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俑坑的修建和焚毁

袁仲一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何时修建?何时焚毁?焚毁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国内外观众在参观秦俑坑的过程中经常提出的问题,过去发表的有关文章也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本文拟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意见。
  一 秦俑坑的修建时间
  秦俑坑是秦始皇整个陵园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了解秦俑坑的修建时间,首先必须弄清秦始皇陵的修建沿革。关于始皇陵的修建史书有明文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从这段话可知,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初即位”至“及并天下(公元前221年),”二是从“及并天下”(即统一)到始皇去世。始皇于公元前246年继位为秦王(即初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到公元前210年死葬于郦山,共历时三十七年。这与《汉旧仪》所说:……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的时间完全相符。不过统一前这一段的修建工程规模较小,而大规模的修建工程是在统一以后的十年期间进行的。《汉书·贾山传》说:始皇葬“郦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之侈至于此”。这里的“旷日十年”,即是指统一后大规模修筑的时间,动用于数十万人,其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秦始皇死时,陵园的修建工程并未完成,刘向《论罢吕陵疏》说:“郦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汉书·楚元王列传》)。由于农民大起义,修陵的工程被迫于公元前209年9月草草收工,参加修陵的大批刑徒被赦免由少府章邯率领去作战,如果把始皇死后这段的陵园建筑的收尾工程计算在内,那么始皇陵的修建事实上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历时三十八年。
  秦俑坑的修建时间,无疑是在这三个阶段的三十八年内进行的。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历时多久?这是需要探讨的。
  关于秦俑坑停建的时间比较明确。秦俑坑原来是计划建筑四个坑作为一组,即象征着军阵的左、中、右三军加一个指挥部(古代叫军幕)。现已发现的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指挥部,唯独缺个中军。而在一号坑的中部北侧。即二、三号坑之间有个未建成的废弃坑,东西长48米,南北宽96米,深4.8米,面积为4608平方米。坑内未发现陶俑,也无砖铺地及木构遗迹,说明是个未建成的俑坑,即拟议的中军。停建的原因当系农民起义被迫停工。这是修建俑坑的下限时间,即公元前209年。
  秦俑坑从什么时候开始动工修建,历史缺乏记载,但是考古发现的如下一些遗物、遗迹,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
  (1)带有纪年的铜兵器:
  秦俑坑出土了一批带有纪年铭文的铜兵器。已发表的资料有:“三年相邦吕不韦戈”①,“十五年寺工铍”,“十六年寺工铍”,“十七年寺工铍”、“十九年寺工铍”等②。这些纪年均属于秦始皇时代。上述纪年中时间最晚者为“十九年寺工铍”,从而可知这些兵器放进俑坑内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只会晚于这个时间。俑坑内放的兵器不是明器,都是武库中的实用兵器,有的兵器上刻有“左”字,是“左库”省文,可为佐证,“十九年”距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仅差七年,这就为了解秦俑坑的修建时间提供了重要的纪年依据。
  (2)砖上的印文
  秦俑坑出土的砖上发现一些印文,其中数量较多的有“都”、“都昌”、“宫炚”等③;在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的建筑遗址出土的瓦上,发现有“都欧”、“都司空”、“宫炚等印文。秦中央原来烧造砖瓦的机构有左右司空,统一后由于大规模地进行宫殿建筑和陵园建筑,需要大量的砖瓦,原来烧造砖瓦的机构已不适应,于是应运出现了一批新的烧造砖瓦的机构,如寺水、宫水、都司空等辖属的制陶作坊④。“宫炚”的宫是“宫水”的省文,“炚”为人名;“都”、“都昌”、“都仓”的“都”是“都司空”的省文,“昌”和“仓”为人名。俑坑的铺地砖是“都司空”和“宫水”的作坊制造,而这两个机构烧造砖瓦的作坊又是统一后出现的,俑坑的修造年代也就比较清楚了。
  (3)俑坑所用的木材:
  秦俑坑是土木结构的建筑,初步推算一、二、三号俑坑共用木材8000立方米,都是粗大的松柏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蜀即巴蜀,荆原为楚地。又《客斋三笔》说,秦“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这里说的虽然主要是指宫殿建筑用材,但秦俑坑等陵园建筑的用材亦当包括在内。能到楚地运木,自然只有统一以后才有可能。
  (4)修建俑坑的工程量:
  一号俑坑的面积为14260平方米,二号俑坑的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三号俑坑的面积为520平方米,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0780平方米,平均深度以5米计,其挖掘的土方工程量为103.900立方米。另外,还有俑坑地基的处理,隔梁和坑顶的夯筑等项的土方量约为154.900立方米。若以每个工每天挖运土方二分之一方,夯筑土方(包括运土)三分之一方计算,总共用工为670500个工日。
  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内共有陶俑、陶马7000余件。参考今人有的复制秦俑坑出土的原大的陶俑、陶马各一件,共用240个工日,每件用120个工日。如果加上彩绘及材料的准备等,每件的制作至多不会超过150。姑以此数计,7000件总共用工1.050.000个工日。
  秦始皇到底用多少人从事秦俑坑的土建工程,用多少人制作陶俑,史无明文。若以300人烧制陶俑、陶马,要费时十年左右;若以500人从事上方工程,约耗时四年左右,再加上烧砖及木构建筑的用工量,整个土建工程也不过十年左右。如果用的人再多些,时间会相应缩短。上述数字虽然很不精确,是估算,但可作分析问题的参考。
  综合上面几个方面的情况看来,秦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到公元前209年被迫停工,前后费时约十年左右。
  二 秦俑坑的焚毁、塌陷问题
  —、二、三号兵马俑坑早已塌陷,出土的陶俑、陶马基本上都已残破。然而其塌陷和破坏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1)一号俑坑:
  一号俑坑在发掘前地面上是一片树林,并密布着近现代的墓葬。其土层关系以T10方为例:约可分为八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30—40厘米,内部有大量的淤沙和碎石;第二层为五花土,厚约2.60米;第三层为红烧土,厚0.10—1.40米;内部夹杂着红烧土硬块及木炭、木灰遗迹;第四层为隔梁坍塌土,厚0.10—1.20米,表面土被火烧红,其下为纯黄土;第五层为淤上,厚10—44厘米;第六层为铺地砖;第七层为打地基的夯土层,厚约40—50厘米;第八层为生黄土。
  从上述的土层迭压情况看,红烧土和炭迹是压在隔梁的坍塌土上面;坍塌土的表面被火烤红,其下土色纯黄;凡是被这种黄土掩盖的文物不见被火烧的迹象。这说明一号兵马俑坑在被焚以前,由于坑内进水,把土隔梁的下部泡软,在上面的棚木和土层的重压下,隔梁已局部下座坍塌。由于各个隔梁比较均匀的下座,这时坑顶并未塌陷,坑顶的塌陷是后来的火焚造成的。因而一号坑内文物的损坏时间有先有后,损坏的原因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因素。
  ①自然的破坏,有如下两次:
  第一次,俑坑的砖铺地面上堆积了厚约10—44厘米的淤泥,许多成束的铜镞、弓和弓囊遗迹以及小件的车马饰件等,多出于淤泥中或其表面,这是由于俑坑内进水受水的冲击散落下来的。这次破坏程度较小,陶俑、陶马未受大的损坏。
  第二次,俑坑内的土隔梁受水侵泡后下座坍塌,陶俑和陶马受坍塌土的挤压而倾倒,如T1、T10、T19等三个方的陶俑、陶马出土时发现多由两侧向内倾到,部分向前后倾倒,腿多断折。这次破坏与第一次破坏的时间相去不远,
  ②人为的破坏,大体有如下三次:
  第一次,俑坑被焚塌陷前人为的破坏。在对一号俑坑的试掘和发掘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一是文物的移位,如在T7方南边的二层台上出土车轮残迹一处,T19方的八过洞和T1方的一过洞本来没有战车,而却出土车上的铜构件;T1方的马的尾巴和耳朵,在四过洞前端的长廊内发现,马的络饰散见于长廊内,……等。二是文物不全,如俑坑内出上了许多铜剑鞘首,而不见剑;T10方七过洞39号俑左侧淤泥中出土的一铜剑鞘首,里面残存着长约8厘米的剑尖一段,但不见剑身;长兵器中有柄无首,有錞无首的情况也很多,说明坑内有些文物是被人拿走了。三是有的陶俑被打碎;如T1方东端有许多陶俑被打成碎片并移位。第二次是火烧的破坏。俑坑系土木结构的地下建筑,除了隔梁两侧的地栿及立柱的下段被隔梁坍塌土掩埋者外,其余露在上边的立柱、棚木、枋木、封门木等全被烧成炭迹或灰迹,棚木上的泥土被烧成坚硬的土块,陶俑和陶马身上原来的彩绘颜色经火烧部分全部脱落,有的陶俑被烧成流渣状,有的原来青灰色的陶质经火烧的部分已变成红色。俑坑经火烧后全部塌陷,陶俑和陶马被砸,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完整者极少。
  第三次是后期人为的破坏。一号兵马俑坑的上部密布着近现代墓群,时代最早者为明末清初,晚者到解放前后。从已清理的几座墓看,墓穴内都有陶俑,有的把陶俑残片堆在墓道内,有的移到上层,有的陶片去向不明。
  (2)二号俑坑
  二号俑坑已经过试掘,计挖了十八个试掘方。其土层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耕土层、五花土层、红烧土和炭迹层、淤上层,其下为砖铺地,砖下的土层未解剖;二是耕土层、五花上层、棚木朽迹层、隔梁坍塌土层,其下为砖铺地,从这两种不同的土层迭压关系可知,二号兵马俑坑塌陷的原因有二:一是一部分经火焚促使俑坑塌陷;二是一部分系坑内的木架结构自然腐朽塌陷,这两种塌陷的时间有早晚的区别,俑坑被焚时坑内的水结构一定没有腐朽,如果腐朽了就不会再把木头烧成坚硬而脆的木炭,所以俑坑被焚塌陷在前,另一部分自然塌陷在后(塌陷时间的推断详后)。
  由于二号兵马俑坑塌陷的时间有上述两种,因而文物遭到破坏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①火焚塌陷部分,其文物遭到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焚烧塌陷前,俑坑进了水,因而有些小件文物受水冲击落到泥层中或淤泥的表面,但土隔梁并没有下座坍塌,所以这次破坏较小;第二次是俑坑被焚,坑内的木结构被烧成炭迹,坑顶塌陷,陶俑和陶马被压倒断成数段或破成数块,这是一次比较严重的破坏。在被焚前是否遭到过人为的洗劫,由于试掘的面积较小,目前仅发现出土的兵器较少,所以还难以判断。
  ②自然塌陷部分,其文物遭到的破坏先后约有四次:一是俑坑内进水使小件文物掉落下来;二是土隔梁下座坍塌,部分陶俑和陶马受挤压而倾倒;三是木结构腐朽坑顶塌陷,把陶俑、陶马砸烂;四是后期墓葬的扰动,如T6试掘方内曾发现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一座,墓穴正好挖在一组(四匹)陶马的前半身,马前的陶俑及马的前半身被打碎堆在墓室的一角。
  (3)三号俑坑
  三号俑坑经发掘后已经回填,其土层关系是:耕土层、五花土层、棚木朽迹层、隔梁坍塌土和淤泥层,其下为砖铺地。三号俑坑只有一道土隔梁,夯筑的比较坚实,只有轻微的坍塌。从上述土层关系可知,三号俑坑没有发现火烧的痕迹,纯系木结构腐朽而引起的自然塌陷。
  三号坑的文物遭到的破环比一、二号俑坑更为严重。出土的车迹十分凌乱,好象车子是被人砸成另星的碎片,车前的四陶马已成一片瓦渣,车后的陶俑有一件首足倒置依于墙角,坑内的俑大部分无头,兵器和车马器出土数量很少,说明三号俑坑塌陷前曾遭到过人为的洗劫。另外,再加上俑坑塌陷时的压砸,所以三号坑内文物破坏的程度最为严重。
  (4)俑坑被焚的原因
  一号兵马俑坑的全部和二号俑坑的一部分,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塌陷的。火焚的原因是什么?有的文章说是由于俑坑内的沼气而引起自焚。我们在发掘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俑坑内堆积大量腐植质的迹象,里面放的是陶俑、陶马和青铜兵器,坑内虽有淤泥,但泥质比较纯净,里面含有大量的细沙。因而俑坑内不具备产生沼气的条件,所以,沼气自焚说的证据尚感不足。
  关于秦俑坑被焚毁的原因,我们在《临潼县秦俑坑度掘第一号简报》一文中曾作过分析,提出了有可能是被项羽焚毁的说法⑤,现在补充说明一下。在发掘过程中,我们曾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迹象:
  ①前文中曾提到在二号俑坑T6试掘方发现一座古墓葬,出土有王莽时代的钱币货泉及陶壶、陶罐等文物,其时代属于东汉初期。这说明秦俑坑在东汉初年已不被世人所知,原来高出地表的坑顶已塌陷夷为平地。这座古墓位于二号俑坑自然塌陷的部分。说明俑坑的自然塌陷是在东汉初年以前。俑坑的被焚又早于自然塌陷,那么被焚就应当是在远远早于东汉初年的时候发生的。
  ②一号俑坑的底部普遍盖着厚10—44厘米的淤泥,一般厚约20厘米,约有10—14层,二号俑坑被焚部分的淤泥较薄,如T3试掘方的淤泥厚约2—5厘米。
  ③在一号坑东端的长廊部分,曾发现用极薄的竹皮织成筛眼形的编织物的炭迹一处。
  ④一号坑T1方出土的两件服马之间有被火烧成炭迹的麻绳一段,径约1厘米
  ⑤一、二号坑都发现被火烧成炭迹的竹制箭杆和烧成灰迹的木质箭杆。
  从上述五种遗迹、遗物中的第一点,可知俑坑是远远在东汉初年以前焚毁的,第二至五点进一步可以说明,俑坑是在建成后不久被焚的。如果时间相隔很久,两个俑坑的淤泥应堆积得更厚些;竹的编织物、麻绳、箭杆等这些细小的东西早已腐朽,就不会再被烧成炭迹或灰迹。结合历史文献看来,《汉书·楚元王列传》说,始皇陵被“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十日运物不能穷”。始皇陵是否被项羽掘过,目前还难予验验证,但陵园内大片的地面建筑被焚毁却是事实,至今仍可看到在陵园建筑遗址内堆积着很厚的砖瓦残片、红烧土块以及炭迹灰迹等,秦俑坑距始皇陵仅千余米,它同时与之被焚是可能的。再者,一号坑和三号坑都遭到规模比较大的洗劫,这绝不是少数人平时所为,当和一定的政治事变有关。事实还清楚地表明,在秦亡以前没有人敢去破坏它;在秦亡以后,汉高祖刘邦曾指派始皇陵“守冢二十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汉书·高帝纪下》),负责看守陵园。在有人看管的情况下,任人焚毁、破坏的可能性也较小。所以认为焚毁破坏的时间是在秦汉之际的重大政治变动时期,是合理的。总之,文献和出土遗迹两相参应,秦俑坑有可能是被项羽焚毁的。
  一号和二号俑坑在被焚时,保存的状况不同,从土层关系看,一号俑坑淤泥堆积厚,二号俑坑被焚部分的淤泥薄,一号俑坑的隔梁已下座坍塌,二号俑坑则无。近反映了一、二号俑坑修建的时间有先有后,即先修一号俑坑,再修建二号坑,可以想见三号坑更次了。当然这种先后相距的时间不会很远。因为一、二、三号俑坑的修建都是在统一后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的。
  注解:
  (1)无戈《寺工小考》《人文杂志》1981年3期。
  (2)刘占成《秦俑坑出土的铜铍》《文物》1982年3期。
  (3)袁仲一、程学华《秦中央官署制陶业的陶文》《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
  (4)袁仲一、程学华《秦中央官署制陶业的陶文》《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
  (5)秦俑考古队《临潼圳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74年11期。
  (原载《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1982年)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