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六章 第五节 构建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张颖岚著

    
  统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文化遗产往往是通过划定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方式实施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这种做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的是,受传统保护思想的限制,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者往往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履行好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工作,至于文化遗产本体保护以外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职责,则应该是遗产地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作为文化遗产地保护的利益相关方,其发展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忽视对文化遗产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一方面会因限制性保护措施的实施,使文化遗产地区域内的当地居民发展受限,从而造成保护区内外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挫伤遗址区居民的保护积极性,进而出现个别人有意对文化遗产地实施报复性破坏的恶劣行为;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在任期绩效考核等外界因素的推动下,可能会无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采取一些片面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硬措施,对文化遗产地造成直接冲击。针对这种情况,《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建议,要加强遗址区与临潼区、西安市等当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特别是在利益分配、管理责任分工、土地获取及补偿等方面加强理解和合作①。因此,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应当是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一、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战略
  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区域内的居民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辅以少量的旅游服务业、机械加工业等。即使有一些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居民,因为没有规范的市场约束管理机制,零散的商业行动很快就陷入了无序的混乱状况,文化遗产地的居民从文化遗产旅游中所取得的效益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积极实施产业引导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使当地居民充分分享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回报。
  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倡导乡村旅游。在国外,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形式,在美国,1997年有1800万人到乡村观光农场度假;在法国,有1.6万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他们每年从农庄旅游中可获得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25%;北京的乡村旅游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给景区当地居民也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乡村旅游对北京市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据调查显示,北京市乡村旅游对民俗接待户的经济贡献率平均为65.3%,民俗接待户的家庭年收入比非民俗接待户高出50%左右。2005年,北京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28.023万人,比上年增长37%;乡村旅游收入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45%。目前,京郊从事乡村旅游接待的近1.4万户农户中,已有近20%的农户通过乡村旅游接待实现了小康。京郊的乡村旅游是从景区的附属接待服务开始,正在逐步向乡村休闲度假方向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方式最初是以村或农户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经营方式多元化②。
  实施产业引导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具体措施,首先,充分发挥秦始皇帝陵区域内果木种植传统的优势,重点扶持以石榴、火晶柿子等当地特色果木种植为主的、面向游客的观光果园,提供果园采摘、渔场垂钓、农园观光等增值旅游服务项目;其次,立足于传统农业种植,发展绿色环保型生态农业种植,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再次,以秦始皇兵马俑国际广场、馆前服务区为平台,设立兵马俑制作陶吧、民间手工艺品体验室等旅游服务项目,并通过资金扶持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创意文化产品的生产,鼓励兴办与旅游相关的各类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需要关注的是,西安市旅游局近期制定的《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给临潼区的旅游发展战略定位是:世界唯一的秦兵马俑旅游目的地与国际著名的盛唐御汤文化度假目的地。据此确定的产品开发方向为,以秦始皇帝陵遗产游、御汤度假、梨园艺术、风景名胜游览、红色旅游为主要产品,以自然生态旅游、修学旅游、郊野休闲为支撑产品③。这一思路与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产业引导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二、保护生态历史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应当从本体保护提高到历史环境保护的认识层面,将文化遗产的本体保护与历史环境保护有效结合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于2005年10月21日在西安通过的《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中,第一次将遗产周边生态历史环境纳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内,并在宣言中正式提出,应当管理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变化,以保留其文化重要性和独特性。
  对于秦始皇帝陵园而言,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不仅要包括与秦始皇帝陵具有直接联系的遗址和遗迹,如封土、陪葬坑、建筑基址等,还应当包括骊山北麓,渭河一、二级台地等相关的自然环境,并在相应的保护规划中保留足够的缓冲区域,以减少城市化、现代化对整体陵区生态历史环境风貌的影响。
  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措施,促进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可以有效地发挥文化遗产地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遗产地周边效应,提升周边区域的土地附加值。当地政府可以借由周边区域的发展,间接获得文化遗产保护所产生的经济回报和收益,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规范旅游市场
  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总体形象构建的内在要求,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地理学上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以及资源禀赋上的互补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是通过旅游经济要素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与组合实现的,其终极目标是寻求区域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兼顾各区域的本位利益,是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⑤。
  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关注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并积极探索和实践区域旅游合作,以形成资源互补发展模式,降低恶意竞争风险。事实上,以前的西安“东线一日游”旅游线路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就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体现,但是当时大多是一种自发性质的、无管理机构的、松散的区域旅游合作。对于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未来发展而言,需要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并形成合作管理协调机构,从有利于区域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去引导和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区域旅游产业。
  目前,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现状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仅就旅游服务业中的导游管理而言,目前导游数量严重饱和、管理体制混乱、导游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导游主管部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等问题成为困扰和制约该地区导游业发展的瓶颈⑥。此外,依托旅游景点分布在旅游沿线从事旅游餐饮经营的饭店、从事旅游纪念品经营的商店,以及接待旅游团队及散客住宿的宾馆规范化管理还有待提高;纪念品的制作和销售仍处于散兵游勇、家庭作坊式的状态,不能形成产业化规模。以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为主题的质次价高、粗制滥造的低附加值文化纪念品比比皆是,给游客留下了不良印象。
  针对这一现状,作为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管理机构和当地政府,还应当以维护遗产地的整体形象为出发点,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促进多赢,建立健全相关文化产业准入和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上规范旅游市场。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现象的查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制定实施《秦始皇陵景区文化纪念品制作、销售管理条例》《秦始皇陵景区导游服务业管理条例》等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文化纪念品的制作、销售等产业链的良好发展和旅游服务业的规范管理。
  ① 西安市旅游局:《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http://www.xian-tourism.com/guanFangFaBu/news_info.asp?id=7594。
  ② 黄海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民俗村和贵州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 西安市旅游局:《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http://www.xian-tourism.com/guanFangFaBu/news_info.asp?id=7594.
  ④ 吴朋飞、李令福:《从本体保护到历史环境保护——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⑤ 张昕玲:《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⑥ 宋九团:《临潼导游现状调查》,http://www.LtLyw.gov.cn/moref.asp?moban=176.

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以秦始皇帝陵为例/张颖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