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由“理想”到“现实”——秦汉之际儒生价值观的历史分析

臧知非


  臧知非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教授
  内容提要 儒学内容的变迁既源自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决定于儒生的价值追求。从儒生价值观的层面了解儒学变迁更有助于把握儒学与历史实践的内在关联。秦汉之际,是儒生的价值追求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折时期,其表现就是以昔日圣王批评现实,转变为承认现实就是圣王之世,积极地为巩固现实权力秩序出谋划策。这个过程,从荀子开始,到董仲舒完成。儒学也最终完成了由现实的批判武器转变为现实统治的工具。只有历史地分析这一历史过程,才能科学地把握儒学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理想 现实 价值观 目的论 统一 王权
  从儒学变迁的内在理路来看,先秦儒学转为汉代儒学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这在秦朝统一前夕就开始了,这可以荀子之学和《吕氏春秋》的编纂为代表;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以董仲舒之学为标志。秦朝和西汉前期则是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所以本文是在长时段的视野下使用“秦汉之际”这个概念的,包括了战国末年、秦朝、西汉前期这三个时段,重点在秦朝灭亡和西汉初期,故以秦汉之际名之。
  本文不是就思想内容讨论秦汉之际儒学变迁,而是从儒生的价值观层面讨论儒学变迁。因为儒生既是儒学的传承人,也是儒学的发展者,儒学内容的任何变迁均以儒生价值观为基础。学界考察儒学内容变迁者居多,而从价值观特别是儒生群体价值观层面考察儒学变迁者较少,从秦汉之际儒生价值观变迁分析先秦儒学向两汉儒学转折的内在理路者少而又少,故为本文,以深化对儒学变迁及其历史作用的把握。
  本文是在目的论的层面上使用价值观这一概念的,是据儒生从事儒学传承和发展的目的立论。目的决定着过程和内容,不同的目的追求,决定着不同的思想主张及其实现方式。目的变迁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的被动反应,也有主观的主动追求。本文认为,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看问题,也就是从历史实践的层面考察历史现象,秦汉之际是中国儒生群体价值观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折时期,其原因固然有客观的社会变迁因素,更有着儒生群体主观追求的目的在内,本文即以儒生的主观追求为主要讨论对象。这要对先秦时代诸子争鸣的价值共性说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