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俑修复技术探索总结/四/(三)

容波 刘江卫 郑宁等


  四、秦俑修复技术
  (三)修复技术
  1.清理
  对秦俑表面污染物清理,不仅能为后期的保护处理、粘接处理提供基本条件,更可以在清理中发掘其历史信息,恢复秦俑表面原有风貌。根据表面污染物类型,可分为土垢清理、钙质清理、黑色污垢清理、霉斑清理去除等。
  (1)土垢清理
  秦俑表面比较松散的土垢,可用软毛刷刷、洗耳球吹、小竹签剔等方法,力度要适中,以不伤害彩绘层为宜。若用上述方法还是难以清理的土垢,可用雾化较好的喷壶在土垢表面喷少许溶剂A,使土垢软化后用小竹签剔除。比较致密的土垢,使用喷壶在土垢处喷少许溶剂2A(松土剂),溶剂2A中的乙醇挥发较快,乙醇挥发在土垢中产生一些气体,从而达到疏松土垢的目的,然后再用竹签将土垢剔除。在使用喷壶往土垢上喷液体时,不能使液体流淌,但要充分润湿土垢。面积较小的土垢可用笔蘸取溶剂A或2A润湿土垢。使用竹签剔除土垢时,要向身体一侧(向内)用力,这样容易控制力度。在剔土垢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剔下的土垢碎屑用软毛刷或吸耳球清理掉,防止造成陶器的二次污染。
  秦俑坑中的陶马,其断裂茬口残缺不齐,高低不平,粘附较多的泥土,清理方法与其他部位表面稍有区别。这种部位,应稍多滴一些松土剂使泥土渗透,然后用竹签尖头直扎浸润的泥土,多扎几下,泥土即松动脱离,一扫即掉。清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面的粘接。
  (2)钙质硬结物
  这类沉积物可采用弱有机酸溶液去除,是利用碳酸盐与酸作用分解的原理,其反应机理如下:
  MCO32-+2H+=M2++CO2↑+H20(M2+=Ca2+,Mg2+)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滴管吸取一定量的3%有机弱酸溶液,把他们滴加到沉积物上,待沉积物分解后,用清水冲洗掉余酸和残余物。
  (3)黑色污垢去除
  黑色污垢的主要成分为有机脂类和炭黑,用水往往不易清除干净,采用具有氧化性的双氧水就比较容易将这些污垢清除。常用3%的双氧水溶液浸泡污垢数次,污垢去除后用蒸馏水雾化清洗、晾干。清洗原理是利用双氧水的氧化性,将污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及小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除去,而双氧水还原成水。也可采用有机溶剂清洗。
  (4)霉斑清理去除
  曾沾染滋生过霉菌的器物表面或彩绘层表面,经阴干、清理后,往往都会发现零星或集中成片的黑色霉斑。对于这类霉斑不能采取简单的清除措施,可考虑使用化学药品清除。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棉签滚动擦拭法,即用头部缠有小棉球的细竹签蘸取少量药液,在霉斑上面滚动擦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手法可轻可重,可以反复进行,直到擦拭到适当程度。需要注意的是,用脏的棉球需要及时更换,始终用洁净的棉球滚动擦拭。对于霉斑污染严重,形同腐蚀之处,清除工作应适可而止,不能为了彻底清除霉斑而损伤彩绘。
  (5)可溶盐去除
  根据土壤可溶盐含量及文物表面可溶盐相关数据,确定是否需要脱盐及脱盐程度。先应根据彩绘保存状况,局部加固彩绘后,再进行脱盐工作。脱盐的方法是:采用纸浆包裹法,将吸水性好的纸张(如滤纸或麻纸等)浸泡在蒸馏水中,加热搅拌成纸浆,将制好的纸浆包裹在器物的表面。利用毛细现象,器物中的可溶性盐就被吸附到纸浆上,经常更换新鲜的纸浆,把可溶性盐彻底去除。对于完整器物,采用多层湿润滤纸贴敷陶器无彩绘或彩绘不完整的区域,反复操作脱盐;对于陶片,在粘接修复之前,用多层湿润滤纸贴敷/浸泡陶片内部,进行脱盐。
  2.彩绘加固保护
  在器物表面的泥土清除后缓慢干燥,采用PEG(Polyethylene glycol)联合聚氨酯乳液保护法进行彩绘加固处理。根据彩绘形式及保存状况的不同,采用喷涂、点涂、包裹敷浸等保护工艺。
  (1)喷涂
  适用于较大面积彩绘的保护处理。要求选用雾化效果好的小型喷雾器,喷距适当、用力适当,不要正对文物表面喷涂,喷量适当,表面刚好形成薄薄的膜为宜,尽量减少流淌。
  (2)点涂
  适用于颜料较厚、颜料颗粒较细且易掉粉等彩绘颜料的保护处理。选用毛质较软的小毛笔。用毛笔蘸水点湿彩绘,待水逐渐吸干时,先从残存彩绘边缘点涂保护剂,待保护剂不再渗入时,再点涂彩绘表面。这样,水吸收时所产生的毛细吸力会使保护剂更好地深入彩绘,同时也可以消除点涂在彩绘表面留下的痕迹。操作过程中应避免涂刷的动作,以免损伤彩绘。
  (3)敷浸
  在清理和加固过程中,先使陶体充分湿润,然后用医用脱脂棉浸润保护剂,覆盖其表面,二者之间用湿润的日本纸作为隔离层(湿润程度为手轻轻捏攥不出液滴为佳)。
  3.彩绘回贴
  将彩绘土块按其形状及部位进行编号、照相、记录,并使其与脱落部位(后背铠甲部位,需进行编号)一一匹配。这是彩绘回贴的基础和前提。将彩绘土块置于长方形有机玻璃盒内,使其处于饱水状态,相对湿度约为70—90%,放置24小时后,观察彩绘层和漆的变化,当部分彩绘卷曲起翘时,确认其位置,在俑体上找到原始点。然后用线锯将小片彩绘与其他隔离并取出(注意切勿损坏周边彩绘),再用手术刀片或竹签清理其表面,然后放入盛水的玻璃皿使漆层完全舒展。位置确定后,在陶体表面涂浓度为5%聚氨酯乳液PU进行加固,之后用镊子将漆皮平展地回贴在粘合剂涂层,并施加一定外力。
  4.拼对
  在粘接前首先对残片进行比对拼接,找出相邻的断面。采取“相近互配法”原则,将编号相邻或相近的器物碎片10个一组进行互配。拼完后,袋中多出的碎片先拿出来,将缺空的也挑出来,先将它们互相拼对。如果拼对不上,再与后面相邻的10个进行互配,直至全部找着下落为止。当残片较多时,不仅要找出相邻的断面,还要找出粘接顺序。不是断面吻合就可以粘接,否则粘接到后面时有的断块就装不进去,造成返工。这种速配法的最大特征就是根据编号相近,其位置必然相近的原理,大大地节省了拼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5.粘接修复
  拼对完成后,按照粘接顺序在断面涂胶。调胶时,最好在大于10×10厘米的白瓷板或玻璃板上进行,主剂与固化剂按1:1的比例,用不锈钢调胶棒调匀。涂胶时,最好用竹签或竹片,要用砂纸将竹签或竹片前端打磨光滑,这样在涂胶时不易将陶器断面划伤。粘接断面最好施加一定压力,根据残片形状、大小,选择适当的橡皮筋捆扎断块,或用沙袋施压,再用沙袋或沙箱固定好粘接的断块。
  粘接前,先要去除粘接面上的尘土及污垢,尽可能将浮土和污垢清除干净,以保证粘接效果。在粘接过程中,要使胶粘剂均匀地涂抹在界面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胶粘剂必须呈液态,这样可使缝隙处完全粘合,达到理想的强度[1]。如果涂抹不均,会产生气泡,粘接强度就会下降。采用15%聚丙烯酸树脂/乙酸乙酯溶液处理断口做为隔离层,待隔离层完全干燥后,涂施环氧树脂粘接剂进行粘接。粘接时,在断茬两边预先粘贴3厘米纸胶带,防止粘接剂溢出后污染陶面及彩绘。通常秦俑粘接所用胶为改性环氧树脂,部分小件残片则选用AAA胶作为粘接剂[2]。
  6.补配
  为使秦俑恢复其本来面貌,在有依据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补全。对于残缺部位或影响器物稳定性的部位,使用“A.J.K”材料(聚酯树脂+黄麻+瓷土)进行补配。“A.J.K”材料制作方法:聚醋酸乙烯脂(或聚丁酸乙烯酯)800克+丙酮1260毫升+工业乙醇540毫升+醋酸戊脂3700毫升—搅拌—放置24小时—加入二甲苯928毫升,将两份黄麻和一份瓷土混合后加到此溶液中,搅拌直到溶液变硬为止。如果需要,可加入更多的麻黄及瓷土,经过捏、揣,直至混合到不再粘手为止。“A.J.K”材料是一种塑性面团,操作方便,任何时候都可中断工作,修复强度大于石膏。
  对于残缺比较严重、承受力小的一些空缺处,则加入补全材料。补全使用的填充材料最好是陶粉,胶结基质可用聚乙烯醇、丙烯酸乳液或日本产sait树脂。以上三种粘接剂都可和水任意混合,选择其中一种加30%水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陶粉适量搅拌均匀,制成胶泥。修补陶马使用的胶结物为丙烯酸乳液,胶泥的粘稠度以易于堆塑为宜,用毛笔蘸水(去离子水)将陶器残断面润湿,然后用雕塑工具(齿科工具也可)将胶泥压入并塑形,乳液失水后产生水汽通道具有透气性和吸水性,补全部位的质感与陶胎很接近。补全时,除了需对文物本体的细心观察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寻求对文物质感的体现,竭力模仿原样那种自内而外的自然感觉,这一点很关键,它能直接反映文物的整体效果及历史风貌[3]。
  注释
  [1]容波、兰德省:《秦俑修复粘接剂实验初步研究》,《文博》2002年第5期。
  [2]杨晓邬:《文物修复中的粘接技术》,《四川文物》2006年第5期。
  [3]兰德省:《浅谈秦兵马俑的修复》,《秦文化论丛》第八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