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耕播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兵马俑研究/对秦俑的几点新认识

刘占成


  按语:本文于1983年11月发表在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它是笔者来秦俑五年的学习和实践的心得。论文就秦俑为何面向东方、秦俑发髻偏向右侧、秦俑从葬的作用等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认识,论证自己的新观点,见解新颖,为秦俑研究学术园地增添了讨论的内容。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闻名遐迩,举世瞩目。它为秦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本文拟就秦俑面向东方,秦俑发髻偏于右侧,秦俑从葬的作用等几个问题,谈一点体会。
  兵马俑为什么面向东方
  兵马俑为什么位于秦始皇陵墓东侧?兵马俑军阵主体方向为什么面向东方?对于这个问题,以前曾有人认为:因为秦统一(前221年)以前的六国位于秦国的东面,兵马俑面东,是向东方六国的示威,是为了威慑东方六国复辟势力的反抗和捣乱。笔者认为,这个提法的理由尚欠充分。兵马俑面东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秦始皇帝陵墓的正门在东。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秦始皇陵园进行初步调查钻探①。陵园内城探出东、西、北三门;外城仅探出东门,门宽约12.2米。这外城东门,可能就是秦始皇陵园唯一的正门。位于东门以东偏北面向东方的兵马俑,也正是守卫陵园的屯卫军。近年来,秦俑考古队对陵园进行较全面的勘察钻探,在陵墓封土东边已探出3个墓道,以等距离判测,可能共有5个墓道,分别为中门和4个侧门。虽然陵西出土铜车铜马,也探出了一些便房、耳室等,但从总的情况分析,墓室还是坐西朝东,东墓道为通向地官的正门。至于墓室内遗体是否为“枕山蹬水”,暂无从索解,或许与正门呈“丁”字形?再则,在秦始皇陵的北侧和封土以西的内城和外城的西垣之间,出土有“丽山飤官”陶文的建筑遗址。据研究,性质似为陵园的“寝殿”②。东汉蔡邕《独断》说:“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陵西、北为侧,南面又是山,那么,东自然为“正”了。对于始皇陵园寝殿的位置,杨宽先生也指出:“秦始皇陵的‘寝’当造在陵墓的西侧”③,出土的铜车马“当是‘寝’中放置交通工具的处所”④。还有,据发表资料,凤翔先秦雍城遗址的8个秦公大墓墓向均为东西方向,墓制多呈“中”字形和“甲”字形,东墓道为正面墓道。⑤秦始皇也可能承袭了他祖先陵墓正门向东的习俗,仅墓制比较复杂,出现中门和侧门,似乎表示了身份更加尊贵。它与秦始皇“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秦俑发髻为何多偏于右上侧
  秦时男女均留长发,一般长发还编发挽髻。例如,云梦秦简《封诊式》中有这样两段记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署中某所有贼死,结发”。结发即髻。《太平御览》卷三七二引《说文》“髻,结发也。”可知,秦代似乎不管等级身份高低,都要结长发为髻。从秦俑来看,头髻多梳得偏右。只有对一些犯罪的人,才判为髡。髡,《说文》曰:“剔发也”;《汉书·刑法志》:“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如淳云:“律说,论决为髡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城旦,四岁刑”。若此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随便削人之发的。秦代还有所谓的耐刑,即剃去鬓须。《汉书·高帝纪》注引应劭云:“轻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鬓,故曰耏”。《礼记》正义:“古者犯罪以鬓,谓之耐罪。”足见髡刑是比耐刑为重的一种刑罚,发须相比,秦人更注重头发。对于发髻的重视程度,在律文中也有明确规定:砍人发髻者要判刑。如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中有:“士五(伍)甲,拔剑伐,斩人发结(读为髻),可(何)论?当完为城旦。”斗殴砍断他人发髻,还要判四年徒刑,充分地反映了这在当时是非同小可的。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秦人不但好长发结髻,而且尚须。这在发掘出土的秦俑身上,也表现得非常具体、逼真、生动。留胡须者,有八字胡、三滴水胡、长胡、短胡、络腮胡等等⑥。不了解秦人尚胡的,甚至会误认为秦俑是胡子兵呢。挽髻者,或将头发挽至头顶偏于右侧成圆髻,或挽于脑后成扁髻,发髻绕挽的复杂程度令人难以设想。⑦秦俑圆形发髻为何均偏右而不偏左呢?这正是我们要继续深入讨论的问题。
  笔者认为,秦俑发髻偏右,是秦人尚右(以右为上)的社会影响的反映。
  从史料分析,秦代富强人家住在闾里的右边,称为“闾右”;而贫弱人家则住在闾里之左,称为“闾左”。例如,《史记·陈涉世家》有“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淮南子·兵略训》:“二世皇帝,发闾左之戍……”可证上等人家是住在里之右的。又查秦二十等爵,右庶长及右更均在左庶长、左更之上,亦为右贵于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看来,右丞相比左丞相职位更高,因为右丞相留守,委全国政务大事于一身,要比左丞相随从出巡、侍御之事重要得多。近人马非百先生指出:“秦虽置左右丞相,然其权力实集中于右丞相之手。……二世元年刻石,至列左丞相于右丞相之上。然此乃斯从而去疾不从,而斯又系预谋沙丘之人,与二世有特殊关系,故将右丞相之权移之于左,非同时左右丞相皆有如此大权也……然则不得以李斯个人之故,遂认为左尊于右亦明矣!”⑧马老也是主张秦人尊右的观点。
  以实物资料看,秦始皇陵西1980年出土的铜车马,其中已修复的一组铜马铭文编号是从右开始,即右骖马为一,右服马为二,左服马为三,左骖马为四。⑨1978年,西安市南郊丈八沟出土的秦虎符,符铭从虎头书起,内容曰:“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用兵兴士被甲五十人以上,必会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也)。”⑩“右在君,左在杜”也反映了以右为上。另外,陕西省博物馆周、秦、汉陈列室的石鼓、铜诏版、石权、陶瓦当等数件秦代废弃物展品,其铭文均为由右向左书,还是以右为上。据此,始皇陵建筑遗址出土的砖瓦刻文“右司空”“左司空”,云梦秦简中的“右采铁”“左采铁”,当以右职为权力较高者。
  据上而论,秦人尚右、尊右,以右为上。那秦俑发髻偏于头部右上侧,正合情理,不必再赘。至于秦俑扁髻挽结的部位,还有待于而后进行专门研究。
  兵马俑从葬的作用
  性质与作用是不相同的。性质是说明它象征什么,代表什么,而作用则是告诉人们,它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有关文献,结合实物研究,笔者认为,兵马俑为秦始皇陵墓从葬的作用有二:一是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宣扬统一大业;二是辟邪压胜,防神驱鬼。
  先谈其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自认为他“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以为自古莫及己”(11)。他统治时期的六国宫殿、阿房宫、万里长城等等,都在显示着秦国的气势和强大,象征着秦皇的气派和尊严。统一后,始皇又五次出巡,禁军护卫,声势显赫,其目的除游山玩水以外,主要还是为了宣扬“皇威”。例如,他在出巡东方的时候,于邹峄山和之罘刻石上,就有“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威德”等颂词。在琅琊台刻石上也留下了这样的词句:“六合之内,皇帝之土”(12)。生前如此,死后也不放弃对自己权势和尊贵的炫耀。史书记载:始皇初即位,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在骊山为自己营造坟墓,动用人力达七十万人次之多。墓室穿凿很深,部署周密。(13)整个陵园建制是模仿生前的宫宅,如高大的封土下的地宫象征着秦宫,内城象征着宫城,外城象征着京师的外郭城。(14)数量众多的兵马俑置于外城东侧,其作用之一正是拱卫皇权、守护秦宫。如果说,外郭是为了守护内城,那兵马俑则是“秦宫”的第三道防线——城郭东大门的外围设施。而且,秦始皇生前正是依靠军队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因此,死后用模拟的武士从葬,显然也为了表彰军功,歌颂统一大业。不过,同唐代仿照生前宫城的各帝王陵墓墓前有华表,象征皇权,代表墓向的作用一样(15),秦代其他文武大臣的墓前是不能有排列整齐、装备精良的兵马俑从葬的。
  再论其二。同一切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一样,秦始皇是十分信神怕死的。在自然观上,他相信灵魂的存在,相信神的存在。统一中国后,他笃信方士,异想天开地要求仙人和不死之药,结果受骗多次,不曾醒悟。后来,一些方士求仙药不得,又让秦始皇“微行以辟恶鬼”(16),贪生怕死的秦始皇也果真照办。又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第二次巡行期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17)。秦始皇这种与“神”搏斗的愚蠢表演,不但证明他信神恨神,而且也暴露了他非常惧怕神的恐怖心理。又三十二年(前215年),“燕人庐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18)。看来他是迷信鬼神事的。又三十六年(前211年),始皇“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19)。同他的“恶鬼辟,真人至”的思想一样,他是恋慕“真人”的;直至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还“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可致。乃令人入海者齐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劳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20)。不“射杀神恶”(实为一普通大鱼而已),始皇是不甘心的;其中出巡返回途中,病重死到临头,还“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21)。在巡视郡县过程中,秦始皇所进行的“封禅”,表示受命于“天”的迷信活动,也说明了他乞求于神的思想;后来在人间还有所谓“……始皇遇神女,戏,不以礼,神女唾之,生疮,始皇怖,谢为出温泉洗除”(22)的传说。既然秦始皇生前信神、怕神、惧死、辟恶鬼,那么,其死后从葬的兵马俑,也极可能与这种思想基础有关,因为秦俑同其他艺术品一样,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由此,可以说,同唐代的天王俑、武士俑、镇墓兽有辟邪压胜的作用一样(23),秦始皇陵从葬的兵马俑有防神驱鬼的含义。这栩栩如生的陶塑俑群,以及锋利无比的各类实战兵器,对秦始皇来说,在臆想的阴间世界,倒是可以安然就寝了。生前没有当成“真人”,死后似乎真的可以自称“真人”了。有千军万马保卫,也再用不着和神斗、“辟恶鬼”了。
  注释
  ①《秦始皇陵调查简报》,载《考古》1962年第8期。
  ②赵康民:《秦始皇陵北二、三、四号建筑遗迹》,载《文物》1979年第12期;袁仲一:《秦代金文、陶文杂考三则》,载《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③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载《复旦学报》1981年第5期。
  ④杨宽:《先秦墓上建筑和陵寝制度》,载《文物》1982年第1期。
  ⑤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载《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⑥《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制作工艺》图六,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⑦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有关章节。
  ⑧马非:《秦集史·丞相表》。
  ⑨《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载《文物》1983年第7期。
  ⑩陈直:《秦兵甲之符考》,载《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11)《史记·秦始皇本纪》。
  (12)同(11)。
  (13)《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刘向传》《水经注》等。
  (14)袁仲一:《秦始皇陵东侧第二、三号俑坑军阵内容试探》,见《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
  (15)封演:《封氏闻见记》。
  (16)同(11)。
  (17)同(11)。
  (18)同(11)。
  (19)同(11)。
  (20)同(11)。
  (21)同(11)。
  (22)《临潼县志》卷二。
  (23)同(15)。
  后记:对于秦人尚右,兵马俑有防神驱鬼之作用等问题的认识,程学华、张廷浩等同志也分别谈及,与笔者见解相同。
  

耕播集/刘占成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