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与秦军阵法
王辉强
秦俑坑8000多个兵马俑表现了一支强大的秦军陆军作战部队,宿卫皇陵。尽管俑坑的设计构想,受到了葬制、建筑、军队形象和战术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从兵马俑兵种东向,南北依次排列,编制完整,间隔紧密;人不乘车,手牵马疆的情况看,总体上反映了秦军集合待命、随时准备开进战场投入作战的情形,而从一、二、三号坑位置的布局及坑内兵马俑的站位编成来看,其又具有列阵作战的某些特征,含有一定的阵法的内容。本文将对它所反映的秦军坚固、机动、戒备、高效的阵法,作一探讨。
一、一号坑与秦军步兵阵
一号坑兵马俑面向东,南北宽约57米,东西长184米,象征秦军步兵纵阵,它由独立步兵俑和隶属步兵俑混合编成。据《文博》特刊发表的《秦俑一号坑矩阵示意图》看,一、四、六、八、十一号过洞与前廊的兵马俑显示独立步兵,二、三、九、十号过洞与五、七号过洞前部的兵马俑作隶属步兵(1)。它作为秦军主体部队的象征,表现了秦步兵大规模作战队形即军阵十分坚固,战斗力很强。
独立步兵分为阵表步兵和阵中步兵,其队形基本上为纵横排列,奠定了军阵的基础。兵俑排列间隔为0.5米,每个占地约1平方米。在阵的四周设计排列了阵表步兵,主要是一种防护性的作战部署,《六韬·林战》说,“使吾三军分为冲阵,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阵表步兵主要是弓弩兵。东端长廊中南北横排三列共204个轻装步兵俑,作前锋,也是前卫,绝大多数为弓弩兵。军吏俑位于右后方,便于指挥。这一队形基本上可以实战。轻装弓弩兵无防护能力,可以远射作战,不宜近战格斗,作战时“更发更止”交替射箭(2)。短兵相接时,当有撤至阵中或向两翼疏散的动作。南北两边廊(一、十一号过洞)中各有两纵列360个甲士弓弩兵俑,为两翼防卫,采取守势。两侧各180个甲士俑面向外,也可以实战。内侧甲俑面向东,既可作向东进攻作战,也可补充外侧战斗减员。此可谓“材士强弩,备我左右”。两端长廊也有三横列甲士俑,为后卫,是“材士强弩,以备我后”(3)。最后一列面向西(向后),采取警戒态势。前两列面向东,既可东向作战,也可向后补缺。
阵中步兵是军阵的骨干成份,也是交战格斗的主力。在俑坑中,按过洞计算,其以一定纵队形式,在少数战车率领下,依既定编制顺序排列。这既是一种集合队形,又与隶属步兵配合含有战术内容。四、八号过洞各有三辆战车,六号过洞仅两辆战车,而步兵俑则各有600余个之多,为极有战斗力的步兵部队。五、七号洞的后半部也多是步兵俑,只能作步战。据《尉缭子·伍制令第十四》,“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五十人为属,属相保也;百为人间,闾相保也。”其队形应按“伍”,“什”等编制依次排列。《经卒令第十七》说:“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可见,在一般情况下,“伍”成纵队,其五名步兵分别依次配戴苍、赤、黄、白、黑章标志。将若干“伍”横排起来,组成一条作战线。又说“前一五行,置章于首;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章于腹;次五五行,置章于腰”,依次排列五条作战线,为一个作战单元。这里多数情况下的横阵排列法。遇有不同情况,队形也可以变。俑坑中常见三横列排法,是“伍”横排法,当为一种形式。
隶属步兵由战车和配属步兵构成,在俑坑中,它也以过洞为单位,按一定间隔排列在军阵中,是军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形以“乘”为单位,纵横排列,左右对称。二、三、九、十过洞中各有七两战车,五、七过洞前部各有五辆,每乘配属的步兵数不都是相同的。过洞内步兵俑按每横列4个排列,多数战车前部排有三横列步兵俑,应为前拒;后部排列的步兵俑却数目不等,为16、20、24,32,48、84、96、136等。是跟进作战的力量。据文献可知自商周以来,一“乘”配属战斗步兵数量有7、22、72个(或10、25、75人)不等,实际上不会仅拘于此。步兵以“伍”为基本编制单位。在此基础上,一“乘”既有各种固定的编制,又会由于某些情况而出现缺编、超编,差别就更多了。有的两车首属相接,中间无步兵俑,其后车应为前车的副车或辅车。也有的间隔三横列步兵俑,作后车的前拒。隶属步俑在各过洞中。以乘为单位依次向后排列。战车前后步兵俑均成四路纵队排列。战车占地约5×4平方米,步兵俑占地仍约1平方米,间隔约0.5米。这里整装待发姿态。二和十、三和九、五和七过洞内的隶属步兵成对称排列,位于军阵的两翼和前部。其一“乘”战斗队形有多种形式,有以步兵进攻为主的形式。《曹公新书》说:“攻车一乘,前拒一队,左右角二队,共七十五人”(4)。作战时,将步兵分为三部,配置在战车的前部和左右两则,成前三角队形,为“品”字形,再据《逸周书·武顺解》,“五伍二十五为元卒,一卒居前曰开,一卒居后曰墩,左,右一角曰闾,四卒成卫曰伯”。将步兵分为四部,配置在战车的前、后、左、右,成“十”字形。车后步兵可作机动力量,这种队形可以变换进攻方向,也可用于防守。还有发挥战车威力的冲锋队形。《周礼·夏官·大司马》郑玄注有“易野车为主居前”。《中国军事史·兵法》图示为,将三部分步兵配置在战车的左、右、后方,成后三角队形,倒“品”字形。
一号坑军阵编成强调了秦军主力步兵矩阵十分严密坚固,气势宏伟,实力强大,孙武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5)。先从自己内部造成强大而不被敌人战胜的力量,然后待机破敌。一号坑军阵正是这样。它攻守兼备,以攻为主。军阵主体面向东,显示其东向警戒、作战的特点。它的纵队阵形,又反映将作进攻作战的态势。军阵四周配置了较多的阵表弓弩兵,对于护卫军阵、稳定阵脚、保障进攻,起着重要的作用。军阵各部相间,多路编成。二、三过洞和九、十过洞配置了隶属步兵,构成军阵左、右两翼。四、五、六、七、八过洞部队组成军阵中路主体。而其五、七过洞前部的隶属步兵,与四、六、八过洞的独立步兵也形成相间排列,组成多路。这样,即可使多种齐出,又可令各路分出,并始终保持军阵的稳定。全阵车前步兵,梯次分明。从纵向方面看,战车多数集中在军阵的前半部,步兵则多位于后半部。以战车为标志,在军阵前半部构成四条横向作战线。分别由第一横列战车区域,第二、三横列战车区域,第四、五横列战车区域,第六、七横列战车区域部队组成,梯次配备。军阵前、后两部也形成梯次配备。军阵可以整体形开出,也可梯次投入作战。《孙子兵法·形篇》说,“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一号坑6000个兵马俑排列成的庞大军阵,正是秦军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有形实力的反映。
二、二号坑及秦军车骑弩兵阵
二号坑兵马俑也面向东,南北宽约84米(不计门道长),北部纵深约96米,象征秦军技术兵种构成的曲尺形军阵。它由轻车兵、带甲车兵、骑兵、弓弩兵俑编成。秦俑二号坑钻探试掘简报发表了《秦始皇陵第二号兵马俑坑的形制和出土的军阵平面示意图》(6)。从中可以看出,由轻车兵、带甲车兵、骑兵俑构成横阵,为集合待命状态。一至八过洞为轻车兵,九、十、十一过洞为带甲车兵、十二、十三、十四过洞为骑兵。在横阵的左前方还部置一弓弩兵小阵,作临战姿态,全阵充分显示了秦军技术兵的高度机动力和冲击力。
轻车兵适于在易地快速冲锋陷阵。64辆“四马三人”战车组成一个方形单元小阵,位于全阵右翼(南部),便于迅速出击。战车依次排列在一至八过洞中,纵横各有八辆。这种队形受中国传统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影响很大。相传伏羲用阳爻、阴爻两种符号进行排列组合,创造了八卦,象征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和西北、西、南、东、东南、北、东北、西南,以后周文王又继续推演出六十四卦,象征天地万物。在军事上的意义,则表示可以在四面八方全方位攻守作战。至于流传下来的《伏羲八卦阵》图,为圆阵,是防守队形,而相传的《八阵图》和《象棋阵》图却与其恰似(7)。战车在作战时有各种队形。《六韬·均兵》说,“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秦六尺为一步,一尺合0.23米(8),一步则为1.38米。所以在平坦地形作战,战车以五辆为单位成纵队排列,前后距离为55.2米;各五辆纵队依次横向排列,左右距离为1.38米;各队之间距离为82.8米,便于冲锋陷阵。在复杂地形作战,距离要缩短,前后为27.6米,左右为8.28米,各队之间距离为49.68米,以利相互协同缓慢推进作战。全部纵横距离均为二里,成为阵。
带甲车兵适于在多种地形车步协同、“车驰卒奔”冲锋作战。军阵中部排列着三过洞带甲车兵俑,成三路纵形小阵。其一“乘”多为四马三人战车一辆,车下甲士8人。右、中两路最后乘带甲28人,左路后部三乘各带甲32人,高级军吏俑指挥车为左路最后一辆。九、十过洞末端各有4组骑兵、战马俑,似为补缺,或作通讯用。《禹鼎》说,“戎车百乘,……徒千”。《史记·管蔡世家》说,“戎车十乘,徒七十人”。《司马法》说,“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吕氏春秋·简选篇》有“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等。这些与二号坑带甲车兵俑的情况比较接近。既然多数战车一辆配属8个步兵,作战时应有相应的步车协同的队形。这种车兵宜于按人的奔跑速度发挥战车威力,冲锋陷阵,进攻时,步兵将保障战车作用的发挥,散布在战车的左右及后方,进行掩护及排障。防守时,步兵只能依托战车进行抵抗。
骑兵适于快速袭击作战,在险地也能发挥威力。军阵左翼排列着三过洞骑兵俑,也成三路纵形小阵其队形为纵横排列。每过洞前部依次为战车,一横列4组骑兵战马俑作警卫,再是战车,又一横列4组骑兵战马俑为警卫。其后是所属骑兵部队。作战时,队形一般为纵横排列,但间隔有些变化。《六韬·均兵》说,“易战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之法,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辈,纵横相去百步,周还各复故处”。在平坦的地形作战,五骑兵排成一纵列,前后距离为27.6米,继则横列,左右距离为5.52米,各队间距离为13.8米,左右2.76米,各队间为34.5米,还要将30骑编为一屯,将60骑编为一辈。全阵占地纵横各为138米。
弓弩兵利于集中远射攻防作战。军阵左前方独立的弓弩兵俑小阵,是临战阵法的反映。它排列在六个过洞中。设置该阵,说明秦时弓弩兵已从步兵中独立出来,成为兵种。其队形为横排列的小方阵,它由阵表弓弩兵和阵中弓弩兵构成,阵表为前,后长廊和南、北边洞中的立姿弓弩兵俑。它们成丁字弓步,左手前斜下伸,右手平抬,为将要举射姿态。前方有两横列弓弩兵俑,第一列作轻兵,第二列为甲土,两边洞中各有三纵列42个轻兵俑。后边也有两横队面东弓弩兵俑,但仅排列在过洞后方,并过洞中弓弩兵俑着装相同,行列取齐;两边洞后面的为轻兵,中间四过洞后的为甲士。阵中有四过洞各两纵列共160个跪姿甲士俑,成准备姿态。曹操《军令》说,“吾将士无张弓弩于军中,其随大军行,其欲试调弓弩者,得张之,不得著箭。独者鞭二百,没入”(9)。所以,即使临战张弓著箭也要十分小心,采取跪姿,以免误伤自己人。该阵以甲士为核心,以轻兵俑环绕前、左、右方。《孙膑兵法·官一篇》说,“射战以云阵”。作战时,弓弩分为两部,一部准备完毕前出射箭,另一部则在阵内准备,然后相互交替,阵内部前出射箭,阵前部退入阵中准备。轮翻出入,如行云翻滚,使射箭。
二号坑军阵编成突出了秦军各技术兵种高度灵活机动的特点。军阵也显示了东向警戒、作战的方向性。弓弩兵阵为左前出徒步小阵,既可随时调出作战,又可以其远射能力护卫全阵。其后按右、中、左顺序次排列的轻车兵、带甲兵车、骑兵,均可随时受命出战。军阵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正象《孙膑兵法》所说,“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10)。阵中车、骑、弩兵均有,战时可视情况灵活使用各兵种。快速出击,实施强有力的机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车、骑都是机动部队,适于快速出击。轻车兵前无任何障碍,可直接冲出。带甲车兵和骑兵则可绕行出击。古代技术兵种有很强的战斗力。《六韬·均兵》说,易战,“一车当步卒八十人”,“一骑当步卒八人”,“一车当十骑”;险战,“一车当步卒四十人”,“一骑当步卒四人”,“一车当六骑”,又说,“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弓弩兵可以在多种情况下作战,特别是强攻、坚守的最重要的力量。
三、三号坑队形与四号坑猜想
三号坑较小,其内涵已经揭示。四号坑内无兵马俑,却使人产生一片疑云。
三号坑兵马俑南北宽21.4米,东西纵深17.6米,象征呈“门”式的秦军短兵戒备森严的警戒队形。秦俑三号坑清理简报刊登了《三号兵马俑战车位置复原示意图》(11),且俑坑现已全部揭示,可以为据。《商君书》载,秦“五百主”以上军吏均有直属“短兵”部队,“将”所属短兵竟可达“四千”人。三号坑短兵应为指挥一、二号坑秦军的统帅的一支警卫部队。指挥官居中,纵观全局指挥本部。在东边长廊中间厅室内,一辆驷乘指挥战车面向东,位于中央位置,显示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指挥官可随时根据统帅的命令,执行警戒、行刑、督战等任务。在两厢分别部署部队实施警戒等。部署的重点在右翼(南边)。南长廊与其西侧过道、前厅、后室内,都分别相向而立的两列甲士俑,成夹道,执行警戒,前厅分列着众多相向而立的甲士俑,为集结待命的机动部队。一些重要的军事活动可在这里进行,左翼(北边)北长廊未布兵,但其西侧大厅内排列两列相向而立的甲士俑,亦成夹道警戒。东边最前方的两个排头兵俑面向东警戒,准备接受命令,带领部队应付各种情况。厅有祭祀遗迹,看来可作重要的祭祀的场所。两厢部队背向外,面向内,为设施内警戒的特点。短兵还要按照统帅的命令,执行督战行刑的任务。曹操《步战令》说,“临阵,牙门将骑督明受都令,诸部曲都督将吏士,交战时校督部曲,督住阵后,察凡违令畏懦者斩”(12)。短兵主要对一些级别较高的违令不进的军吏行刑。当然它还有执殳为仪仗显示威严的作用。秦军短兵警戒队形以指挥战车为中心,以警戒和待命部队置其左、右两厢,形成严密警戒与机动配置相结合的特点,警卫着统帅指挥、谋划、礼仪、祭祀、行刑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史书关于古代警戒队形的记载不多,三号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关于四号坑的猜想,确是一个难题。尽管有各种猜测、推断,仍觉有许多矛盾难以避免。没有此坑,反倒在内容上觉得比较合理一些。首先,从秦俑坑建筑群看,在二、三号坑之间有四号坑较为合理,否则露出明显空缺;但是它给其陈设内容的确定留下了难题。其次,从秦俑陈设显示强大秦军作战部队看,俑坑中有秦陆军全部兵种,唯独缺少水军,显得军种不全;但要陈设一比一战船队形,四号坑就显得非常狭小了。其三,从表示陵区或都城的宿卫军角度看,陆军各兵种尽有,四号坑显得多余;无此坑,又显示了建筑布局的不合理。其四,从阵形角度看,如将四号坑复原,它应是横阵排列。一号坑是纵阵,二号坑是曲阵,三号坑是“门”式队,加上四号坑横阵也似合理;但兵种必定重复,内容仍难确定。其五,从作战部队以外编制考虑,如果说三号坑是“社宗”,四号坑似乎可作军乐等;但没有一点遗迹,证据尚不充分。凡此种种,也反映出俑坑设计之初主题思想中的部分不确定性。最后经过思考和调整,决定废弃四号坑,选择了宿卫军主题,而留下了建筑布局等的遗憾。
四、秦俑坑与秦军合成阵法
秦军作战并非仅使用单一兵种、阵法,而是常用多兵种、多单元、多手段、多样战术的合成阵法击敌。秦俑一号坑步兵军阵坚固有力,二号坑技术兵军阵机动灵活,三号坑短兵队形戒备森严,反映了秦军合成阵法具有高效能强大战斗力和勇猛奋击的显著特点。
秦军经常使用多兵种、多元阵法作战。秦俑坑总体布局为一个面向东方的巨大的方形军阵。一号坑步兵纵阵在右,二号坑车骑弩兵曲阵在左,三号坑“门”式短兵队形在左后。它由多兵种三单元构成,形成在统一指挥下的两军阵作战形式。但这种形式,仅是秦俑坑作为随葬坑,陈设陆军各兵种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自商周以来至秦及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使用左、中、右三军阵作战已成为中国战史上一个基本的传统战法。至于其它“五军阵”“七军阵”等皆是三军阵基础上的发展、改进。秦军作战理应不例外。中军是全军的核心和基础,将帅及王的指挥位置均在中军。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军元帅“原轸(即先轸)将中军”,晋侯亦在中军;楚军主将令尹“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军”。中军部队多为精锐的步兵,晋中军有“公卒”,楚中军王卒“若敖六卒”(13)。前484年吴齐艾陵之战中,吴中军亦有“王卒”(14),这些部队由王的同族兵组成。可以亲信,训练有素,能列成坚固军阵而稳定全军,正如一号坑军阵那样,列阵时步兵要前后左右“整齐如绳”,要有梯次、纵深配置,战车也要整齐地形成多种和若干作战线。在古代,也只有步兵易于列成坚固军阵作战。一般情况下,左、右两军多部署一些弱军和车、骑等机动部队。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中,苗贲皇对晋侯说,“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即王卒)而已”(15),前707年周郑繻葛之战时,“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16),可见左、右军弱于中军。而加强左、右则为特殊情况。《孙子兵法·行军篇》说,“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曹操说,“临战,阵骑皆当在军两头,前陷,阵骑次之,游骑在后。……闻三鼓音,骑特从两头进战,视麾所指,闻三金音还”(17)。前260年,秦军于长平之战中“张二骑兵以劫之”(18)。可知车兵、骑兵被置于左、右军。秦俑二号坑中的车兵、骑兵列阵时,也应在左、右军中。战时,可“发我车骑,冲其左右”,“或击其前,或击其后”(19),发挥快速机动作战的长处。至于弓弩兵,则可视情况“积弩”,配置在各阵或前后,或左右作战。三军阵还可以编成前、后三角阵形作战。《孙膑兵法·八阵篇》说,“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以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左于后”。这里明确指出,列阵要“三分”为三军阵。“斗一守二”指用前三角阵形,即中军前出欲先步战,左、右两军待机协同。而“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则为后三角阵形,即左、右两军前出欲两翼先行冲锋,中军稍后决战。三军阵每阵都必须有前锋和跟进部队,才能作战。
野战筑垒是秦军合成阵法的重要防御手段。它是自春秋战国发展起来一种重要的野战方法。秦俑坑是地下建筑,也可以看作各坑四周筑有高墙垒壁。前224年,秦军于平舆之战时“坚壁而守之”。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均筑有大规模垒壁,至今在长平遗址(今山西高平一带)还留下大量的石垒痕迹。垒壁的构筑是以军阵作战为单位进行的,建在各军阵位置的周周。秦军曾攻赵军长平垒壁,“夺西垒壁”。可知还应有“东垒壁”及“中垒壁”。西、中、东垒壁应为赵军初战时的右、中、左军垒壁。后赵括又率赵主力(似为中军)出击攻秦军垒壁,“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此应为赵军新筑中军垒壁。前225年秦楚城父之战中,楚军大败秦军,也曾“入两壁,杀七都尉”。野战筑垒增强了野战防守能力,提高了军队野战生存能力。春秋时期,军队主要用战车在四周扣答环围的方法,来进行防护、防守;但野战对阵则多不用。战国以来,随着步兵和骑兵人数的增多,随着进攻能力的加强和作战突然性增加,军队不得不就地取材,以土、石等为原料构筑垒壁工事,而且可以筑得又厚又高、十分坚固,还防火烧。长平之战中,“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秦军则依靠坚固垒壁的防守,阻止了赵军攻势,保护了自身,为反击创造了条件(20)。
秦军合成作战,战术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秦俑坑军阵包含有“奇正”的战术思想,《孙子·势篇》说,“以正合,以奇胜”,又说“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一号坑步兵阵为正兵,战时位于全军正面中央,为中军,二号坑车骑弩兵阵为奇兵,战时一般车骑分列在两翼充左、右军,以便驰击,弓弩兵则视情况列于军阵的前、后、左、右、中。通常正兵在正面作主力交战,奇兵在两翼作关键性的袭击作战,或先或后、相互协同,确保胜利。长平之战集以前战术之大成,集中反映了秦军综合使用战术情况。首先,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进行强攻,节节获胜,迫使赵军在长平“筑垒壁而守之”。其次,秦军攻势受阻后及时应变,调整指挥,一面“行千金于赵为反间”,使赵王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廉颇为将,一面“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其三,采用正面诱敌、两翼迂回分割战术。赵括率赵军主力大举进攻,“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攻至秦军垒壁前受阻,秦军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迂回作战。再创造性地进行分割,“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其四,正面实施防守反击战术。秦军依托垒壁防守,阻止赵军,再“出轻兵击”。赵军出击部队被迫就地筑壁坚守。其五,用围困战术取得决战胜利。秦军加紧围困,秦王又“自之河内”发兵至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不得已分四队反复突围,“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秦军射杀赵括”,赵军大败,四十万人投降。秦军灵活使用一系列战、计谋,取得了空前的战果,为后人留下极珍贵的经验(21)。
注解:
(1)王学理《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载《文博》1990年5期;秦俑考古队《临潼秦俑第一号坑试掘简报》,载《文物》1975年11期;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2)《六韬·步战》。
(3)《六韬·步战》。
(4)《孙子十一家注·张预注》。
(5)《孙子兵法·形篇》。
(6)《文物》1978年5期。
(7)《武备志·阵练制》,《诸葛武侯八阵兵法辑略》《八阵合变图说》《登坛必究》。
(8)杨宽《战国史》22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曹操集·文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10)《孙膑兵法·八阵》,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
(11)《文物》1979年1期。
(12)《曹操集·文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13)《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4)《春秋友传·哀公十一年》。
(15)《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
(16)《春秋左传·桓公五年》。
(17)《曹操集·文集·步战令》。
(18)《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9)《六韬·敌武》。
(20)《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21)《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原载《文博》1994年6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