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葬具蠡测/二
申茂盛
二、棺与椁
根据《礼记》关于“殷人棺椁”的记载,过去一般认为木棺的出现是在殷商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较早出现了木棺。孟津妯娌遗址仰韶基地的一座墓葬内置单棺,即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使用木棺的这座墓葬,也是妯娌遗址仰韶墓地中最大的一座墓葬,位于墓地西南边缘,墓坑长5.15,宽4.05米,面积20.86平方米,底部有生土二层台,内置单棺,内葬一青年男性,死者手臂套象牙箍[1]。该墓不仅规模大,而且死者手臂上还套有象牙箍,这都在暗示享用木棺是一种非常优厚的待遇,是对死者的一种特殊处理方式。木棺的出现,是远古人类在处理死者尸体上一次大的飞跃,对后世影响巨大,中国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的埋葬制度的棺椁制度,它的渊源便可以追及于此。
所谓椁,就是棺外套的大棺。《说文》:“椁,葬有木椁也。从木郭,郭亦声。”棺椁之间有相当的空隙用来放置随葬品。《丧大记》称:“棺椁之间君容祝(状如漆桶的打击乐器,方二尺四寸),大夫容壶,士容无瓦(一种酒器)。”
关于周代的棺椁制度,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譬如《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柂棺一,梓棺二,四皆皆周。”郑玄注:“尚深邃也,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2]《庄子·天下》:“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3]《荀子·礼论》:“天子棺椁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4]
至于如何理解先秦文献所记载棺椁多重制度中的“重”,赵化成先生认为:《礼记·檀弓上》中所谓“重”专指棺的层数,而《荀子·礼论》、《庄子·天下》所云“天子棺椁七重”应为“三椁四棺”(或二椁五棺),“诸侯五重”应为“二椁三棺”,“大夫三重”应为“一椁二棺”,“士再重”应为“一椁一棺”,是将棺椁层数统在一起而言[5]。关于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彼此之间的观点并不一致,有些认识似有相似之处,但有些看法则相去甚远。但是,不可否认,学者们一致认为,棺椁制度是周代墓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棺椁多重制度是棺椁制度的核心,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及其生前的经济状况,等级越高的人,其棺椁的重数也就越多。
到目前为止,周王和西汉皇帝级别的墓葬却没有考古发现,但是,七重棺椁的墓葬,在汉代还是有所发现,分别是河北定县八角庄中山怀王刘修[6]和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刘建[7],皆用了五棺二椁,有人认为五棺二椁为天子之制,而他们作为诸侯王则是一种僭越。但是,尽管如此,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五棺二椁制的多重棺椁的确存在,且应该为天子专用。所以,据此,我们认为,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其棺椁也应该是七重,即二椁五棺。
关于多重棺的名称,俞伟超先生结合古文献和考古资料,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各层棺名如由外向内计,外棺都叫“大棺”,第二层棺都叫“属”,第三层都叫“椑”或“杝”,最里的一层或二层内棺是“革棺”;如为三层套棺,内棺就是“椑”或“杝”,没有“革棺”;如只有二层,内棺即“属”,既无“革棺”又无“椑棺”;如为单层,就是“大棺”[8]。按照秦始皇帝的等级,五层套棺,则其名称由外向内依次应该是:大棺、属棺、椑棺、革棺。
注释
[1]河南省文物局等:《黄河小浪底水库文物考古报告集》,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
[2]《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
[3]《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
[4]《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7年。
[5]赵化成:《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周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7]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8]俞伟超:《马王堆一号汉墓棺制的推定》,《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