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目前出土有多少类青铜兵器?大约共有多少件?
黄雪美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的武士们,手中均配备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目前已出土40 000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青铜镞,另外有剑、戈、矛、戟、铍、殳、钺、弩等。这些兵器囊括了秦代兵器的所有类型,全面地反映了秦代军队的装备情况,为研究秦代的军事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从兵器的类别看,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程兵器。
短兵器包括青铜剑和金钩。
青铜剑已出土了22件,其中残剑5件。剑身修长,呈柳叶形,通长81—94.8厘米。剑身窄而长,两面四纵四锷,近锋部束腰,穿刺力较强,剑的表面多呈青白色,含锡量较高。
金钩形状像弯刀,分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身呈弯月形,双刃;柄为实心的椭圆柱体,通长65.2厘米,身宽2.2—3.5厘米,最厚处0.9厘米,柄长11.1厘米,径3厘米;重1.045公斤。这种兵器疑即古代的金钩。因其两侧有刃形状和剑相似,因而古人往往把金钩归于剑的一类。金钩因最早造于吴地,是吴国发明的一种兵器,因而后来又称之为吴钩。
长柄兵器包括矛、戈、戟、钺、殳、铍等六种。
戟为戈、矛的联合体,戈头为长胡四穿弧援,刃内。柲柄为木质,少数为积竹柲,通长288厘米。矛和钺、戈这三种兵器的形制是我们常见的古代兵器,而殳和铍这两种青铜兵器不常见。
铜殳:形状均为圆筒形,首呈三角锥状,长10.5—10.6厘米,径2.3—3厘米,銎深8.9厘米,用以装柄。《兵仗记》说:“殳,即祋也。礼书作八觚形,或如杖,长丈二尺而无刃,主于击。”可见殳是一种有棱无刃,安装长柄,形如杖的长兵器。殳,不能用来击刺,是用作棰击的兵器。
铜铍:其形制和短剑相似,长35.3—35.5厘米,径约3.5厘米,柄为木质,下有铜錞,通长3.59—3.82米,径约3.5厘米。铍的作用和矛一样是长柄刺兵,较矛头长而锋利,穿刺力更强,是一种较矛杀伤力更强的刺兵。
远射程兵器为弓弩。目前,秦俑坑出土的弓多和弩相连,系弩弓,弓材为木质,长130—144厘米,弓干用皮条缠扎,表面涂漆。弦长108—124厘米。弩臂为木质,长70—76厘米,弩臂的前端有承弓的含。铜弩机安装在弩臂的后部,由悬刀、钩牙、望山、拴塞等部分组成。
镞:即箭头,秦兵马俑三坑中已出土镞约40 000多件,除2件为铁镞,4件铁铤铜镞外,其余均为铜铤铜镞。铜镞大体可分为小型铜镞及大型铜镞两类。大型铜镞,即铤长,镞首特大。此类镞可分两式。I式大型铜镞共发现36支,镞全长41厘米,重约100克,镞首呈三棱锥形,长4.5厘米,重约50克,铤呈圆柱形,长36.5厘米。铤上存有缠绕的麻丝遗迹,证明铤原来全部插入笴内。Ⅱ式大型镞,共661件,全长33厘米,镞首较I式镞瘦小,亦呈三棱锥形,有三个倒刺和血槽,底呈九边关,长3.4厘米。铤为圆形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径0.5,后段径0.2厘米,两段系一次铸成。后段铤上缠有麻丝,证明铤的前段没有插于笴内。
小型铜镞的数量最多,首呈三棱形,刃稍向外鼓,首的断面呈三角形,底有九边关。铤为圆形或三棱形,通长9.1—19.1厘米,镞首与铤接铸一起,接茬清晰。铤上缠有麻丝插入笴内,仅露镞首。笴有木质和竹质两种,长68—72厘米,径0.8厘米。笴的前端插镞近尾部约13厘米的一段,两侧附有对称的羽毛,以便保持箭在飞行中的平衡。笴的末端有括,括深约1厘米。笴上的涂色分三段,上段为黑色,长12—14厘米,中段红色,长38厘米,下段黑色,长17厘米,亦有涂红、黑二色者,即笴的2/3涂红色,1/3涂黑色或褐色。
秦俑坑中出土的兵器种类齐全,形状结构完整清晰,为我们研究秦代兵器及古代兵器的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秦俑百题/孟剑明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