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俑坑出土刻铭纪年兵器研究/二/(一)

蒋文孝 刘占成


  二、刻铭制度
  (一)刻铭的方法
  在秦的兵器中,有较完整的刻铭兵器仅见于戈、铍两类,其他的则仅刻记一、二字或不刻铭,其中原因尚待研究。袁仲一先生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或特别重要的产品勒名,其他产品仅是登于簿记,供上级检查、验收而已”[1],很有见地,我们认为它不但说明这两类兵器在当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而且说明对刻铭对象当时已有定制。实际上,这两类兵器也正是用来装备步兵和车兵——两支作战的主力部队,是一种常备武器。
  笔者对新出土的秦始皇“十年寺工”戈进行了仔细观察与分析,发现在戈内部刻有铭文:“十年寺工丞杨工造”,两行纵向排列,字迹整齐,刻划而成,笔画细如发丝,字口极浅,可视而难以墨拓;另一面有“寺工”二字,笔画较粗,字口很深,显为铸造而成。
  另一件“七年相邦吕不韦”戟,内部刻有铭文“七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周丞义工同”,笔划由尖细状物凿刻而成的细点组成,字体工整,但字浅无法墨拓;另一面也铸有“寺工”二字。
  其他纪年刻铭也不超出上述两类。我们认为这是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刻成的。
  其一,笔划底部由细点组成,说明被刻对象的质地相对比较软,若较硬的话,则刻痕出现硬茬,笔画不会成为整齐的点状。由此判断被刻对象铍戈一定是在铸造出模、处于红热、尚未冷却之前就开始刻铭,由于铍戈尚有较高的温度,受此影响,刻铭者手部出现颤动或心脏跳动加速以致影响笔画的连贯性,由此导致字体成点状。这种情况在刻铭兵器中占绝大多数。
  其二,“笔画细如发丝,字口极浅”者则是铍、戈已经冷却,但尚未完全冷却时刻上的。此时,被刻对象的硬度较前者要大得多,刻字难度相对增加,所以所占比例较少。
  总之,无论怎样,这两种刻铭都是大小均匀,行款整齐,刻痕圆润。实质上有点类似于写而不是刻,运刀如笔,连续写成,比较流畅,刻工是非常熟练的。
  据冶金知识,刻具一定要大于被刻对象的硬度,由于被刻对象铍、戈是在铸造出模、处于红热尚未彻底冷却就开始刻铭,因此刻铭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刻铭者所遗留下的笔迹,是笔者在观察秦刻铭兵器时的一个发现,这些笔迹的形成是与被刻对象当时的质地硬度有直接的关系的。其所用刻具,可能是锥或刀之类。硬度相当或高于青铜兵器的硬度,属于铜或铁。
  以上两种刻铭方法,在另外几件铜铍、戈上也有相同的情况。而在秦的许多铜器上亦有表现,尤以点状的刻铭方式为多。这一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从遗留笔痕管窥当时的刻铭本体特征和特性,了解和考察当时的刻铭状况,进而推测刻铭者的身份,判断所使用的刻具、运笔方式和被刻对象的质地。同时,这也可以作为秦代青铜器断代的一个参考标尺。
  注释
  [1]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