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耕播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附录/西班牙马德里散记

刘占成


  2005年1月24日—2月8日,陕西省文物局组织赴西班牙外展工作组前往马德里。工作组一行五人,组长由宝鸡市文物局局长任周方担任,组员有:秦俑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文物局监察室毕胜、考古所阳陵考古队卫峰,翻译由阳陵博物馆宣教部何倩承担。我们五个人都是第一次去欧洲,西班牙的异国风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建筑到人文,我们都拍下了留念照片和录像,再特写此散记,以作纪念。
  西班牙在大西洋东岸,地中海西岸,地处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上,包括巴利阿里群岛和加那利群岛。全国面积505,925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以西班牙人(又称卡斯蒂利亚人)为主,少数民族有加泰罗尼亚人、加里西亚人、巴斯克人等,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约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973年3月9日西班牙与中国建交。
  马德里,西班牙首都,是西班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一行的工作、活动,主要集中在马德里。初来乍到,马德里给我们的第一感觉,的确令人感到陌生而有距离,除欧式建筑的不同外,在生活方式上,与我们也可说是迥然不同。这里的人们一般都是上午10点才上班,下午2点吃午饭,晚饭则推迟到22点左右,显得比较自由和放松。大街上各种酒吧、咖啡厅随处可见,夜生活很适合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约会,这种夜生活使马德里人素有“夜猫子”之称。据说,德、法、英等国的绅士也多来到马德里,享受白日的阳光,晚间的夜生活,成为他们浪漫、休闲的好去处。但夜生活也给马德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居住处的人行道上,时常可见“酒鬼”的呕吐物。另外,马德里人也喜欢养宠物,街道上遛狗的人也为数不少,在一些人行道上和草坪中也多见犬便。因此,马德里的市容卫生,也实在不敢恭维。
  接人待物,人情世故方面。在马德里,也使我们感到了欧、亚文化的差异。到马德里的第一天,我们刚下飞机,迟迟不见接机的人。后来,一位侨居马德里的中国上海人黄先生才将我们接送到住处,但始终未见文物展览方有人出面迎接。我们就住在“西班牙门”附近。西班牙门是马德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两幢大楼相向倾斜,很有特点。第二天,我们穿过西班牙门,徒步寻找到西安兵马俑展览大厅,负责展览的馆长女士仅在大厅站着与我们的小翻译说了几句话,意思是让我们下星期二再来上班。中国人那种见了客人递烟、倒茶、让座等热情待客的礼仪,在这里显得是那么遥远,无影无踪。这种差异,虽然算不上是文化上的冲击,但确实让人感到无奈和不自然,这也许与人们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有关,不理解也得理解。
  利用闲暇,我们五人在马德里逛街、购物,领略这座永恒沸腾的城市风光,体味欧洲人的文化和生活。我们去了马德里城市中心太阳门广场,去了普拉多美术馆,去了著名的西班牙的故宫——东宫(皇宫),还看了一些教堂、修道院等。只可惜时下不是西班牙斗牛季节,在马德里斗牛场外,我们绕了一圈,没有看到斗牛表演。
  太阳门,位于马德里城市中心,西班牙公路网零公里处。太阳门作为马德里的象征,显现出一座开放城市所具备的宽阔胸怀。太阳门的一侧为马约尔广场,一侧为马德里市徽雕塑——熊抱草莓树。11世纪开始,这里一直是各种负有盛名的团体的聚集中心,成为象征民主和政治的地方。今天,太阳门依旧是一个中心聚集地,一个马德里举行各种活动的中心。显眼的美女人像大广告牌,马约尔广场一侧建筑上的绘画雕塑,充分体现了她的现代和历史。我们站在太阳门广场,仔细数了一下,广场可通向九条街口。它正处于四通八达的中心位置。
  普拉多美术馆,也是最能代表西班牙的博物馆。该馆每逢星期天免票参观,我们刚巧利用了一个星期日前往,每人节约了6个欧元。馆内陈列以大量的油画为主,另有一些雕塑作品和玻璃器皿。对于想学习和熟悉西班牙绘画的人来说,这里是必须要来的好地方。美术馆始建于1785年,建筑物本身就代表了一段很特别的历史,这里曾收藏普拉多的所有代表作。1819年,普拉多博物馆展出了500多幅宫廷绘画,展出的绘画作品有西班牙著名艺术大师,如戈雅(Goya)、贝拉斯凯斯(Velazquez)、里贝拉(Ribera)的油画。现在馆内收藏并展出的数千幅绘画作品,也大多为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家历史上极具盛名的艺术家的重要作品。这些绘画是最能体现欧洲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充分反映了欧洲艺术家的审美观念、思维特点、宗教信仰等。至于那些雕塑,也都是极有价值的罗马艺术雕塑,欣赏这些作品,体验其真正的价值,不但能体味艺术之美,而且还能感受到历史的震撼。
  皇宫(东宫),建造于18世纪,为西班牙君主的故宫。1734年,一场大火摧毁了由阿拉伯统治的阿尔卡萨尔·德·拉·奥斯特里亚斯(Alcazarde Laaustrias)城。波旁家族利用此机会建造了一个和首都一样高度的宫殿,象征新一代王朝的到来。皇宫对面矗立着皇家剧院,两者之间是东方广场。广场中央树立着菲利浦四世的骑马雕像。就是在这个宫殿的窗户前,弗朗哥接受了东方广场上西班牙人民的朝拜。皇宫为白石建筑,远眺金碧辉煌,进入者需购8欧元的门票。宫殿内收藏着种类齐全的文物,包括时钟、陶器、家具、挂毯等,其中也有与中国青瓷极其相似的瓷瓶,它似乎向我们传递着东西方两个古老民族曾发生过的文化交流信息。官内还有大量贝拉斯凯斯(Velazquez)、戈雅(Goya)、罗本斯(Robens)、格雷科(Greco)等人的绘画作品,有些作品在建筑顶部,与中国佛教藻井绘画相似。据说,当年皇室成员并不居住在这里,在这里只是举行一些官方活动,宫内设有午宴、晚宴大厅。据介绍,曾有一位国王就是死于皇宫之内。讲解员向人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流露出对历史王朝的怀念和赞许。走近皇宫,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国北京的故宫紫禁城,一个是石材楼阁,一个是红砖绿瓦木结构,但都是我们寻找历史遗迹的主要坐标,都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它们都以有形遗产的形式真实地见证着已经过去的历史。西班牙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继承的心态,与中国人何其相似,难怪西班牙人又被称为“欧洲的中国人”。
  除过皇宫、美术馆等一些名胜古迹外,马德里街道上教堂、修道院也比较多。闲逛中,我们有幸进入一座教堂。只见三名教主危坐堂上,其中一位用西班牙语简单地讲了一段话,也可能是在宣读教义吧。堂下的信徒有的坐着,有的跪着,口中念着“阿门”,手指在额头、胸前比画,显得十分虔诚。很短时间,仪式即告结束。我们发现,信徒中的男男女女,大多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人。对于年轻人来说,我想,他们或去泡吧,或去观看斗牛、足球比赛,或去欣赏歌舞,可能是无暇顾及来此顶礼膜拜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宗教信仰永远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马德里的修道院,开放时间多有规定,一般是下午4点以后才开放,开放期间,只准女性进入,男性不得入内。好在我们赶到一个修道院即将开放,等了一会儿,我们中仅有的一位女士何倩想借机进院体验一下修道院中的氛围,但又因不是西班牙本国女性而被拒之门外,只好随我们一起怏怏离去。心里增添了几分遗憾和郁闷。
  2月1日,工作组一行正式开始撤展工作,展品共计104件(组),除兵马俑外,还有跽坐俑、“文官俑”、“乐师俑”、“百戏俑”、阳陵汉俑、二号铜车马(复制)、秦水管道、汉画像石,还有一些小件金器等等。西班牙方有包装公司的米里特先生和巴塞罗那博物馆的克里斯迪娜女士为代表,双方协同合作,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文物撤展工作,其中铜车马的拆卸以我们工作组为主。工作中,大家认真负责,确保文物安全,经过4天的努力,2月4日撤展工作全部结束,共装箱35箱。最后,双方工作人员愉快地进行合影留念。
  撤展工作结束后,我们又利用余下时间去了一趟世界遗产——多雷多历史名城。
  多雷多,从有关罗马执政官马可富维欧当年率领军队攻打多雷多的壮举算起,到现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多雷多城有石砌城墙防护,城墙古城门保存很好,城外有河流环绕。在这里,文化积淀丰厚深邃,历史已不再是写在书面上的枯燥文字,而是随处可见、触手可摸的现实。
  历史上,西班牙帝王卡洛斯五世曾决定要美化多雷多城市。
  1085年5月25日,天主教军队光荣地从比撒格拉门胜利进入多雷多。
  多雷多城内有博物馆、艺术馆、教堂、修道院、旧民居等,大街小巷,四通八达。
  多雷多是一座融合众多种族、文化、思想的如同谜一般的城市,只有亲自去认识她,才能了解她。
  引起我们兴趣的是这么大的一座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能够保护得如此完整,相比我们的平遥古城,似乎使我们隐约发现了西班牙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遥远的中国人之间的差距。
  作为旅游城市,在这座古城堡里,同时也充满了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各种旅游品商店琳琅满目,各种小吃店也随处可见。
  虽然我们仅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多雷多两个地方逗留了近半月时间,但我们也亲身体会到了欧亚文化的迥然不同,的确是亚洲文化有亚洲文化的特点和素质,欧洲文化有欧洲文化的特点和素质。特别是由于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中国文化对于西班牙的影响,并不像对亚洲近邻国家的影响那么大。在建筑风格上,西班牙建筑以石材为主,建筑多有雕塑装饰,形式以尖顶教堂式为最;中国建筑则以水泥、砖材为主,雕塑装饰极少,形式多为四方四正的平顶。在人体形象上,西班牙人为白种人,中国人为黄种人,白种人深目高鼻,大眼,我们在西班牙,还真没有见到一个像某些亚洲人一样所谓的“眯眯眼”。显然是由于血统不同,造成了人种形体、外貌不同的先天因素,也是自然的。在风俗习惯方面,中国人见面握手,西班牙人见面行贴面礼;中国人拘谨,西班牙人浪漫。在饮食方面,中西餐的差别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仔细反思一下,就会发现,习俗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言、行、举、止无不代表着一个人的品位和涵养。人类正是通过许多细枝末节的习俗,强化着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庸常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风俗习惯在形式上之所以相异,是由于各自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所决定的,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始终在其本土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并非某一种文化就能完全彻底地去取代另一种文化的单纯问题,究竟是取其所长,还是兼收其短,看来很难说得清楚。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相互影响的一面,也包括保留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面,各居其位,各得其所,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现在,有些年轻人,崇拜西方文化,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热狗”。岂不知,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无与伦比的,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也不是西方文化所能取代的。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指出:“人的每一行为和信仰的背后都有一段发展史,它们是一系列的延传和修改,以及对当时环境的适应的暂时最终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的信仰和行为都承载着过去的成果”。
  由于见闻所限,以上散记,难免以偏赅全。但我相信,通过此篇小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西班牙的历史和现在,对于审视其文化发展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当有所启发和助益。
  

耕播集/刘占成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