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艺术特点浅析
徐卫民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园四百多个陪葬坑、陪葬墓中的一部分,是秦始皇生前所指挥军队在地下的缩影和反映。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事死如事生”,即生前所享有的,在死后都要随尸体埋入地下。目前在秦始皇陵园中发现的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等,就是秦始皇生前出巡、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秦兵马俑共有三个坑,目前已经开放展出的是一号坑和三号坑。一号坑是步兵和车兵相结合组成的长方形军阵,目前只发掘了其中的五分之一。三号坑的面积较小,只有五百二十平方米,已全部发掘,是指挥一号坑和二号坑的指挥部,只发现六十八个陶俑,一辆高级战车和四匹陶马。二号坑已经过试掘,是由步兵、车兵、骑兵组合的一个多兵种曲尺型军阵。三个坑全部发掘完毕,可出土陶俑陶马近八千件。在两千多年前要制造如此庞大的军阵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偶然发现的“世界第八奇迹”
秦兵马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被发现的。一九七四年的春天,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当地挖井时,忽然发现了在距地面以下两、三米处有大堆的陶片,便报告给当地文化馆,经专家的拼对粘接,同真人大小一样的陶俑便站立於今人面前。这样便引起于全世界的轰动。一九七五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迫不及待观看了发掘现场,赞叹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一九七八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称赞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奇迹”,於是“世界第八奇迹”便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其实秦兵马俑虽然古代文化中无一字记载,但到西汉时人们在其上挖坟墓时就已发现,后来明清时期有很多人在其上挖坟,都接触到兵马俑了,但都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当地人视为“不吉祥之物”。挂在树上用鞭子抽打。为何兵马俑被称作世界第八奇迹呢?这是因为兵马俑具有“大”、“多”、“精”、“美”的特点。所谓“大”,是指兵马俑的规模大,三个兵马俑坑占地面积达两万余平方米,其中一号坑长二百三十米,宽六十二米,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二号坑东西长一百二十四米,南北宽九十八米。气势非常壮观。亲临其境,必使你感到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恢宏壮观场面,所谓多,是指兵马俑的数量多,三个坑全部发掘完毕,可出土陶俑陶马近八千件,可以说这在世界雕塑史上是空前的,仅一号坑就可出土栩栩如生的陶俑陶马六千件。所谓精,是指每一个兵马俑都经过精雕细刻,非常逼真。所谓美,是指兵马俑全部是写实主义的创作,雕塑者注意从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表现其喜怒哀乐,从而出现千人千面的现象,使现代的人们看后会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启迪。
秦兵马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国古代雕塑早在五千年前的牛河梁遗址上就有发现,后来虽然也出现过许多陶俑、铜俑、木俑,但都显得古拙,且体形小,数量少。而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则塑造得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且数量众多,以恢宏的气势震惊了世界,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现实手法 千人千面
秦俑的雕塑是写实的,在春秋时期以前,王公贵族都用真人殉葬,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陶俑逐渐代替了用活人殉葬。秦始皇一生好大喜功,南征北战,既然不能用活人活马为其殉葬,便要求其殉葬品同真人真马一样大,所以才出现了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既然反映的是当时的军事状况,就把秦时的各个兵种都展现出来,俑坑中有步兵、车兵和骑兵。陶俑手中握的兵器都是实战性的兵器,全部用青铜制作,有长兵器、短兵器,目前发现的兵器达数万件,均作过氧化铬防锈处理,至今金光闪闪,锋利无比。这种青铜器防锈技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才被德国作为专利。遗憾的是这种防锈技术当时是如何搞的,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所以后来便失传了。
秦兵马俑的现实主义特征表现在每个陶俑、陶马的细部雕塑上。秦兵马俑中有将军俑、武官俑(中级军吏)、士兵俑、立射俑、跪射俑、驭手俑、骑兵俑等。由於官阶的不同,身上的雕塑也不同,这主要从其服饰上来区别。将军俑头戴鶡冠,身穿细密的鱼鳞铠甲。中级军吏则头戴板冠,士兵则不戴冠,或戴巾帻。将军俑都身材魁悟,气宇轩昂,老练沉着,中级军吏虽不如将军俑那样魁悟,但都果敢坚毅。士兵俑则千差万别,有的面带笑容,有的年轻幼稚,有的老练果敢。喜、怒、哀、乐从其面部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俑坑出土的跪射俑和立射俑,其造型别致新颖,跪射俑作蹲射状,右膝著地,左腿蹲曲,上体伸直,头略向左侧转,双手作持弓弩状。立射俑双足一前一后呈丁字型站立,前腿拱起,后腿立直,上体保持笔直,头和身略向左侧转,左臂半举,右臂横曲於胸前,作拉弓状,充分反映出当时士兵已作好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只待将军一声令下,便万箭齐发,从而表现出一种静中欲动的感觉,即使陶俑陶马的很细小的部位也精心雕塑,如陶俑的胡须、头发都刻写得维妙维肖,各不一样,连陶俑穿的鞋的底部的针脚、陶马口中的牙齿都刻划出来,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
陶马的雕塑也十分成功。同真马一样大小的陶马雕塑难度更大,秦俑坑中可出土陶马数百匹,既有拉车的战马,又有骑兵用的鞍马,马的造型非常传神,栩栩如生,马四蹄着地,劲健有力,马头仰起,两耳前竖,张口嘶鸣,剪鬃缚尾。既注意粗线条的概括,又注意各个细小的部分,骑兵用的鞍马雕刻精细,马背上雕著鞍鞯,肚下雕有肚带,臀部有靴,头上戴着用铜丝串联起来的铜泡、石饰件组成的络头、缰索,口内含有铜衔,尾巴辫成三股长辫形,造型富有活力,真是形具而神生。
合模制作 精雕细刻
偌大的陶俑陶马是怎样雕塑出来的呢?简单可以概括为塑、堆、捏、贴、刮、削等。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精雕细刻。把圆雕、浮雕、线雕有机结合起来。先把陶俑制成初胎,然后再根据需要精雕细刻。陶俑的下部是实心的,上部是空心的,这就解决了偌大陶俑的站立平衡问题。陶俑的脚下均制作踏板,然后用泥堆成脚和腿,腰腹部也用泥堆起,胳膊分件制作,头手用模子制作,大样作成后,采用刮、削、刻、剔的办法,把各个部分套合,这样便形成千人千面的形象,因而有学者便提出,当时在制作陶俑、陶马时有模特儿。陶马的马头也是合模制作,马耳、马鬃分件作成后安装上去。身体分胸、腹、臀三部分,用泥片做成空心。要制作与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绝非易事,不要说放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在今天也是不容易的。据我们推算,要烧制八千兵马俑,需要用一千人十年才能完成。
比例合理 彩绘增辉
陶俑、陶马的制作。从解剖学上来讲也是符合比例的。通过对陶俑的身体比例进行测量,与民间画工提出的“行七坐五盘三半”的比例一样。细部的刻划也符合解剖原理,如手指关节的长短、肌肉的厚薄,脚面内高外低都交待得十分清楚,身体的轮廓线看似简单,但整个体形非常清楚。脸部五官的位置接近於“三停五部”,即从下巴到鼻尖,鼻尖到眼睛,眼睛到头发沿的三段距离相等,符合解剖学的要求。
更为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陶俑陶马在烧造后入坑前,对其彩绘,增添了俑坑的壮观景象。陶俑陶马原来身上都施有绚丽的彩绘。施色的办法是先在其身上涂一层生漆,再敷白色作底,然后彩绘。彩绘均为平涂,涂得很厚,手、脸、脚等部位都涂两至三层彩色。这些颜色由矿物颜料组成,经过两千多年的压力、腐蚀及发掘出来后外界空气的影响,现大都脱落。但后有些陶俑身上还可以发现不少留下来的痕迹。为了不使颜色单一,以形成强烈的对比,身上各个部位的颜色都不一样。陶俑面部及手的颜色是粉红的:战袍有大红、朱红、紫红、深绿、天蓝等色。裤有深绿、粉绿、天蓝、紫红等色。腿有粉紫、朱红、深绿、天蓝等色。鞋为赭色。靴有朱红、深绿、赭等色。鞋带及行縢带有朱红、粉紫、杏黄等色。陶马绝大部分都是通体为红色,红舌白牙,黑鬃,黑尾,白蹄。可以想见,俑坑刚建成时,五光十色的陶俑、陶马是多么的雄伟艳丽。
与希腊雕塑东、西辉映各见光彩
正由於秦兵马俑高超的艺术水平,赢得了现代人的同声赞许,那么它和几乎同时期的希腊雕塑艺术又有何异同呢?我认为在同一时期,希腊是西方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而秦兵马俑则是东方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各有千秋,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在兵马俑未发现以前,人们皆赞叹希腊雕塑艺术至高无上,兵马俑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在古代的东方也有高水平的雕塑群。但由於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及人们思维发展的不同,造成东西方的雕塑艺术有所不同,地处亚洲中心的中国文明,当时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状态,因而产生出的雕塑品则是一种深沉、厚重、古朴的风格。而希腊则处在交通要道上,与外界的交往多,其雕塑品则呈现出开放的风格。两者的不同点首先表现在雕塑品的用料不同,秦兵马俑以泥土为原料,而希腊则以石料为主;其次由於原料的不同,形成雕塑方法的不同,秦兵马俑以雕为主,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方法,以线条表现神态,从人物的面部表情表现其性格和思想;希腊则采用雕、刻、凿的办法,以表现人的造型美,从人物的骨胳、肌肉、筋腱等表现人物美与力、性格与思想。再一个区别在是秦兵马俑用以表现秦军的气势雄伟以及整体上的协调统一,而希腊雕塑则以弘扬个性为主。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秦兵马的烧造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众多的、庞大的陶俑陶马烧造困难很大,火候的掌握非常重要,据研究烧制兵马俑的温度控制在一千度至一千零五十度为宜,勤劳聪明的古代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历史创作,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秦兵马俑已於一九八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遗产清单”。
(原载台湾《艺术贵族》 1993年第2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