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武冠初探
李秀珍
近年来,考古上一批武士俑的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1)、狮子山兵马俑(2)和杨家湾兵马桶(3)以及一些汉代画像资料,为我们探讨秦汉的军戎服装及武士的冠制打开了一个窗口。在此,本文拟以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就秦代武冠的形制变化及其反映的等级划分做一初步探讨。
一 渊源及其发展变化
《释名·释首饰》:“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古代蓄发,戴冠的第一作用就是韬敛头发,这对作战的武士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到后来还成了区分兵士等级地位的标志。无论是在秦俑,还是在汉代兵马俑俑群中,戴冠的兵士只占一部分,据统计,秦俑戴冠者只占35.01%,而且只有身份高和在军中作用特殊的武士戴冠,大多数兵士则是束发“科头”了。
秦俑的冠式主要有四种:(4)
I式称为长冠,即长平板冠。Ia系倒梯形的板状革物。从额前斜起,大端下折,贯韬发或纽髻。然后用两条带子分别横压额顶“板”端及脑后的帽体,并在颞部呈90度的拴结,由两侧下垂结于颏下Ib与Ia的区别在于戴板呈弧形。由两块革物合并,中分线近似于梁,板的下端下折部分横凹成桥形,辫则纳入此“桥”中。
Ⅱ式,称切云冠,袁先生称双尾鹖冠(5)。同I式不同之处在于把长板换成两只圆角状的卷筒。整体以一幅折叠的方巾,一边在脑后横卷连接帽带,另一折边压在横带下并贴附额上,使两角翻卷飞扬。
Ⅲ式,武帻,呈瓠瓢状,套在头上。斜出的绾髻兀起,也有直接用带子在帽外结扎发髻,使二者固定不易脱落。
Ⅳ式,武弁,帽体基本同Ⅲ式,两侧有带结于颏下,因戴此式冠的武士梳髻,所以顶部浑圆。
咸阳杨家湾的冠饰只有一种,整体形制略呈萁状,在额前和脑后都有镶边,两侧有带子结于颏下。
狮子山兵马俑的冠饰主要有两种,在报告中分别称为“风字盔”和“平顶盔”。“风字盔”整体形状呈“风”字。盔垂至肩,中间部位露出面部。“平顶盔”整体呈箕状,平顶,两侧有带子结于颏下,额前有镶边。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秦俑的Ⅳ式冠(武弁)、咸俑的冠饰(6)和狮子山兵马俑的“平顶盔”,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从形制上看,秦俑的Ⅳ式冠犹如一个翻过来的耳杯,咸俑的冠饰和狮俑的“平顶盔”则略呈箕状,也就是脑后部比秦俑的长,它们都于两侧有带子结于颏下。所不同的咸俑和狮俑的冠前部有一装饰边。而秦俑中则不见。
《诗·卫风》:“有匪君子,弃耳琇莹,会弁如星。”弁与冠自天子至于士都得戴之,到周代冕与弁遂分尊卑,即冕尊而弁次之。(7)古代的弁分爵弁、皮弁、韦弁,其中韦弁是“凡兵事之服”,“以*(左韦右未)为之,谓之韦弁也。”(8)韦是一种熟皮,以此为弁,也以此为衣裳。可见,韦弁是古代的一种兵事之服。《战国策·齐策》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这种大冠即是后来说的武冠,到汉代称武弁大冠。《后汉书·舆服志》中说到弁冠的形状是“制如覆杯”,又云“……武弁大冠,诸武官戴之。”从上面可以看到,史籍中对武弁的形状说法不一,一曰若箕,一曰制如覆杯。秦俑的Ⅳ式冠很象一个翻过来的耳杯,前后长短大体一致,而咸俑的冠饰和狮俑的“平顶盔”则若箕,冠体的后部比前部长。但无论是若箕还是若覆杯,冠的基本形制相差不大,都应该称之为“武弁”。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又名赵惠文冠。秦灭赵,即以其君之冠赐近臣,汉沿用,诸武官冠之。(9)据此说,武弁大冠的渊源应该追溯到战国时的赵国。据史书记载,赵武灵王改服时头戴的冠是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10)。依据汉胡广的说法:“竟为北方寒凉,本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11)。”则当时赵武灵亦必采其貂皮而施于冠上,这有可能是在原有的弁冠形制的基础上,加了胡人的特式,即用貂皮暖额。有人将箕形冠加貂皮暖额者称貂禅冠(12)。其实我认为在这里的貂皮冠和貂禅冠是同一种冠式,只是叫法稍有些不同而已。咸阳杨家湾兵马俑的武弁和狮子山兵马俑的武弁从形制上看应该是源于此处的。是对赵武灵王的貂禅冠改进而成的,咸俑的武弁,额前加的装饰很可能就是这种暖额。狮俑的武弁。额前也有这种装饰。当然,经过发展后的这种暖额,不一定貂皮的,也不一定只是为了保暖,而只是一种装饰罢了。这种从实用始而后形成装饰作用,也是合乎一般服饰的发展过程的。赵惠文王即赵武灵王之子继位后,对此种冠式曾作过改进,因而有惠文冠之称,由于大冠耳旁有掩耳保暖的两片,其后改得细薄如蝉翼,所以也有人认为惠即蝉的意思,才有貂蝉即惠文冠之说。我认为惠文冠的名称应该是源于惠文王,而“惠即蝉”很可能是后世推而附加之说。这种惠文冠,即后期武弁大冠的形象,见于汉代画像及实物中,如武威磨嘴子汉墓62号墓出土的实物(13)和四川汉代画像中见到的武弁大冠(14)即是其两耳旁作细如蝉翼状,是以漆纱为之的。
另外,我们在汉代画像中常见到的鹖冠,也应该源于战国时的赵国。据前面所述,箕形冠加貂皮暖额称为貂蝉冠,其后由实际御寒作用改为将貂尾插在冠上作为冠饰。后改用鹖尾。鹖是一种黑雉,出于上当。《后汉书·舆服志》有云:“鹖者,勇雉也,其所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另《古禽经》有云:“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汉代的虎贲皆戴此冠,应劭《汉官仪》称:“虎贲,冠插鹖尾。鹖,鸷鸟之果劲者也。每所攫摄,应爪摧碎。”又载:“虎贲中郎将,古官也……古有勇者孟奔,改奔为贲,中郎将冠两鹖冠”。又《续汉书》云:“羽林左右监皆冠武冠,加双鹖尾。”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鹖冠,为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铜镜上的武士头冠,上插很明显的两条鸟羽。
武士戴鹖冠到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后汉书·舆服志》:“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毂单衣……虎贲武骑皆鹖冠,虎文单衣。”从洛阳出土的汉代空心砖模印砖画上,即可看到这种冠的形象。
综上所述,秦汉武士冠的渊源及其发展变化可表示如下:
秦俑的武弁是承袭殷周之制的韦弁,当然这种承袭不是照搬,而是经过了发展和改进。咸俑和狮俑的武弁是正处在貂禅冠向武弁大冠形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貂禅冠改进后的形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武冠在形制上的发展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问题。“鹖冠”被大家公认为胡服的特征,源于战国时的赵国。“武弁大冠”也同样是从赵国的武士冠发展来的,武弁大冠又称惠文冠,又名**(左义右鸟)冠,是赵武灵王在中原的弁冠基础上加了胡人的特式——貂皮暖额而成的,后又经过发展变化,被秦汉承袭下来。
二 武冠所反映的等级地位
武士戴冠除了韬敛头发之外,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武士的身份和地位。在秦始皇兵马俑群中,戴冠者只占少部分,在咸俑和狮俑中,戴冠武士也只是一部分。可见,武士戴冠不只是韬敛头发,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秦代武士冠的种类很多,从秦俑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究其原因,主要是秦对战国时期诸国及各异族服饰吸收而成的。在史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秦灭某国,以其君冠赐近臣”的记载。同时,秦将不同种类的冠应用在整个军阵中,大概也有区分兵士等级地位的作用。如前面提到的秦俑Ⅱ式冠,在一号坑的发掘和二号坑的试掘中共发现6件,戴此冠的武士其主要特征是身穿双重战袍,外披彩色鱼鳞甲,又肩及前后胸有利用彩带扎起的花结。身上似带有铜剑。其中一号坑T2方、T10方和T19方出上的戴此冠的俑前,各出土一辆华丽的战车,车上悬挂有钲鼓。原称戴此冠的俑为“将军俑”,后又有一种观点认为他的衔级大概是校尉(15),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但他在整个军阵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从此俑所穿的致密的铠甲以及身前出土的华丽的战车,可以确定其身份应该稍高一些。
秦俑I式冠在一号坑共出土53件,其中Ia式冠为41件,Ib式冠为12件。戴Ib式冠的主要是中级军吏俑,也有部分是御手俑,戴Ia式冠的一般是御手俑、车右俑和下级军吏俑(16)。古代御手的地位很重要,一般都有爵位,《汉官旧仪》说:“赐四级为不更,不更,主一车四马。”《续汉书·百官志》注:“三爵日簪袅,御驷马者……四爵曰不更,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卒同也。”这里说的是汉制,但汉承秦制,秦代的御手和车右似有三等四等爵位,御手比车右的地位稍高。由此可知,秦俑下级军吏身份大概相当于此。
秦俑Ⅲ式冠,为一般徒卒所戴。Ⅳ式冠只见于二号坑的骑兵俑中,与车骑有关。
到了汉代,特别是到了东汉。武冠的形制所反映的官职和等级,就开始制度化了。冠武弁大冠者有侍中、中常侍、大将军、尉、骠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等。《后汉书·舆服书》中记载:“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又晋公卿礼秩曰:“大司马、将军、尉、骠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开府从公者,著武冠,平上帻。”这里的“武冠”、指武弁大冠。而冠鹖冠者,主要是“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另有“虎贲、虎贲武骑。”傅玄赋注曰:“羽骑,骑者戴鹖。”可见,戴鹖冠者,一般为骑士。
注解:
(1)秦始皇陵秦俑考古发掘队《临潼秦俑坑试掘简报》,《文物》1975年11期。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5期。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12期。
(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咸阳市博物馆《陕西省成阳市场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文物》1966年3期。
陕西省文管会、省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杨家汉墓发掘小组《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0期。
(3)《徐州狮子山兵马俑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2期。
(4)王学理《秦俑军服考》,《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第101页。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6)原报告中称头巾。
(7)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8)《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
(9)《后汉书·舆服志》,P3668,中华书局版。
(10)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1)《后汉书·舆服志》,P3668,中华书局版。
(1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3)《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12期。
(14)《四川汉代画像全集》。
(15)郭淑珍《“将军俑”与秦代军队组织》《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论文选》第222页。
(16)原报告中称头巾。
(原载《文博》1990年5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