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编概述
徐卫民
这编收录的15篇文章,是对秦俑进行宏观研究的文章。既有大陆学者的研究文章,又有美国、台湾学者的文章。
秦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因而自发掘出土后,专家们便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除微观的研究外,也有不少文章把秦俑纳入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范围中进行宏观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对于秦俑坑和秦始皇陵之间的关系,专家学者们通过反复对比研究后,大多认为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它是秦始皇陵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俑坑在秦始皇陵园中的作用,专家们看法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兵马俑“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有的认为“是秦始皇的地下冥军”;有的认为“是送葬的俑群”。也有的学者认为“秦俑坑并不是秦始皇陵园建筑的一部分,而是属于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可能称为“封”。还有的学者认为秦俑坑不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而是秦始皇母亲宣太后的陪葬坑。尽管这种观点曾在1986年的第二届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被大多数专家否定,鉴于有这么个说法,并在当时还引起了一场不大的波动,我们也把这篇文章收进来。
关于秦俑发现的价值和作用,有的学者经过认真研究后指出其作用包括六个方面:第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灿烂篇章;第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的光辉历程;第三,是古代军事史的完整画卷;第四是秦代社会的多面镜;第五,秦文明是继承的产物;第六,秦文明的发展和扩散。学者们都把秦俑与秦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是把秦俑研究引向深入的关键所在。
有的学者把秦兵马俑与古代的羌戎文化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的学者把兵马俑与秦的统治思想联系起来,指出秦建造的“锐士俑群”反映了秦统治者的基本思想,而这一思想则是导致秦王朝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者对兵马俑所包涵的文化进行了分析,指出“从这些赳赳武夫的化身上,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强烈印象与其说是艺术上的感染,倒不如说是尚武精神的震慑”。
有的学者把秦俑、秦俑学与秦之管理结合起来研究,认为,“在当时的世界上,秦之管理是一流的”。有的学者把秦兵马俑与汉兵马俑结合起来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承继关系,从而得出:“秦俑和汉俑虽系两个时代,但是‘汉承秦制’在俑类造型上也有某些共同之处。着装、彩绘等均有继承。所不同者,秦俑体大,汉俑体小;秦俑以写实为主,汉俑多写意特征;秦俑制作以雕塑为主,模制为辅,而汉俑以模制为主,手工修理为辅;秦俑重战车,汉俑重步骑”。
有的学者对制作数千兵马俑的作者进行了深入考证,发现在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不被人们注意的隐蔽处,有刻划或戳印的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一、二字,最多的一件有十一字,除了编号的数字外,大都是陶工的工师名。目前共发现八十多个。这些陶工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冠一“宫”字,简称“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冠一“右”字或“大”字,省称“右”字或“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冠一地方名;四是仅具人名。第一、二类是来源于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源于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约,其来源尚难作出准确的判断。经过近几年的再观察,还有陶工名字出现。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一定还会有新的陶工名出现。论者经过对比分析后认为,不同类型工匠制作的陶俑形象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因而加深对秦兵马俑的研究是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但从目前整个秦俑研究工作的情况来看,对秦俑进行综合宏观研究的文章还不很多,因此,关于秦俑的宏观研究还有待专家们同心协力,从各个方面探讨秦俑对古代及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使秦俑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