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甲衣知多少?
张 涛
就目前已出土的秦俑身上所饰的陶甲种类来看,就多达六种以上。战国之时,常以“带甲”的多少来衡量一个诸侯国家国力的大小、强弱。甲衣起初简称为甲,多以皮制成,后来又有金属做的甲,又叫做铠。据说甲是在夏朝少康子杼和东夷作战时发明的(《事物纪原》卷九)。不过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实物资料是安阳1004号墓中出土的殷代皮甲。原始的皮甲都由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用青铜制成的胸甲。战国中期,出现了铁甲,这是由前期的皮甲、布甲、铜甲演变而来的。我国古文中对使用铜、铁制造的铁甲、护腿和护臂有不少的记述,同时还记述了保护骡马的马甲。秦汉以后,甲叫做铠。西汉时,铁甲又称为“玄甲”,因铁是黑色金属而得名。盔甲作为古代军队中的防护装备,是与整个冷兵器时代相适应的。战士戴上头盔,穿上铠甲,既壮军威,又鼓士气,且可有效地防身护体,减少伤亡。
那么,秦军中的甲衣有多少种呢?仅就秦俑的陶甲来看,可分为武士甲衣、下级军吏俑甲衣、御手甲衣、中级军吏俑甲衣、骑兵俑甲衣和高级军吏俑甲衣六种。
武士甲衣形制最简单,一般由前甲、背甲和披膊三部分构成。前甲竖8排,上下旅各4排;背甲竖7排,上旅4排,下旅3排,横7排。前甲和后甲的上旅部分均为活动甲片。上旅与下旅采取不同的编缀方法,可以使腰部、手臂部位不受约束,活动自如。下级军吏俑的甲衣与武士甲衣形制基本相似。只是扎叶略多而已。前甲竖11排,上旅8排,下旅3排,横7排;背甲也是11排,比武士甲多3—4排。以显示士卒与军吏身份的区别。
目前出土属于中级军吏的甲衣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车兵军吏甲,它是由前甲和两条交叉的背带构成。这种甲衣既没有背甲,也没有披膊。只是在前甲上边缀有两条背带,通过左右肩部于背部相交叉,然后与前甲下边的丝带相连接,前甲四周并有贴边。有的文章中称之为“前搭型”,认为它的特点是旨在保护胸部。这种甲衣既着眼于车兵军吏俑的战术特点,又体现了车兵军吏俑的特殊身份。再一种是步兵军吏俑的甲衣,它由前甲、背甲和披膊三部分构成。前甲及背甲的上部均为一整块皮革。前甲胸部以下缀有甲片11排,背甲腰部以下缀有甲片13排。前甲、后甲的四周均有较宽的贴边,披膊一般较武士甲宽大,四边也有较宽的贴边。
御手甲衣除标志身份之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车御的战术特点制作的。一号俑坑的革车后御手所着甲衣,形制与下级军吏俑的甲衣基本相似,只是缺少披膊。而二号俑坑出土的轻车御手,其甲衣由盆领、臂甲、手背甲和前后甲构成。尤其臂甲长至手腕处,手背还有护手甲,整个手臂从上至下几乎全部罩了起来。身甲也长达80厘米,仅次于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甲的长度。前甲14排,上旅7排,下旅5排,背甲11排,上旅7排,下旅4排。这种形制的铠甲完全是着眼于轻车兵的战术特点。
甲衣中最简单的要数骑兵俑甲衣了。此甲较短,甲前片长度仅到胸腹之际,后片不及臀部。肩无披膊,也没有盆领和护手甲。这符合骑兵轻捷、迅速、勇猛的特点。
甲衣中最为讲究的要数高级军吏俑的甲衣了。其甲衣由前甲、背甲和披膊三部分构成。前后甲的胸部和背部均为一整块皮革,皮革之下分别缀有11排、9排甲片,披膊也似由一整块皮革制成,没有甲片,在前甲与背甲的上部分别挽着8条花结状的条带,每个条带上还勾勒着红、绿等不同色彩的单线条几何图案。类似的彩绘条带不见于其它甲衣。高级军吏俑的甲不仅甲叶小,编缀密集,而且甲片形状也有别于其它甲衣。甲衣上旅甲片略呈方形,下旅甲片近似三角形。甲片最小,扎叶最多。其外形之美观,防护性能之好也是其它任何甲衣不能相比的。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