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的出现与种类
张 涛
裤的出现是古今服饰的一道分水岭。裤在春秋以前是没有的,那时的下衣是围裙似的裳衣,后来发展到下袴,即胫衣,又叫褰裤、套裤。虽说已经是两条裤腿各有胯别,但是中档不联。中档不联,自然不便于骑马,因此连裆裤显然是随着骑马兴起而出现的,而无疑起源于西北游牧民族,进而影响到中原地区。特别是“胡服骑射”的革命,促使这种延续至今的下衣形制迅速风行于天下,这一点从秦俑坑出土的陶俑下身尤其得到了充分证明。秦俑坑出土的陶俑下体均穿裤。裤的形制有两种,一是长裤,又名大裤;二是短裤,又名小裤。长裤的裤管长及足腕,裤管口部紧束足腕,好像是用紧口带束扎。长裤的质地厚重,好像装有絮,当为复裤。长裤主要见于高、中级军吏俑及骑兵俑。其它陶俑均穿短裤。短裤的裤管较短,只能盖住膝部,胫部裸露于外。袍俑以及少量甲俑,胫部都扎着行縢,即用条带形的布帛螺旋形由足腕向上右旋缠扎至膝下,上端以组带束扎。甲俑和御手俑胫部大都套合有护腿。护腿呈圆筒形,下自足腕上至膝下,把小腿全部套于护腿内,这是一种防护装备,当名絮衣。
秦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的腰际都浅浮雕着腰带,质地显得硬直厚重,推测原实物可能为革带。这些革带有宽窄两型,宽的一般宽约4-5厘米,窄的一般宽2.7-3.5厘米。有的革带两头两交,用类似于圆形暗扣相系结;有的一段带钩,另一端有小孔,两端相接以带钩相连;有的相接处既看不到带钩,也看不见圆扣,尚不知是用什么方式系结的。至于秦俑腰带上的带钩造型更是丰富多彩,有的为斧形,有的为蟠蜴形,有的为飞鸟形,有的为琵琶形,有的为铲形,有的为棒形。最为生动的是发现了三件造型为武士持兵器作奋击作冲杀状的带钩。武士身高3.1厘米,前脚着地,后脚蹬地,前腿拱,后腿绷,双手握长兵器,似为奋力冲击,钩首作人头状,象征被刺的对象。构图生动,寓意深刻,充分表现了武士奋勇杀敌的精神风貌。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