宗余怒未消,恨恨地说道:“魏征这个老东西,经常在朝堂上不给我面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让我难堪,真是可恨!”长孙皇后当时什么话也没有说,默默退出,回到寝宫,穿上只有在册封、庆典或朝会仪式上穿的朝服,连声向太宗道贺,一时搞得唐太宗如坠云雾。长孙皇后深深一拜,对太宗说:“我听说皇帝圣明了,大臣才敢勇于直谏,魏征之所以直言敢谏,正是皇上贤明的缘故啊!有这样的君与臣,实在国家之幸,百姓之福,我怎能不祝贺呢?”
  长孙皇后用她诡辩的语言劝诫唐太宗,使得这几句话相当有策略,即肯定了魏征的刚正,又颂扬了太宗的英明。唐太宗听后茅塞顿开,转怒为喜,对魏征的怨愤都转为内心的敬佩。
  长孙皇后还有一个值得人敬仰的地方就是不贪权也不贪财。当她听说太宗要给她的兄长长孙无忌加官时,她深感不安,立刻召见自己的哥哥,叫他要求降职。在长孙无忌的苦苦请求下,唐太宗不得不降了他的职务,长孙皇后这才“喜见颜间”。又对唐太宗列举了许多古代外戚专权的事例,要太宗引以为戒,应抑制外戚,任人唯贤。事实上,唐太宗委长孙无忌以重任并不是任人唯亲,而是长孙无忌在太宗创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功劳居最。但是,从长孙皇后不愿意因为自己是皇后就使亲人手揽大权这一思想来看,的确是值得颂扬的。
  在平时生活中,长孙皇后崇尚节俭,吃饭穿衣都很平常,从不铺张浪费。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奏说,太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器具不够排场,希望能多给太子一些器用之物。长孙皇后严肃批评她说:“太子患无德与名,器何请为?”她劝告遂安夫人应多引导太子注意节俭,而不是替他要东西。
  令人遗憾的是,长孙皇后一直患有哮喘病,至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旧病复发,全国各地名医都为她诊断过,可病情仍不见好转。太子承乾见母后危在旦夕,于是便奏请太宗大赦天 下,认为做点善事,或许神仙能够保佑母亲早日康复。长孙皇后坚决不答应,她说:“大赦天下有关国家大政,怎能因我一个人,而破坏国家大法呢?皇上若真那么做,我只求速死。”唐太宗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了她,自己却感动地流下热泪。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情恶化,生命垂危,她预感到死神在向她招手,但觉得还有许多事情放心不下,于是派人请来太宗,在弥留之际为太宗荐忠臣,进良谏,还特别嘱咐太宗对她“俭薄送终”,“愿因山为垅,无地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十月,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只有36岁,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英年而亡,朝野无不悲恸,唐太宗更是“哀不可已已”,含着眼泪为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撰写了序文,对她的一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寄予深深的哀思。甚至派人在禁苑中建起一座高高的台观,只要想念皇后,就登上高台朝西北眺望昭陵。
  上元中,依据她一生的品行,加谥号为“文德”。
  纵观长孙皇后一生的所作所为,称赞她是“帝王良佐,后宫楷模”一点也不过分,她无愧于唐太宗对她的哀思与怀念,也无愧于千百年来人们对她的敬仰和颂扬。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