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服饰二札
陈春辉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为研究秦人服饰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我有幸利用发掘之机对秦俑及其服饰进行较详细的观察,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兹就秦俑服饰的民族特色及其服制提一些看法,求教于方家同仁。
一 秦俑服饰的民族特点分析
秦俑服饰与咸阳杨家湾及徐州狮子山汉兵俑服饰相比较,有相同之处,亦有差异:相同之处是其外面的长襦皆为右衽,皆着三重衣服,不同之处是秦俑长襦比后二者都短,秦俑长襦都短至膝以上,后二者都长达膝以下。秦俑之冠有明显不同的四式,后二者都只有一种样式基本相同的冠式即武弁大冠。仔细观察会发现秦俑服饰多姿多彩,既有自身特有的风格,也有楚服的影子,而最多的服制是汉服和胡服。首先看其冠,秦俑I式冠系倒梯形板状革物,从额前斜起,大端下折,贯韬发辫或纽髻,然后用两条带子分别横压额顶“板”端及脑后帽体,并在颞部呈近90度的拴结,由两侧下垂结于颏下。戴板长17—20,下宽7—10.5、带长84—115厘米。司马彪《续汉书·舆服志》:“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左纟右丽)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此冠制如板,且能量出高宽可见板为斜板,依晋尺计算,此冠长17.5,宽7.35厘米,正同秦俑I式冠相当。《通典》曰:汉高帝采楚制,制长冠,形如板,以竹为里,亦名斋冠。既是汉高祖采楚制,可见长板冠之渊源在楚。Ⅱ式冠不同之处在于把长板换成两只羊角状卷筒,整体似一幅折叠的方巾,一边脑后横卷连接帽带,一边压在横带下并贴附额上,使两角翻卷飞扬,高15厘米左右,Ⅱ式冠与史载之双鹖尾冠最为接近,它的羊角筒状双尾正象飞扬之鹖尾,《后汉书·舆服志》:“武冠俗谓之大冠加双鹖尾竖左右者为鹖冠,又名**(左义右鸟)冠,为武勇骑士所戴。”蔡邕《独断》曰: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附蝉,貂鼠尾饰之,太傅胡公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始饰貂蝉之饰,秦灭赵,以其君冠赐侍中,王国维先生《胡服考》曰:“若插貂蝉及鹖尾,则确出胡俗也。”诸多记载皆说明双鹖尾冠本非汉制之冠,乃赵武灵王采胡制之冠,后为秦所用。Ⅲ式冠称为“帻”呈瓠瓢状,套在头上,斜出的绾髻兀起。有的也直接用带子在帽外结扎发髻使二者固定不易脱落。《续汉书·舆服志》曰:“古者有冠无帻,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帕以表贵贱。”秦俑所戴介帻,90%以上为赤色,应是秦国所特有的“绛帕”。ⅳ式冠昱个浑圆的复瓢,两耳下垂,关以环带扣结于颌下如翻过来的耳杯。《续汉书·舆服志》记载一种皮弁“制如覆杯”《通典》;“夏后氏弁追冠长七寸、高四寸,广二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Ⅳ式冠当即这种弁冠,这种冠为夏后氏用之可见其为汉制之冠。
秦俑之上衣为交领,左右两襟缠裹垂于后,其长齐膝,以带束之。应名为襦,《急就篇》颜师古注曰;“短衣曰襦,自膝以上。”秦俑这上衣皆为右衽,是汉制之服,左衽者为胡服。但秦俑上衣比杨家湾和狮子山都短,应是吸取了胡服的优点,以利于战斗。秦俑v式上衣较特别,双襟交掩胸前,在胸的右侧开衩,类似唐代的褶服,王国维《胡服考》认为唐的上褶下裤即古之“胡服”。二号兵马俑坑的骑兵俑均着此种上衣,可知其为褶服,即胡服。(1)
秦俑的腰带皆为革带,一部分有带钩,部分则无。带钩,据《汉书·匈奴传》称曰“犀毗”,下颜师古注曰“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胥纰”、“私鈚”、“斯比”等等。(2)显然,这些称谓谐声为胡音,说明带钩最初是用于胡服的。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带钩的出现则可能早到春秋初年”(3)故秦俑之革带有带钩者为采用胡服制,无带钩的则为汉制。
秦俑之裤皆为连裆之满裆裤,且着之于外。《说文》云:“裤,裤也,是亵衣近污垢也”。说明有以裤为内衣者,但这种裤皆不缝口。王国维《胡服考》曰:“古之亵衣,亦有襦裤。《内则》:衣布帛襦裤,《左传》:征蹇与襦,蹇亦裤也,然其外必有若裳深衣以覆以,虽有襦裤,不见于外,以裤为外服,自裤褶服始”。可见秦俑之裤是采用了胡服之制。
秦武士俑有的腿扎行縢,行縢又名“邪幅”,《诗经·小雅·采菽》“邪幅在下”。郑笺:“邪幅如今行篘也,偪束其胫,自足及膝”。《释名》:“幅,所以自偪束,今谓行縢,言以裹腿,可以跳腾,轻便也”。《汉官仪》“鼓吏赤帻行縢”。行縢之名最早见于汉,当为汉服之制。
有的秦俑穿靴,《释名》:“靴,跨也,两足各一跨骑也,本胡服,赵武灵王服之”。靴之胡名为络*(左革右是),《说文解字》曰:“*(左革右是),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王国维先生认为,“靴者,胡服之履也”。《释名》又云:“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中华古今注》:“靴者,盖古西胡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七国考》引《典略》:“秦世参用丝革靴。”足见靴也为胡服之制。绝大部分秦俑所着的方口履,则为汉服。
综上所述,知秦俑之服饰胡服之制所占比例较大。其原因有三:
1.秦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长期与戎、狄作战、相处。服饰必然受其影响。
秦之祖先本为游牧民族,在春秋以前,秦还处在氏族制末期,社会经济相当落后。从文献记载看,其“好马及畜,善息养之”。“畜多息”证明他们还过着游牧生活,甚至被视为“戎”、“狄”、“夷”一样的族类(4)。公元前770年,秦因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赐”秦以“岐丰之地”。当时这片土地上布满了戎、狄等少数民族,秦人经过二十年的奋战才取得了“岐丰之地”,但仍在其包围之中。在其东西均有戎、狄占领的据点,秦人不得不继续与之奋战,至穆公时“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此后,戎、狄并没完全离开过这里,直到战国中叶以后,这里还有许多戎人。服饰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生活习俗决定其服饰类别,在古代社会尤其是这样。秦人特殊的经历决定其服饰受戎、狄之影响较大,与其它六国存在着差异。苏秦说魏时有云:“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宫室,受冠带,”即接受秦冠带制度。可见其与六国服制不完全相同,《文献通考》中有一段话:“秦出西戎,不习礼文之事,而其立意大概欲是今而非古,尊己而卑人,故秦灭六国之后,获其君之冠则以赐诗人,获其君车则以为副车,又乌能参考损益以复先王车旗之制”。可见秦之服制的确混杂,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汉初的不设车旗衣服之禁,显然是秦的直接影响的结果。
2.赵武灵王胡服改制的影响
周代末年,赵武灵王为击败东胡、楼烦等善骑射之少数民族侵扰,毅然习骑射,改胡服。战国之季,他国已有效其服者,如楚辞中提到的大招小腰秀颈,《齐策》谈到田单攻狄三月不克,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抗颐……”,皆是其例,秦人当然也不例外。
3.骑兵制的兴起为胡服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春秋战国之交,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为胡服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在此之前,主要是车战,其服饰为上衣下裳,至易车而骑,“长被土及下裳联诸幅之衣裳之制不便于事”,轻便的胡服就成了人们乐意接受的服饰。
所以,胡服之制在秦俑的服制中所占比例较大除了与秦之发展史休戚相关外,也是时代的需要。
二 秦俑之上衣
秦俑之上衣与杨家湾及狮子山汉兵俑上衣相同,都有内、中、外三重。有的俑下摆可见中、外二重衣服,有的从衣袖处可见中、外二重衣服因中重衣下摆或袖比外衣长。有的俑中衣下摆及袖都比外衣短,则看不出层次。有的俑从领子可见内、中、外三重衣领,所有俑都可见中、外两重衣领。秦俑这三层衣服由里向外依次为汗衣,袍茧、长襦。下面将详细论述,这种穿几层衣的情况史书亦有记载。《礼记·玉藻》疏:“凡六冕及爵弁无裘先加明衣,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袍茧,夏则不加袍茧,用葛也,次加祭服。若朝服布衣先以明衣亲身,次加中衣……”。虽然这里多是指朝廷礼仪而言却也多少反映了古人穿衣的一基本特征,对我们今天研究服饰不乏参考价值。秦俑内衣为小圆领,质地显得单薄,似为贴身之单衣,即上面所说的明衣。《释名》谓之泽,或曰羞袒,或日鄙袒,作之用六尺,截足覆胸背,外衣为交领、右衽、窄袖口,长多数齐膝,个别的长及臀部,中重衣形制与外衣相同。从衣下摆量得的数据看,中重衣要比外衣厚得多,外衣下摆一般厚1—2厘米,中重衣下摆厚5—10厘米,是外衣的四、五倍,从下面一组数据即可了解中衣与外衣的薄厚情况:K1 33号俑中衣厚5—10,外衣1—2厘米;K2 73号俑中衣厚6厘米左右而外衣厚约1厘米;K3 148号俑中衣厚10,外衣厚0.8厘米;G2 87号俑中衣厚6—8,外衣厚0.6—1.3厘米;K343号俑中衣厚9—10厘米,外衣厚1—2厘米……。尽管在理解这些数据时,要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而打上一定折扣,但显然无碍得出结论,中衣比外衣厚得多,中衣应为“棉衣”即古之“絮衣”。外衣为罩在其外的单衣。《礼记·玉藻》:“纩为茧,组为袍”。緼,旧絮也,纩新绵也,衣之有著者用新棉则谓之茧,用旧絮则谓之袍。《论语》:“子曰:衣敝緼袍。”“緼”即是一种劣质的絮。或谓以细碎的枲麻充满于袍内为“緼”。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认为:“袍是长衣服,又是里面实以绵絮的。用新棉装其里面的名曰茧,杂用旧絮的叫做袍。”王学理先生《秦俑军服考》认为:秦俑之“袍是长衣服,有里有面,内装旧的丝棉,即有‘箸者’。”可见秦俑之中重衣应名之为袍。古代兵士也常穿这种袍,如《左传》宣公十五年有“三军之士皆如挟纩”之语,秦俑即为“挟纩”之士。秦俑袍穿于内与史载袍不作为礼衣,而是一种内衣正相似。《论语》注云:“亵衣,袍茧也”。亵衣即作私服之衣。《后汉书·舆服志》曰:“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即袍作为宴居之服。打仗是较严肃的场合,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可能穿私服去打仗。故上需罩一层“战”衣,即上面的一层单衣长襦。杨家湾及狮子山汉兵俑之战袍外皆罩有博袖长袍或小圆领短袖也即此意。
秦俑着长裤和套护腿的两条腿显得短粗,雍肿和其高大的身躯很不协调。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当时雕塑水平差,没有掌握好人体比例。这只从技术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其它因素,秦俑肥胖的双腿正是其着絮衣的真实反映。正因为秦俑上着长襦,下着“絮衣”方便双腿显得短粗。
秦俑中重衣领为交领,粗壮高大,上雍脖颈。对于它是中衣领抑或单独的围领学术界持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中重领为中衣领。上面已证明了重衣为“袍”。则中重衣领亦是“有里有面,内装旧的丝绵者”,如此,则必然粗壮、高大,上雍脖颈。即所谓曲领。《释名》:“曲领在内所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从徐州汉兵俑中也可看到这种衣领。徐州狮子山I型衣:“着三重深衣,外罩博袖长袍,高领右衽”。Ⅲ型I式“着右衽长衣,外罩短袖…内穿高领”。这种“高领”也就是上述的曲领。可看出,这种高领并非一些学者认为的单独的围领,因其领距颈已很远,长达胸部明显与上衣缀接。若中重领为单独的围领,则必须用纽结之类的东西卡住,使其固着在脖子上不易脱落,否则打起仗来冲刺奔突,很不方便。目前尚未发现有卡着围领的物件。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中重领,领角成大三角形,外折翻卷垂于胸前。它应是中衣的领子翻出来以显示其美丽的饰边。秦人对衣缘的装饰是很重视的。秦俑上衣的领、袖缘、襟边和衣下摆部都有花边。特别是领、袖花边色彩相同。史书记载有“绛缘领袖”,说明领和袖颜色相同。《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曾讲到“缪缯五尽缘及殿(纯)”(《封诊式·穴盗》)考古见到的包括秦俑服饰在内的大量形象的和实物资料,充分印证了上述文献记载,表明缘饰在当时社会审美中的地位,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上述的中衣领即曲领和“单独的围领”是不相符合的。
注解:
(1)《秦始皇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P94—97页,文物出版社。
(2)分见于《战国策》、《楚辞》和《史记》。
(3)王仁湘《中国古代带钩用途考实》《文物》1981.12期。
(4)林剑鸣《秦史稿》
(原载《文博》1990年5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