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名片
樊英峰,刘向阳
“名片”两字,最早出现是在我国清末以后。但其实物的使用却在中国起源很早,据文献记载,汉代就有了名片,不过名称叫“谒”或“刺”。
唐以前的名片到底是什么样子,截至目前尚未发现。唐代名片,却出现于世。这个名片是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县唐庄乡王河村村民屈西槐上嵩山采草药,在峻极峰原登封坛西南一米的大石头下发现的。考古学家将此称为金简。该名片长36.3厘米,宽8厘米,厚0.01厘米,全重4两半。正面刻有直径1厘米的空心楷书汉字。全文如下:
上言:大周*(外框内上八内下方)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
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
名。太岁庚子七*(左框内出)(月)甲申朔七*(外○内~)甲
寅小使*(上撇中间中下心)(臣)胡超稽首再拜奏。
从上述文字内容可知,此名片当属武则天无疑。因为古代“入门投刺”是拜谒的第一步手续。武则天到嵩山来祈福,进山门投简一通,可知这个金简相当于后世的名刺或名片。为了弄清该名片文字内容,意译如下:
报告:“大周国主武曌,信奉真道,以求长生成为神仙,敬到高峻的中岳嵩山,在进门的时候,投此金简,请求三官(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官)九府(各方的神仙之洞府)之神,免除人们给武曌妄加的罪名’。庚子年七月七日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武曌即武照,是武则天的名字。曌(照)、*(外框内上八内下方)(国)、*(左框内出)((月)、*(外○内~)(日),*(上撇中间中下心)*(上横中虫下心)(臣)皆为武则天所造新字也。太岁庚子七月,为武周久视元年七月,即700年。小使臣胡超是随武则天来嵩山祈福的一个宫内小官(太监),用胡超的名义向三官九府之神代达武则天的来意。
据文献记载,武则天曾于久视元年(700)夏四月来登封县东南的石淙游览。不久,武皇患病,周身不适,朝廷有一位名叫阎朝隐的官员表示愿意剃去全身毛发,沐浴清净,充当宰杀过的猪羊祭品,祭祀岳神为武皇消除“灾难”。当时有个胡僧说:“这还不能算武皇的真诚,必须由皇上亲自去祭,并葬舍利,才能免灾祈福!”女皇听信了此言。正当她乘车前往的时候,宰相狄仁杰劝阻说:“吾主此举,恐怕流传出去有失龙颜吧?”武则天认为有理,又中途而归。另派使臣胡超到嵩山峻极峰登封坛致祭祈福,并代她投下金简一通。这就是武则天名片的来历。
唐乾陵/樊英峰,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