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始皇陵封土建筑问题
秦 零
始皇陵封土上筑享堂的推测,见《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战国中山王陵及兆域图研究》一文。该文说:“秦始皇陵覆斗形的封土,可能是享堂多级中心土台‘墉’的遗存,即原来地面之上可能是一座远较平山中山王陵更为庞大的高台建筑式样的享堂。始皇陵封土上曾出土大型瓦当以及残存木炭屑、红烧土碴等遗迹,已初步证明了这一点,可望在将来的探测清理中查清其形制”。后来又进一步说:“估计秦是在墓上享堂之后又置寝,大约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宫廷格局来规划的”。①不过依据我们多年的调查与观察,始皇陵封土上似乎不存在建筑。
首先从古代墓上建筑沿革考察,始皇陵封土上不可能筑享堂。墓上筑享堂始于殷代,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所证实,西周也可能沿袭享堂墓。不过尚待考古材料的验证。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些诸侯王墓仍然筑有享堂。如中山国王墓,辉县固围村魏国墓。这时的享堂墓,“则应该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②。与此同时许多诸侯国又兴起一种新的葬制——冢墓,“在河北省的易县、邯郸,山东省的临淄、莒南,安徽省的淮南,河南省的固始,河北省的江陵,湖南省的湘乡等地,都发现了筑有坟丘的大墓,据甚察,坟丘一般采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形,有的形状欠明。现存高度不等,最高可达十余米。这样高大的坟丘,是不见于前代的”③。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是既是由享堂墓向冢墓的演变时期,又是冢墓与享堂墓并存的时期。具体到秦国,春秋中晚期仍沿用享堂墓。如凤翔一号秦公陵园的一号大墓,墓上曾发现“柱洞一排,并发现有建筑倒塌的凹字形板瓦相互衔接叠压的现象”④,无疑这座春秋中晚期秦公墓也筑有享堂。享堂墓在秦国的淘汰,依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孝公冢”、“献公冢”的简文,可知秦国由享堂墓向冢墓的演变至迟应在献公时期。而且献公、孝公之后的惠文公、武王、昭、孝文、莊襄五王一直沿用冢墓。秦始皇时期不可能再筑享堂墓。
其次比较两者封土的尺寸,也可以看出始皇陵封土不可能是享堂建筑的土台“墉”。单从外形上看似乎它们均为台阶式,但是仔细比较,中山国王封土高“约15米”,而始皇陵封土按原记载为115米,即是现高度也有50.05米。以当时的建筑技术而论,在115米高的封土何以筑享堂?同时中山国王封土上发现大量的建筑遗迹。如“柱洞、柱础、散水、脊瓦等。而始皇陵封土上,既没有发现柱洞、柱础及散水遗迹,也没有发现大量的瓦片,甚至连红烧土及木屑也不甚见。至于上文提到陵上曾发现大型瓦当一件,其实是误传。这件瓦当不是陵封土上的遗物而是在陵园建筑遗址内发现的,与此相同的大瓦当,近几年在陵北建筑遗址里又发现多件。不能以此作为陵上有建筑的依据。
其实,《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树草木以象山”,《汉书·贾山传》亦曰:“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可见当时的封土草木成林,那么又何以会有享堂建筑呢?
总之,始皇陵封土上不存在享堂问题,它与中山国王陵属于两种不同的形制,前者是承袭了春秋战国之际新兴的冢墓,后者则是沿袭殷代的享堂墓。由于笔者缺乏中国古代建筑知识,仅依据现状及钻探的情况提出一点粗浅的见解,期望专家们指正。
注解:
(1)杨鸿勋《关于秦代以前墓上建筑的问题》,《考古》1982年4期。
(2)王仲殊《中国古代墓葬概说》,《考古》1982年5期。
(3)王仲殊《中国古代墓葬概说》,《考古》1982年5期。
(4)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1期。
(原载《考古》1983年10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