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十年来秦俑艺术研究综述

田 静


  秦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民族艺术遗产的宝库,而且为古代美术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人们从历史、军事、科技、艺术等诸多方面研究秦俑。其中,秦俑艺术的研究是自秦俑破土而出后便立即引起各方面的课题之一。二十年来,专家学者发表秦俑艺术的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近10部,各类文章共计百余篇,极大促进了秦俑研究的深入。
  秦俑的研究,首先是从它最引入的地方即雕塑艺术和军事内容开始的。关于秦俑艺术的研究,袁仲一、闻枚言、秦中行、刘骁纯等先生在其论著中,都作了透彻的分析。《秦俑艺术初探》(1)一文,通过分析秦俑的思想内容、社会条件、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对秦俑艺术作出了全面的论述。著名秦俑研究专家袁仲一先生认为:“秦俑雕塑采取写实手法,具有浑厚雄大、明快洗炼的风格”,“塑造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典型”,它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的雕塑艺术早在2100年前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这些论述是迄今为止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刘骁纯先生具体、客观地分析了秦俑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它的历史局限性。文中既论证了秦俑“严格的写实性”、“达到了相当程度的个性化”,又同世界古代雕塑作了对比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3)。
  王子云、王临乙、王朝闻、刘开渠、傅天仇等美术家、雕塑家及美学研究专家笔谈秦俑的艺术成就,虽然文字不多,但却相当精辟。
  除以上几篇宏观性的研究文章外,还相当多的学者或通过出土文物分析秦俑的风格渊源,或具体地从每个俑的制作造型及美术史的现实主义传统方面分析秦俑的写实性,或依据大量事实,分析和评价秦俑艺术的历史地位,或根据秦俑形象,探讨秦俑艺术的主题思想等,这些论点在研究秦俑艺术方面,是新途径的开辟和对原来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
  一 秦俑的艺术特色
  研究秦俑艺术的学者们一致指出:秦俑是我国雕塑艺术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高峰。秦俑雕塑在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上都开创了新的境界,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臻于成熟,形成了我国雕塑艺术的民族风格(4)。秦俑给人的总体气势是“大”、“多”、“真”(5)。秦俑是一组大型的雕塑群,其群像的神态,给人以性格多样的感受。“秦俑威武庄重,严阵以待的共性,是通过每一战士各自不同个性来体现的”(6)。秦俑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刻划,是为近距离观察而设计的。工匠们在极力增强兵马俑肖似秦军原貌的真实感,细节服从整体做得如此之好,是整个写实风格的画龙点睛之处(7)。兵马俑最大的特点便是重视传神(8)。有学者特别指出,秦俑是以真人作模特的,因此才塑造了真实的秦军人形象(9)。有人认为这些秦俑是根据秦国军人塑成的(10);有人认为它是当年刑徒形象的真实再现(11)。在外形塑造上,秦俑达到了相当程度的个性化,所以有学者说在“秦俑中要找到完全雷同的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很像马路上司空见惯的无尽人群,每个人之间都往往显出或微妙或显著的造型区别和‘味道’的差异,这些初看并不那么惊人的形象,实在有一种很耐人寻味的后劲”(12)。
  关于秦俑的艺术特点,有学者用“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和“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来概括(13)。有研究者将其归纳为六点:1.重视传神。2.艺术的夸张和提炼概括。3.运用对比。4.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5.技法的灵活动用。6.绘塑结合(14)。
  秦陵兵马俑可以用“大”、“多”、“真”、“美”四个字来总结,“大”是指形体高大;“多”是指数量众多;“真”是指写实性强,即模拟真人;“美”是指造型精美。有学者认为,秦俑的艺术的潜在美是通过外在之美而呈现出来的,作者将秦俑艺术之美归纳为构图美、气势美、造型美、艺术美、整体美(15)。有人更将这种美细分为十美(16)。
  秦俑作为立体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一批大型的写实主义佳作,其写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形体如实,可说是脱胎于秦兵马的模拟品。2.面貌不一,必定是秦军将卒的英雄群象。3.各具个性,同忠实的写实手法分不开。作者强调,秦俑的成功之作,不但“形似”,而且“神具”(17)。
  二 秦俑的艺术渊源
  关于秦俑艺术的渊源,有专家指出:秦俑艺术的出现,除了社会物质基础和一批能工巧匠外,还有一定的艺术基础。秦兵马俑艺术是以往艺术的总结和提高的表现(18),这是比较宏观的看法。另有学者通过出土文物对秦俑艺术的流派及渊源结合考察,指出秦俑艺术“基本上是本民族雕塑艺术发展的结晶”(19)。还有学者认为:秦俑写实主义艺术的基调可以从春秋战国时代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写实主义发展、创新提高的结晶,是继承、融合及时代精神的共同产物,其中缺一不可(20)。有学者认为:战国时期冶金艺术和烧窑技术等的进步,为此后大型独立的雕塑艺术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战国时期新的美学思想的产生,是秦代艺术产生的一种思想准备。秦俑是先秦时期写实人物雕塑长期探索和积累经验的结果(21)。秦俑是中华民族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数千年艺术经验的总结果,在统一的封建专制下,这种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高,升华为史无前例的陶塑群体艺术(22)。有人指出:秦俑是秦代雕塑家在集前世艺术之大成的基础上的伟大独创,是社会之独创和人类之独创(23)。
  秦俑的出现,是社会物质基础和艺术基础结合的产物。从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考察,秦俑是对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把我国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秦俑对以往艺术的承继关系表现在写实的艺术风格、人体的造型特征、神韵的重视、娴熟的技法、绘塑结合的技法和制作工艺的多样化六个方面(24)。
  三 秦俑的主题思想
  关于秦俑艺术的主题思想,是目前大家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产生分歧较大的课题之一。这些不同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25):其一为“强大向上”说,认为秦俑形象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它反映了“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表现了秦军战士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秦俑的创作,反映了秦始皇统治时期强大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生气蓬勃的精神面貌(26)。其二为“沉郁阴冷”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秦俑“集中地显示了秦代末世外强中干的虚幻的繁荣和强大,反映秦军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残酷的阶级压迫,体现了在水深火热之中劳动人民的怨恚、悲戚、失望的挣扎”,秦俑形象基本上是一幅“昏惨惨黄泉路近的景象,给人以沉郁阴冷的抑感”。(27)其三为“追思诵念”说。持此说的学者在肯定秦俑是送葬的俑群的前提下,认为“俑群的‘临事状态’表现出了臣下对秦始皇帝尽忠竭诚,沉郁的抑感表现了臣下对秦始皇帝功业的追思和念诵”,“制作者尽可能地体现了设计者的意图,通过秦俑雕塑群突出了秦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8)。第四种观点为“大统一”说。该说作者认为讨论秦俑的主题思想,即不能简单地从设计者的指导思想去推论,也不能简单地以塑造者的地位、情绪或某个秦俑的表情去猜想,而应从这两者结合并根据秦俑坑总体布局及一个个秦俑的形象,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秦俑坑的场面是宏伟的,气魄是雄大的,但其中具体的人物塑像情绪是低沉的、阴暗的。前者是设计思想的体现,后者是塑造者内心世界的反映,两者如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正是秦俑艺术最高成就的所在(29)。第五种观点为“悲剧意识”说,认为“秦俑所表现出来的深沉忧郁、冷峻严肃、无可奈何以及根植于秦从思想深处的悲剧意识”,正好反映了秦俑的主题思想(30)。这种观点可以说是“沉郁阴冷”说的补充和延伸。第六种观点为“公利”说。作者认为秦俑的主题思想是秦“公利”文化的表现(31)。上述六种观点中一、四都具有“积极向上”、“强大统一”等内涵,认为秦俑反映了秦帝国的盛世现象。第二、五种观点也有共性,均认为秦俑形象反映的是秦帝国的没落和衰败,是一幅末世现象。第三种观点仍为“追思念诵”说。第六种观点为“公利”说。
  以上诸说有的虽然针锋相对,但均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从不同视角揭示了秦俑主题思想的丰富内涵。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种为学界所一致公认的观点。所以,有人推断,在秦俑主题探讨中还可能出现新的观点。
  四 秦俑的艺术地位和价值
  秦俑艺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开创了新的境界,形成我国雕塑艺术的民族风格,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趋于成熟,成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第一个典范。有人认为这就是秦俑在我国雕塑艺术发展中地位(32)。对秦俑艺术成就及地位的评价,有学者提出达到了高峰。认为“在雕塑艺术上,没有秦俑的第一个高峰,就没有汉、唐的第二、第三个高峰”(33)。有学者则指出:“秦俑坑在汉代已不为人所知,更谈不到对汉代雕塑的影响,有人说没有秦俑的第一个高峰就没有汉唐雕塑的第二个第三个高峰不过言之失实”(34)。有人以为:作兵马俑群是秦代独有的。独有的秦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如果硬要“峰”论一番,只能是“独有此峰”了(35)。
  关于秦俑雕塑的艺术成就,早在数年前,便有专家进行研究,客观地评述其多方面的成就,指出秦俑“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形象之逼真,可谓史无前例,开创了我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雕的先河”(36),这是目前大家公认的观点。另有学者分析帝王与工匠的心理特征后认为:“正是由于帝王与工匠这种历史的、特定的、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巨大创造力,才创造出秦俑特有的写实风格,才创造了秦俑那理性的、充满矛盾、但又为其他任何雕塑所不能取代也不可能再重复的特有的崇高”(37),这是有关秦俑艺术成就的总体评价。
  关于秦俑的艺术地位,有学者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着眼,分析比较秦汉时代艺术作品后认为:“秦俑艺术的写实作风还处在独立的雕塑艺术的前期阶段,但它的科学性和写实技巧的程度,几近炉火纯青的地步。同汉代造型艺术一样,是前后两个紧密相连的艺术高峰”,“以秦俑为代表的雕塑确实是从装饰工艺中独立了出来,而且是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出秦军气贯长虹的英雄群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雕塑形式纪念功绩的一次成功的尝试”(38)。秦俑使许多人感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座惊人的写实雕塑的奇峰(39)。“兵马俑逼真的写实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是卓越非凡的”(40),是“中国文化艺术史的光辉里程”(41)。秦俑的发现是“中国美术史上一大革命”(42)。秦俑艺术的的确确表达着中国雕塑史上一个完整的艺术概念,“表现了秦代艺术家继承战国艺术家开创的创作道路,更加彻底地一扫殷周以来概念抽象化的描写,变为具体的合理的刻划,”“不但填补了秦代在艺术史上的空白,而且也是以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登上艺术顶峰的”(43)。
  关于秦俑艺术的价值,有学者认为:以秦俑为代表的秦代雕塑给中国雕塑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同时也给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束缚了以后雕塑艺术的发展和创新(44)。有专门研究秦俑的专家指出:“秦俑的价值不仅感动它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在于它的认识价值”,“人们认识到秦代历史,同时使这种认识向更高层次发展。酝酿着反封建的历史反思。这便是这一批秦代艺术的不朽价值”(45)。
  关于秦俑在世界雕塑史上的地位,也有学者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秦俑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46)。秦俑艺术“比较接近公元前5世纪希腊那种‘恬静、庄穆、雍容而高尚’的古典写实主义”(47)。有学者通过将秦汉时期兵马俑比较研究后指出:“秦俑技艺之精,数量之多,题材之广,场面之大,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少有的艺术杰作”(48)。
  五 秦俑艺术的比较研究
  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秦俑艺术,是近年来学者们较多探讨的课题之一。从中国的范围看,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时间接近,题材相同,其制作方法及艺术特色却殊有差异。有学者经过研究后指出:秦俑以写实为主,汉俑多写意特征;秦俑制作以雕塑为主,模制为辅,而汉俑以模作为主,手工修理为辅(49)。“秦汉陶俑制作工艺之间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汉俑继承了秦俑的模制之法及彩绘之术,但这个继承不是照搬,而是发展中的变异”,“秦汉陶俑制作中各自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各自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如说秦俑是古代雕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那么汉俑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高峰的延续(50)。有学者将秦俑与西汉景阳陵陶俑比较分析后指出:从艺术风格言,两者都是一批现实主义的群体塑绘作品,而且形神兼备,刻划细腻,都做到了简约的概括、合理的夸张,均为模、塑、绘手法结合,所不同的是,秦俑“写实多于夸张,严肃胜过活泼”,汉俑“由写实到适当的夸张,从严肃冷峻走向活泼清新”(51)。
  从世界的范围看,中国秦俑与古希腊雕塑在时代上比较接近,都是公元前的作品,只有进行客观地、具体地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各自的艺术成就与特征,并寻找这些艺术成就与特征的原因,才能较为实事求是地评价它们在世界雕塑史上的地位。有学者通过人体造型特征、动静表现手法、人物内心世界表现手法、雕塑技法、雕塑色彩和艺术风格六个方面认真研究后指出;秦俑的出现与历史传统、与秦代社会制度、与雕塑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作者强调:“秦俑在许多因素远不如希腊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成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通过分析比较,作者认为:秦俑“真”,古希腊雕塑“美”。从雕塑创作的艺术目的上看,希腊雕塑和秦俑雕塑都服务于宗教目的,但在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上,两者都不同:前者追求美,后者追求意象化的真(52)。
  秦俑雕塑与古希腊艺术品,其动机和目的也不尽相同,“一个以庄严敬爱为基础,一个以权力意志为基础。所以,人物的形象便有较大的差别,给人的审美视觉上也留下不同的映象”(53)有学者认为,从雕塑气氛上看,秦俑和古希腊雕塑都是宁静的,都可称其为静穆的伟大。从塑造手法看,秦俑细节上的塑造是精到的,但这种精到往往过于刻板,而古希腊雕塑是用“粗放的”和“理想的”线条,把它们从生活中得来的总印象勾勒出来,较少为表现的微妙细节所累。关于这两种艺术品对后世的影响,作者认为:秦俑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影响仅囿于本民族的范围内,而古希腊文化给人类社会以后全部文化史以重大的、深远的影响(54)。有研究者认为:“秦俑相对于中国雕塑传统,显出更多的写实性,而相对于罗马肖像,又显出更多的主观性、抽象性,显出明显的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55)。有学者在分析两者的区别时指出,“希腊以其理想性完美、典雅而为其特点,秦俑则以其真实性、现实性的朴实无华为其特点。就材料来说,大理石石刻也是精细而华丽的,制陶与铸铜是朴实和凝重的。理想化的东西难免规范和类同,写实的东西则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西安地区,现在还可以见到像似秦俑的人,而希腊却再也见不到维纳斯那样的美人了。秦俑存在于现实之中,希腊雕刻存在于理想之中”(56)。
  六 秦俑艺术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影响
  秦俑作为我国雕塑史上的一个典范,其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有学者研究后指出:秦俑“开创了我国用大批俑陪葬的历史先河,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它“既写实而又精于提炼和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代所继承。如汉、唐时期对马的刻划可以明显看出是取法于秦的”(57)。有学者将这种影响总结为三个方面:1.以俑随葬,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以礼器为主的随葬内容,而更接近于艺术的社会生活。2.由写实到适当的夸张,从严肃冷峻走向活泼清新。3.从博大、深厚、雄武的造型里走出来,向健美,秀丽、多姿的文化深层走去,从而成为一支独立造型艺术形式(58)。
  有学者认为,秦俑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影响,主要是指创作观念上的影响。因为秦代的任何大型艺术,都旨在表现一种“上扼天苍,下压黎庶”、“千古一尊”的思想观念(59)。秦俑作为秦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和集大成者,它集中体现了秦代雕塑的观念。这些观念对汉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汉早期兵马俑一类俑及战马人俑如出一辙(60)。有学者将秦俑、咸阳杨家湾汉俑和徐州狮子山汉俑比较后认为“三批俑在艺术构思、雕造技术及特征各个方面有共性,也有个性”,从而认为“汉俑是吸收秦俑发展起来的”(61)。
  有文章将秦代艺术与汉代艺术比较研究后指出:汉代艺术是以秦代艺术为基石,并由此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艺术种类增加,从写实趋向夸张。2.题材广泛,内容丰富。3.技法趋于纯熟,表现能力增加。4.地域扩大,同边境各族文化相互促进(62)。秦俑雕塑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在于它是写实人物雕塑一次巨大规模的有开创意义的伟大实践(63)。“没有秦的雕塑艺术就没有汉唐的雕塑艺术”(64)。
  秦俑艺术的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其不利的影响。秦俑“解剖比例不够准确,对后来的雕塑艺术产生了不利和消极的影响”、“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以后的大型人物石雕,仍脱离不了板滞的,程式化的格局,”“束缚了以后雕塑艺术发展和创新,不能不说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悲剧”(66)。
  七 其他研究
  随着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的陆续发掘和秦始皇帝陵考古新资料的不断涌现,秦俑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课题亦逐步深化。特别是四届秦俑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秦俑研究提供和传递了更广泛的信息,秦俑艺术的研究比以前更加深入,成果亦多。除以上诸多课题的研究外,有学者还对秦俑造成的缺陷及其原因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67)。不少学者在研究中认为秦俑“透视效果还不够好,个别比例不称,烧造有的变形”及“结构松懈,不合人体比例关系”(68)。有研究者指出:秦俑的头像制作集中了工匠中的高手。“秦俑的许多人物的神态显得相当不确定,有些甚至让人感到呆板”,造成“形肖似而神不足”的现象,往往是作者创作时,沉溺于描摹技术的机械性劳动,而扼杀了体验神态的积极性的结果”(69)。
  秦陵兵马俑作为大型群雕,其整体艺术效果异常突出,但仔细分析每一件陶俑,便会发现其塑造技艺存在差异。袁仲一先生经过对比分析后指出:秦陵兵马俑的作者是来自中央和地方的两类陶工,他们在技艺和造型艺术风格两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陶俑的风格和技艺上的差别(70)。
  通过秦俑形象,研究秦俑的主题思想是数年前学者们较多注意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将秦俑艺术形象放在秦代社会这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分析考察,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通过秦俑形象,探讨秦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如秦人的社会意识(71),秦人的审美观(72),从秦兵马俑的队列动作看秦的教战内容(73),分析秦军之作战能力(74)等。
  秦俑彩绘的研究亦有新的进展。一些学者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其构成及彩绘技法(75),一些学者则进一步探索其源流(76),另有专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并总结出秦俑色彩的特点(77)。秦俑彩绘保护是近年来大家比较关注的课题之一,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积极参予,研究成果较多(78)。
  综观二十年来秦俑艺术研究,专家学者关于秦俑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艺术价值、艺术渊源等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并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有关秦俑的主题思想、秦俑艺术的比较研究等的意见有所争鸣,秦俑彩绘保护和秦俑艺术研究方法(79)等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注解:
  (1)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2)卫兆麟《我国雕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考古工作者袁仲一谈秦俑艺术》,《西安晚报》1981年第2期
  (3)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4)袁仲一《秦俑艺术》,载《艺术论丛》第三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
  (5)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载《秦始皇陵兵马俑》一书,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
  (6)闻枚言、秦中行《秦俑艺术》,《文物》1975年第11期。
  (7)李鼎铉《秦兵马俑的写实主义艺术风格》,《文博》1985年第1期。
  (8)参见袁仲一《秦俑艺术》,《艺术论丛》第三辑;李鼎铉《秦兵马俑的写实主义艺术风格》,《文博》1985年第1期。
  (9)王玉清《秦俑面形表情略说》,载《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李鼎铉《秦兵马俑写实主义艺术风格》,《文博》1985年第1期。
  (10)王玉清《秦俑面形、表情略说》,《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
  (11)李鼎铉《黔首的丰碑——秦俑艺术断想》,载《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
  (12)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13)汤池《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载《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
  (14)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15)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16)张涛《秦俑十美》,《中国旅游报》1993年3月16日。
  (17)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18)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19)呼林贵《秦俑艺术的流派及渊源》,《文博》1985年第1期。
  (20)贺西林《继承,融合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兼探秦俑写实主义艺术渊源》,《文博》1987年第1期。
  (21)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22)刘凤君《世界古代陶塑艺术的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特色分析》,《文博》1990年第2期。
  (23)张建华《流派与渊源——就有关秦俑艺术问题与呼林贵商榷》,《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第5期。
  (24)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25)参见王关成《论秦俑主题的多义性》,《秦文化论丛》(二)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26)参见袁仲一《秦俑艺术》载《艺术论丛》第三辑;闻枚言、秦中行《秦俑艺术》,《考古》1975年第11期。
  (27)参见张文立、吴哓丛《秦俑主题思想试探》载《陕酉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1981年,吴晓丛、张文立《主题·意志·逆反心理——再论秦俑的主题思想》,《文博》1987年第1期。
  (28)聂新民《也谈秦兵马俑的主题》,《文博》1986年第5期。
  (29)林剑鸣《秦俑主题何处觅——<秦俑之迷>之二,《文博》1986年第2期。
  (30)田静《秦俑雕塑与秦人的悲剧意识》,《文博》1990年第5期。
  (31)张岂之《从炎黄文化到周秦文化》,《陕西日报》1993年10月15日。
  (32)闻枚言、秦中行《秦俑艺术》,《文物》1975年第11期。
  (33)卫兆麟《我国雕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考古工作者袁仲一谈秦俑艺术》,《西安晚报》1981年第2期
  (34)李鼎铉《黔首的丰碑——秦俑艺术断想》,载《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
  (35)无戈、艺丁《顶峰与断层——关于秦俑艺术成就的问题》,《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第1期。
  (36)袁仲一《秦俑艺术》,载《艺术论丛》第三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
  (37)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38)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39)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40)曾布川宽《试论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载《东方学报》第58册。
  (41)张文立《秦俑的冲击波——试论秦俑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文博》1987年第1期。
  (42)谷口铁雄《读卖新闻》。
  (43)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4)贺西林《十四年来秦俑艺术研究述评》,《美术》1988年第6期。
  (45)张文立《秦俑的冲击波——试论秦俑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文博》1987年第1期。
  (46)参见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徐人伯《秦俑艺术研究》,刘凤君《世界古代陶塑艺术的明珠———秦陵兵马俑艺术特色分析》。
  (47)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8)王恺《秦汉兵马俑的几个问题》,《文博》1987年第1期。
  (49)王恺《秦汉兵马俑的几个问题》,《文博》1987年第1期。
  (50)呼林贵《秦代与西汉陶俑制作工艺浅析》,《文博》1987年第1期。
  (51)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52)刘云辉《中国秦俑与古希腊雕塑的比较研究》,载《亚洲文明》第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邱紫华《秦俑是中国先秦审美文化的结晶:兼对“欧洲中心沦”的批评》,《文艺研究》1994年第3期。
  (53)王宝玲、张宁《秦俑雕塑与古希腊的几点比较》,《文博》1990年第5期。
  (54)贺西林《对秦俑的艺术价值及地位的再认识》,《文博》1990年第5期。
  (55)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56)徐人伯《论秦俑》,载《秦俑艺术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57)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58)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60)贺西林《徐州西汉兵马俑断想》,《文物报》1986年9月5日。
  (61)王恺《秦汉兵马俑的几个问题》,《文博》1987年第1期。
  (62)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63)闻枚言、秦中行《秦俑艺术》,《文物》1975年第11期。
  (65)刘凤君《世界古代陶塑艺术的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特色分析》,《文博》1990年第2期。
  (67)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68)参见袁仲一《秦俑艺术》;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艺术篇》;刘凤君《世界古代陶塑艺术的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特色分析》。
  (69)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70)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71)田静《秦俑雕塑与秦人的悲剧意识》,《文博》1990年第5期。
  (72)张敏、张宁《秦人的审美意识与秦兵马俑》载《文博》1994年第6期;邱紫华《秦俑是中国先秦审美文化的结晶;兼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文艺研究》1994年第6期。
  (74)田静《由秦俑透视秦军之作战能力》,《文博》1994年第6期。
  (75)单暐、赵西晨《秦兵马俑彩绘成分初探》,《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
  (76)聂新民《秦俑彩绘技法及其源流》,《文博》1987年第1期。
  (77)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载《秦始皇陵兵马俑》一书,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
  (78)张志军、周铁《秦俑表面彩绘的保护研究》《文博》1990年第5期;张志军《秦俑彩绘质地再探》,《文博》1990年第5期;吴永琪等《秦俑新彩绘碎片的前期观察研究》,《秦文化论丛》(二)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吴永琪等《秦俑彩绘颜料调合剂的初步研究》,《秦文化论丛》(二)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吴永琪等《秦俑表面涂层的加固保护研究》,《文博》1994年第3期。
  (79)贺西林《秦俑艺术研究——探索方法的意义》,《文博》1994年第6期。
  (原载《秦俑艺术论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本编校对 田静)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