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俑之谜

林剑鸣


  一九七四年三月,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大型的兵马俑坑。当它的独特雄姿一露出大地,就引起国内外学者、专家和广大人士的重视,参观者蜂拥而至,有人称它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俑的发现,又一次证明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证明我国不愧为世界文明古国。
  然而,出现在人们面前宏伟壮观的兵马俑,也给历史、考古、美术以及其他科学工作者提出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近年的发表的一些学术论著中,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无可讳言,对于有关秦俑的不少问题,学术界研究得仍不充分,至今还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谜”。在这些“谜”中,有的涉及到比较大的历史问题。比如这些数量惊人、技艺绝伦的巨大陶俑是在怎样一种劳动组织下制造出来的?制造它的人们属于何种阶级?产生这些陶俑的社会历史背景如何?这些问题必然与秦代社会性质、中国古史分期等重大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还有更多似乎是比较小的问题,但也是饶有兴趣、必须予以回答的。如那些众多的巨大陶俑是如何烧制出来的?窑址在那里?成千上万的工匠如何组织?他们吃、住在什么地方等等。对诸如此类的“谜”解答得愈多,就会对古代社会认识得愈深刻。当然,这些大大小小的秦俑之谜,决不是个人或几个人的能解决的。它要靠各方面的学者、专家长期不懈地努力钻研、探索,才能有所进展。笔者由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秦俑发掘和研究情况,始终十分注意;对各专家的论述,大多都认真学习。在学习中觉得有些问题比较重要,所以在这诸多的秦俑之谜中提出几个,略陈管见,以求专家教正。
  秦俑坑的作用和性质
  宏伟壮观的兵马俑究竟为何而修建?它的目的是什么?象征什么?这似乎是研究秦俑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很遗憾,对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尚有很大分歧。如有人认为:这组兵马俑,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1);有人认为: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东门大道以北的“从葬坑”(2);有人认为它们是“送葬的俑群”(3);还有人认为,兵马俑为秦始皇陵墓从葬的作用有二:一是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宣扬统一大业;二是辟邪压胜,防神驱鬼(4)。但是,在这些各不相同的看法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建筑的一部分,是与秦始皇墓葬有关的。
  笔者研读了有关资料,通过初步的观察,觉得上述诸种看法皆不无合理之处。然而,其共同的前提,即视兵马俑坑为秦始皇陵园建筑的一部分这种看法,究竟能否站得住脚,则是大成问题的。这种看法的唯一根据是秦俑坑的位置接近秦始皇陵,据《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记:“秦始皇俑坑的西端西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1225米,和秦始皇陵内城的东北角成一直线”,再加上出土的器物、陶俑“与秦始皇陵内出土的相同”,因此,就得出结论,“秦俑坑当为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5)。笔者认为:这种判断是值得推敲的。首先,器物、陶俑与秦始皇陵内出土的有相同之处,并不能证明它就是陵园的一部分,因为皆为秦物,其制造时间又相近,当然有不少共同特征。这是不足以证明问题的。其次,既明确指出此秦俑坑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尚有1225米之远,就很难证明这组建筑必定为秦始皇陵园的一部分,因为它已在陵园之外了。为了将秦俑坑说成是秦始皇陵园建筑的一部分,有人还提出各种理由。用这种办法将秦俑坑算作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也是相当勉强的。首先,秦始皇陵园是否为座西向东的,目前尚难以证实。据笔者研究,似应以南北向较为合理。这个问题不拟在此详论,当专文探讨。即使按东西向的方位设想,也有难以解释之处。据一九六二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秦始皇陵园初步钻探的结果表明,陵园内城探出东、西、北三门,外城仅探出东门,但这是否就能证明“东门大道,相当于后世陵园的‘神道’”?还是缺乏证据的。若果真如此,理应在大道两旁有石兽以及门阙的建筑,但是直至目前在这里根本没有发现一点石兽和门阙的痕迹。再者,从秦俑坑的位置考察,一号坑“西端西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1225米”“东西长约210米(门道的长度不在内),南北宽约60米,深4.5—6.5米,总面积约12600平方米”(7)。二号坑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米”,“俑坑东西最长处为96米,加上东西门道长约124米,南北最宽处为84米,加上北门道宽约98米,深约五米,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8)三号坑“位于第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两坑距离25米,东距第二号兵马俑坑120米”,“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约17.6米,南北宽约21.4米,深5.2—5.4米”(9),这样,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成一不规则的“品”字形。象如此不对称的,偏于一侧的俑坑在任何陵园内建筑都是从来没有的。  
  从秦俑坑出土的器物、陶俑来考查,也有许多可疑之点。例如,至今未发现有能够证明秦俑坑为秦始皇陵园一部分的文字资料。据报导:在秦始皇陵园内,即外城以内所发现的不少器物中,都发现有“骊山”字样,如“丽山园”、“丽山飤官”等等(10),所以,始皇陵原名为丽山(骊山)已为许多史学家公认”(11)。而在秦俑坑所出土的器物、陶俑上许多铭文中,却根本没有“丽山”的字样,又如秦俑坑出土的陶俑皆与真人一般大小,身高达1.78米。任何时代陵墓中的陪葬俑都没有见到如此之大的。从文献记载中推测,秦国至战国时仍以活人殉葬(12),秦始皇下葬时,二世也将“后宫非有子者”,“皆令从死”(13)。从考古钻探得知:在凤翔秦公陵园中仍有“杀殉坑”(14)。以类似真人大小的俑殉葬,似无必要。就是到了汉代,也未见有以如此巨大的陶俑殉葬的。现在能见到的陕西咸阳市杨家湾出土的数量最多的兵马俑,全部虽有三千余件,而其大小也只有一尺左右,与秦俑根本不能相提并论(15)。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秦俑坑第一次出土的几千件武器中,只有铁镞和铁铤铜镞各一件,其余均为铜器,仅以铜镞论,共出近七千件,只有上述两件例外,其余都皇铜质的。第二次发掘出土铜镞一千四百六十二件,只发现两件铁铤铜镞,其余弩机、矛、钺、剑均为铜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当春秋末年,吴、楚等国的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不仅能够炼出熟铁和生铁,还能用熟铁渗碳制钢、锻造宝剑”(16),到战国时代铁制器已相当普遍地使用。“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17),“宛钜铁鉇,惨如蠭虿”(18),都反映了铁武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考古资料也表明,战国时期的铁制武器乃是战场上常用的武器,如在湖南等地的楚墓里,就多次掘出战国时代的剑、矛、戟等,其中铁剑的数量较多(19)。1965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了一座从葬墓(四十四号墓)一次就掘出五十余件铁兵器(20)。在秦国也是铁器生产较发达的地区。这里有大量的铁矿山(21),近年来又在秦都咸阳遗址发现秦的冶铁、铸铁作坊遗迹(22),在咸阳秦都一号宫殿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已发现有环首铁钉、三向活铰、小刀、铁环等铁制器物多件(23),秦国的官吏中有专门管理铁器生产和使用的“铁官”(24)和“左采铁”“右采铁”(25)等等。就是在秦始皇陵园内和车马坑内外,也发现了大批的铁制生产工具,还有重达几十斤的大铁权出土。就都反映了秦在战国末期冶铸制造铁器的生产水平决不低于其他各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指出,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果,都是首先在军队里开始运用的(26)。能以武力统一全国的秦国军队,不使用当时先进的铁制武器,却手执已经过时的青铜武器,不论是用“发展不平衡”(27),还是别的什么理由,都是说不过去的。
  由此可见,如果把秦俑坑视为秦始皇陵园内的陪葬物,是有不少问题难以解释的。它们的性质和作用究竟如何,当然首先有待于考古发掘的新发现,但在目前尚缺更多的证据之前,根据已有的资料,拙见以为,秦俑坑并不是秦始皇陵园建筑中的一部分,而是属于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可能称为“封”。下面简述其理由:
  在历史上,秦国是有树“封”传统的。据史籍记载:公元六二七年秦军在榖(今河南洛宁县北)被晋国打败(28),三年以后,公元前六二四年,秦穆公亲率大军攻晋,取得胜利,占领宫(今山西闻喜县西),然后从茅津渡河,至三年前战败的地方,“封殽中尸,发丧器之三日”(29)而还,对于封殽中尸中的“封”字,以往人们往往误解为将尸首埋藏起来(30)。这实为误解,从殽之战至王官之役已经三年,岂有三年后尸骨尚原封不动放在当地之理?实际这里的“封”为“封识之”(31),即树立标志以兹纪念之意,《礼记·乐记》“封比干之墓”,《大载记》“封泰山而禅梁甫”,《易·系辞下·传》“不封不树”,《广雅·释邱》“封筑土为垄”,皆为树立标志之意。最近出土之.《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盗徙封”条,其中解释“可(何)如为‘封’?”时指出:‘封’即田千亩。顷半(畔)‘封’也”(32),《说文》“畔”‘田界也”。《汉书·郊祀志》还记载了“汉武帝在泰山下树“封”的形状:“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又进一步证明“封”即标志。而秦人在战士战死之地立封为标志,无疑具有纪念碑的意义。可见,秦国有这样的传统。而在秦统一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33)以后在各地立石刻“颂秦德”。也无非是庆贺胜利之意。那么,自战国末年至统一全国以后,秦对六国连年取得胜利的战争,乃是历史上的大事,以好大喜功之秦始皇的性格,也不可能不将这样重大事件表彰出来,也不可能不用秦国传统的树“封”的办法宣扬武功。而秦俑坑规模宏大的军阵,就可能是为此而建的。   
  从秦俑坑建筑的时间考察,据已发表的资料可知,秦俑坑出土的带有纪年的铭文的兵器中有“三年相邦吕不韦戈”(34),“十五年寺工铍”、“十六年寺工铍”、“十七年寺工铍”、“十八年寺工铍”、“十九年寺工铍”(35)。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些纪年均属于秦始皇时代……(其中),时间最晚者为“十九年寺工铍”,从而可知这些兵器放进俑坑内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只会晚于这个时间(36)。而秦始皇十九年以后,正是秦国势如破竹地一个个消灭东方各国的时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十八年“大兴兵攻赵”,十九年“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二十年“使王翦、辛胜攻燕”,二十一年“取燕蓟城”,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二十三年“虏荆王”,二十四年“破荆军”,二十五年“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二十六年“南攻齐,得齐王建”。凯旋声中,秦在首都以东建立纪念战功的兵马军阵俑坑,以显示军威,这是不难理解的。
  从秦俑坑所处的位置考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同书引《集解》曰“《庙记》云‘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长杨、五柞,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望属也。”’又引《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有四十五……。”而秦俑坑的位置恰好在离宫别馆的范围之内,从秦俑坑出土的陶俑身上印有“宫疆”(37)以及带有“宫”字的其它陶文(38),这个“宫”字,固然有可能是人的姓名,但也无法否认它可能是表示“宫”内制造的或宫内工人生产出来的,或为了宫内而作的。秦俑坑也许是秦诸多的宫殿中的一部分。其建筑位置在首都咸阳以东,面向东方,表示秦坐西向东,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决心和气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秦俑坑并非完全埋在地下的,而在建筑时,它就是一种半地穴式的,至少是使人可以进入的。这就透露出它的作用。后来,秦在统一中国后,果然在咸阳正东“东海上朐界中”立石“以为秦东门”(39)。东汉时所立的《东海庙碑》说:“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日秦东门阙”(40)。朐界即今连云港市西南的朐县内。这样,秦在大举消灭六国之时,在咸阳以东的宫中建立宏大的秦俑坑,以纪念战争的胜利,显示秦的国威,这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是纪念碑性质的“封”,其建筑的时间必然拉得很长,因为它要随着战争的进展在其中增加新的内容,正如“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41)一样。
  随着战争胜利,秦必然不断的将其军阵、将士的形象“放写”于秦俑坑内。从发掘简报可知“在二、三号坑之间还有一个未建成的废弃坑,面积约4600平方米,仅有土圹,未发现木构建筑遗址及砖铺地,也未见陶俑、陶马等文物,这可能是拟议中的一个军阵,因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而未建成”(42)。证明秦俑坑的修建一直延续到秦末尚未完成,因为它是陆续进行的。以陶俑的发型、装束来看,也是颇为复杂的,这里不仅有“宽额、厚唇、阔腮……似乎出身于关中的秦”,有“圆脸、尖巴、精神机敏……似乎出身巴蜀的士卒”,有“高颧骨、宽厚的耳轮、不大的眼睛、薄薄的眼皮……象是陇东人”(43),而且有关东各国人,反映了随着战争的胜利,秦的军队成分愈来愈复杂。这正是秦俑坑“封”的性质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秦俑坑的这一性质,就可解释在秦俑坑内何以没铁武器的问题。因为秦俑坑乃是具有纪念军功的意义,所以它不需要将当时战场上正在使用的新式武器放在这里,而只能陈列过去曾经用过的旧武器。当新式的铁制武器在战场上代替旧的青铜武器之时,必然有大批尚未使用过的,刚造出来就被淘汰了的铜制武器存放在仓库里。把这些过时的旧武器放到为纪念统一战争胜利而修的秦俑坑中,岂不既将这些过时的武器利用了起来,又充实了这座军事“博物馆”了吗?这种推测是有根据的,据发掘简报说:“秦俑坑内的多数武器是新的没有用过的。有的研究论著判断,不少长兵器(戟、长铍)并没有在武士手中持握,而是放在俑的身边摆着。这就是说,秦俑坑的武器是用来陈列而已。
  综上所述:秦俑坑的性质乃是为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所树的纪念碑式的“封”,这是笔者对秦俑诸“谜”中的一个臆解(44)。
  注解:
  (1)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载《西北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
  (2)刊《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一九八二年十月。
  (3)黄展岳《中国西安、洛阳汉唐墓的调查与发掘》,载《考古》一九八一年第六期。
  (4)刘占成《对秦俑的几点新认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
  (5)《文物》一九七五年第十一期。
  (6)《秦始皇陵调查报告》见《考古》一九六二年第八期。
  (7)《临潼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载《文物》一九七五年第十一期。
  (8)《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载《文物》一九七八年第五期。
  (9)《秦始皇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载《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十二期。
  (10)赵康民《秦始皇陵原名丽山》,载《考古与文物》一九八○年第三期。
  (11)王学理《“秦始皇陵原名丽山”的再议》,见《考古与文物》一九八二年第一期。
  (12)《战国策·秦策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从这一口气中可以看出人殉在当时(战国中期)的秦国是视为正常的。
  (13)《史记·秦始皇本纪》。
  (14)韩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载《文物》一九八三年第七期。
  (15)《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载《文物》一九七六年第三期。《陕西省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一九七七年第七期。
  (16)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第二十页。
  (17)《史记·范雎列传》。
  (18)《荀子·议兵》。
  (19)《长沙、衡阳出土战国时代的铁器》载《考古通讯》一九五六年第一期。
  (20)《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载《考古》一九七五年第四期。
  (21)《管子·地数》篇记载产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山海经》中有记载,而这些产铁之中,现仅有十五处确知其地,其中属秦的有六处。符禹之山在华阴县南,英山在华县,付山在渭南县东南,秦冒山在延安县,龙首之山在长安县。见郝懿行《山海经笺》及吴任臣《山海经广注》。
  (22)《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载《文物》一九七六年第十一期。
  (23)《秦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简报》载《文物》一九七六年第十一期。
  (24)《史记·太史公自叙》。
  (25)《睡虎地秦墓竹简》。
  (26)参见马克思《致恩格斯》(1957年9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183页,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27)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第121页。
  (28)《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9)《史记·秦本纪》。
  (30)《经藉篡诂》卷二“封”“埋藏之”。童书业《春秋史》解释“封中尸”时说“封埋了死在殽地的秦国战士尸首”。
  (31)《史记·秦本纪》《集解》引陆贾曰。
  (32)《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
  (33)《史记·秦始皇本纪》。
  (34)无戈《寺工小考》,载《人文杂志》一九八一年第三期。
  (35)刘占成《秦俑坑出土的铜铍》,载《文物》一九八二年第三期。
  (36)袁仲一《秦俑坑的修建和焚毁》,载《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
  (37)《临潼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载《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十一期,及《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载《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十二期。
  (38)《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载《文物》一九七八年第五期。
  (39)《史记·秦始皇本纪》。
  (40)《隶释》卷一。
  (41)《史记·秦始皇本纪》。
  (42)《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载《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十二期。
  (43)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载《西北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
  (44)以上是拙作《秦俑之谜》的第一部分,以下的部分标题为:(二)秦俑军阵的主题;(三)秦俑制作的奥秘;(四)制作秦俑的劳动大军如何组织;(五)秦俑产生的社会背景;(六)秦俑毁坏之谜。
  (原载《文博》1985年1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