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葬具蠡测/一
申茂盛
一、“黄肠题凑”
“题凑”一词,始见于《吕氏春秋》“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1],另据《礼记·丧大记》郑玄注:“天子之殡,居棺以龙輴,欑木题凑象椁。”1978年,河北平山三汲战国中山王璺墓出土的《兆域图》夫人堂铭文称“提(题凑)长三尺”[2]。春秋战国时期,题凑之制已经出现。目前,考古材料中见有黄肠题凑的主要有以下这些。1986年清理结束的秦公一号大墓,对墓室的描述是“大墓墓室……框式规范”,发掘者认为“椁室中南北两壁带有的由伸出的柏木榫头组成的长方形框式规范的主椁,是我国最早的一套‘黄肠题凑’的葬具。”[3]。1950年,在河南辉县发现的固围村二号战国墓。其椁室系用长短木枋纵横迭错堆垒而成,木枋长者4.2—4.5米;短者长1米,木枋径20—25厘米。椁室四壁木枋堆垒共17层[4]。西汉时期的黄肠题凑墓主要有,1978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北郊小沿村发现的西汉初年赵王张耳墓,由于该墓被盗,保存不好,只能根据痕迹知其大概,竖穴坑内置有棺椁,其题凑位于椁外,题凑与木椁四壁呈垂直状态。题凑东、西壁横铺,题凑木长1米;南、北壁纵铺,题凑木长1—4米。东边、东北角、东南角6层,东南角现存高度1.85米,推测6层的高度也应该是1.8米左右,其余各面4层,高度在1.2米左右,仍低于外椁墙板2.4米。[5]
属于西汉早期的“黄肠题凑”墓,还有长沙咸家湖象鼻嘴M1,“题凑位于外椁墙板的四周,呈一长方框形,长1.44,宽1.32(原文如此,但根据文中附图及上下文来判断,应该为14.4米,13.2米)。题凑木质地比较坚硬,表面平整,棱角线分明,看来是经过加工的。题凑枋木,长短不一,西、东两边的长1.60—1.75米,宽0.20—0.30米,南、北两边的较短,长1.50米,厚0.30—0.33米。南北边的题凑木为南北方向,东、西边的题凑木为东西方向,即题凑木与外椁墙呈垂直关系。题凑木外侧与墓室四壁之间均有空隙,空隙宽度1.2—1.5米不等。空隙内用黄砂土和少量砾石填塞,并经过夯打。”[6]据此,我们判断其结构是以墓圹向内先是一层黄沙砾石层,再向内为黄肠题凑,外棺墙等,黄肠题凑起着加固墓壁的作用。
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左女右巽)墓,在外椁壁板四周,用一百七十九根粗大的黄心柏木枋垒砌,其中东边三层,每层东西方向铺十五根,共四十五根,南北两边各垒三层,每层南北方向铺十八根,共五十四根,西边只垒二层,每层东西方向铺十三根,共二十六根,四边高度却低于椁室外壁板。最长的黄肠木1.17米,多数残长0.7—0.9米,均0.4米左右见方。[7]黄肠题凑的高度,西边0.8米,其余三面1.2米左右(和椁、墓室不在同一高度,低于椁的高度)。题凑的方向与棺椁壁板垂直。
北京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位于外回廊内侧,平面呈长方形,是用长条方木,头向内,层层垒起,形如木墙。题凑外周南北长15.7,东西宽10.8米,内周南北长13.9,东西宽8.9米(墙厚0.9米),保存最高处约2.7米。[8]
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秦公大墓的黄肠题凑应该是它的雏形,仅在南北两壁有;从辉县固围村到陡壁山一号墓则有所发展,四壁皆有,但高度较低约1.2米,低于木椁的高度;而大葆台汉墓不仅四壁皆有,而且比较高,达到了2.7米,是黄肠题凑比较完善时的一种体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秦始皇帝墓内应该有黄肠题凑,但应该是那种四壁皆有,高度低于木椁的那种形式。
注释
[1]《吕氏春秋·节葬篇》。
[2]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
[3]韩伟、焦南峰:《秦都雍城考古发掘研究综述》,《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
[5]石家庄市图书馆文物考古小组:《河北石家庄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
[6]湖南省博物馆:《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7]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左女右巽)墓》《文物》1979年第3期。
[8]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