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秦代大将
张宁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强兵又会有怎样的将领呢?秦从建国开始征战,漫长的过程有过多少杰出的将领,这里很难一一介绍。就从人海中选几位来认识吧。
1.战无不胜的白起将军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东北)人,生于什么时候史书没有记载,死于公元前257年,此时,秦始皇只有两岁。这是一位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铺路的将军。
白起有确切军事活动记载是从公元前294年开始的,即秦昭王十三年。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攻城略地,南征北战,所向无敌,在有记载的战争中,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因为有了他,其他诸侯国都不敢再侵犯秦国。
我们先来看看他不完全的战争经历:
公元前294年,攻取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时任左庶长。秦国的左庶长是秦二十等爵的第十级,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大臣。战后被提拔为左更。左更,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相当于现在的旅长。
公元前293年,攻打韩魏联军,斩首24万,战后升为国尉。国尉战国时是秦国掌军事的官吏,在大良造之下。
公元前292年,为大良造,攻打魏国,取大小61城。大良造是战国初期秦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同时又为爵名,也称大上造。
公元前280年,攻打赵国,夺占光狼城(今山西省高平县),歼赵军三万。
公元前279年,攻打楚国,水淹鄢城(今湖北省宜城西南),歼灭楚军主力10万,拔鄢、邓(今湖北省襄樊北)、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等五城。
公元前278年,攻打楚国首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火烧楚先王墓夷陵(今湖北省宜昌东南),军力所及,西至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南至洞庭湖,楚国迁都陈城(今河南省淮阳)。秦在郢设南郡。战后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攻魏,拔华阳(今河南省新郑北),走芒卬,虏三晋将,斩首13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2万人于黄河中。
公元前264年,攻打韩国陉城(今山西省曲沃东经),拔五城,斩首五万。
公元前263年,攻打南阳太行道,绝之。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军队,坑杀赵军40万。这是白起军旅生涯的顶峰。
就像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一样,很多时候人也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来表现自己的。看似一战成名的白起,也是在长期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
伊阙之战,给了白起机会。
公元前294年,从攻克新城起,应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这一仗,使白起卓越的军事才华显露出来,并得到了当时的秦相魏冉的赏识。第二年他力荐白起代替向寿攻打韩魏联军,拉开了历史上颇有盛名的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之战的序幕。
这场战争是因韩国失去新城而起,为了收复失地,韩国联合魏国向秦国挑战。韩国以公孙喜为将,公孙喜是当时的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外号犀首。魏国以犀武为将。白起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到了新城一带。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白起研究了双方的情况,虽然韩魏是联军,但是当时韩国是为了本国而战,斗志还算昂扬,魏国却只是“助阵”,可能更希望韩国先和秦军作战,等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根据这种情况白起做出了战略决断。先派出一小部兵力,吸引韩军的视线,然后集中主力,攻打魏军。
魏军因为打仗的事和自己国家关系不大,晃晃悠悠地往新城前进,根本就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不料秦军如从天降,对他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晕头转向的魏军毫无反击之力被一举歼灭。这边韩军得到魏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一时方寸大乱,惊慌之下不堪一击,也成了秦军的盘中菜。秦军乘胜追击,锐不可当,俘获其主帅公孙喜。这次战役共歼敌24万人。伊阙之战充分展示了白起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果敢迅猛的指挥风格,一战成名威震诸侯,战后荣升为国尉,紧接着又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至乾河的大片土地。
伊阙之战后,白起成为秦国战争舞台上最活跃的军事将领,几十年间,秦国几乎大部分重要的军事行动,都是他亲自指挥进行的,逢战必胜。直到长平之战,使他达到辉煌的顶点。
长平之战,是因上党(今山西省东南)之争开始的。秦国连年对韩国用兵,基本上把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都侵占了,使韩国的上党郡陷入孤境,后来上党郡守冯亭带着上党17县投了赵国。秦王大怒,马上派王龁为将带兵出击,攻打长平。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两国在这里集结的兵力近百万。秦军劳师远征,所以想打速决战。当时赵国用的是老将廉颇,针对秦国急于求胜的心理,采用的是坚壁固守的办法,意在拖疲秦军。
旷日持久的相持秦军肯定受不了,所以又用了惯用的离间计,派人混入赵国都城散布谣言说廉颇太老了,没胆量打仗了,还说秦人不怕廉颇只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赵王中计,真的改派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却换上了神勇的武安君白起为将,并严令保密,有走漏消息者则格杀勿论。
换将后的两军马上都喧闹起来。赵括到任后大刀阔斧地换下了当时廉颇手下的将领并下令全线出击。白起则根据赵括鲁莽轻敌的特点,采取佯装败走、诱敌深入的办法,用一小股部队和他周旋,逢打必败,使赵括更加得意忘形,亲自率领主力向秦军发起总攻。等赵军清醒过来,已经为时已晚。秦军该包抄的包抄了,该隔断的隔断了。赵军被分割成孤立的两部分。赵括所率的主力进退两难,被迫就地防御。秦军则征调全国兵力增援,赵军被困46天,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士兵甚至到了吃人的地步。万般无奈,赵括率领士兵想要拼杀出去,结果被乱箭射死。失去主将,本已无心作战的赵国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觉得赵国人反复无常,害怕他们会再作乱,于是把投降的40多万人全部残忍地活埋了。
白起传奇般的军旅生涯,到长平之战后戛然而止。后来遭丞相范雎嫉妒,被秦昭王赐死。虽然他没有著书立说,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精准的分析和对人心理的把握,都丰富了后代的军事理论。他杰出的战略思想是无人能比的,他的残忍,也是独一无二的,据不完全统计,白起一生杀人102万,还不包括无辜百姓。
2.足智多谋的王翦父子
王翦是秦始皇帝初年的一员杰出大将,他为秦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生卒年代不详,司马迁把他和白起放在一起立传,可见对他也不是一般的评价。起首就说他“少而好兵,事秦始皇”,他从军应该是很早的。
王翦首次作为秦军主帅指挥作战,是在公元前236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亲政后的第二年。攻击的对象,正是当年被白起大伤元气的赵国。此时的赵国国力渐强,大有东山再起之势,特别是任用名将李牧、庞煖、司马尚主持军事,几次大败秦国军队,甚至连秦王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也于公元前239年在两军阵前叛秦降赵,一度在秦国内部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慌乱。这种耻辱秦人岂能忍得,仇总是会伺机来报的。
公元前236年,庞煖率大军攻打燕国,李牧驻守北部边防,国内兵力空虚。秦王政认为攻赵的时机业已成熟,便以救燕为名,出兵进攻赵国。秦军兵分两路,北路由王翦亲自统领,兵出上党,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拿下赵国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橑阳(今山西省左权县)两城。南路由桓齮、杨端和率领,进攻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两军会合后,又一举攻陷河间7城。等赵军南下救援时,整个漳水流域已全部为秦所有。赵悼襄王忧愤交加,郁闷而死。这是秦王政和王翦合作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战争,也是秦始皇为实现统一大业所迈出的第一步。
这次战后,王翦撤回咸阳,桓齮继续作战,却屡被赵将李牧挫败,耽于秦国严酷的法律制裁,他索性投奔了燕国。可见赵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须得再待时机。
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大地崩裂,房倒屋塌,接着又发生了大饥荒,灾荒连连,人心恐慌。秦国君臣窃喜不已,抓住这天赐良机及时出兵。公元前229年,秦军仍兵分两路,王翦率主力十几万从上党出发,一路过关斩将,直取赵国腹地。另一路由杨端和率领,从南路直逼赵国首都邯郸,对邯郸形成合围之势。赵国又急调李牧、司马尚领兵回防。
李牧见王翦来势凶猛,决战心切,自己国家刚经历了灾荒,军心不稳,便在邯郸外围选择有利地形,修建堡垒坚壁固守,避而不战,准备拖垮秦军。
秦军是远征,自然希望速战速决,又不敢轻易出击。王翦便下令秦军停止一切进攻,甚至派人去向李牧求和,麻痹赵军。同时拿出他们的杀手锏——反间计,派遣间谍潜入邯郸,用重金去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并许诺郭以高官厚禄。郭开便在赵王面前添油加醋造谣,说李牧准备反叛。愚昧的赵王果然中计,改用赵葱、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指挥。李牧以大敌当前抗命不从,并痛斥赵王听信小人之言,结果被杀,司马尚也被处死。赵军临阵换将,使本来就惶惶不安的赵军将士军心更乱。
赵军那边乱着,王翦这边却在做着精密的总攻计划。等李牧、司马尚被杀,王翦见时机成熟,立即下令秦军全线发动进攻,赵国军队被杀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赵葱死于乱军之中。王翦挥军乘胜追击,所向披靡。公元前228年10月攻克邯郸,活捉赵王迁,俘获大将颜聚,灭亡了赵国。秦设邯郸郡。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逃往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西南),自立为代王,继续负隅顽抗。
赵国既灭,与赵相邻的燕国就成为秦国下一个军事进攻目标。王翦索性就在燕国的南境中山(今天河北省正定、平山、定县一带)屯兵休养,厉兵秣马,准备攻打燕国。一颗炸弹埋在边境上,随时都会爆炸,燕国君臣惊恐不安。这时就发生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件——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秦王政一怒之下,下令王翦发动进攻消灭燕国,并加派兵力前去增援。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军在易水河西大破燕、代联军,而后领兵直取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次年初,秦军攻克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郡,王翦派大将李信穷追不舍,燕王喜走投无路,被迫杀死太子丹,派遣使者拿着丹的首级向王翦求和,王翦暂停追击。
与此同时,在南方战场,王翦的儿子王贲正统率另一支大军攻打楚国。所谓“虎父无犬子”,王贲自幼随王翦从军,深受父亲的熏陶,通晓兵法,智勇双全,是秦统一过程中著名的青年将领。而当时的楚国政局动荡,人心涣散,正是不可错失的好时机。王贲凭着他的神勇气概,猛攻猛打,深入楚国腹地,连下10余城。
公元前225年,王贲奉命伐魏。此时的魏国势单力孤,只是苟延残喘而已,王贲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直打到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城下。魏国官兵以城为守,王贲围攻数月都无法攻克。于是他观察大梁的地形改用水攻。水灌大梁三个月有余,坚固的大梁终于被泡得城坏墙塌,魏王投降,魏国灭亡。这两次战役使初出茅庐的王贲一举成名。
灭了韩、赵、魏后,秦王政下一个攻克目标是楚国。战前会议上,秦王政问当时也很厉害的年轻将领李信说我想消灭楚国,李将军想用多少人马呢?李信回答说20万就够了。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需要60万。这时的秦王政也正值年轻气盛,又加上一连串的胜利,不免飘飘然,听了王翦的回答就哈哈大笑说王将军老了,没有锐气了,还是李将军勇敢啊。于是派李信、蒙恬率领20万军队南下灭楚。王翦的意见没有被采用,闷闷不乐地托病回老家频阳休养去了。
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恬率军20万攻入楚境。年轻的李信和蒙恬在经历了短暂的胜利后,却遭遇了惨重的失败。消息传回秦国,秦王嬴政震惊之余又想到了老将王翦的话,马上亲自到频阳请王翦。嬴政当面向他谢罪说:老将军啊,我错了,没有听你的意见,让李信去率军出征。现在真的败给了楚国,这是秦国的耻辱啊。而且现在楚军还步步紧逼,将军,你虽然有病,但是也请你顾念一下寡人的难处啊。王翦拒绝出兵推说:老臣身体不行了,大王还是找更合适的人选吧。嬴政是又求又劝,最后王翦虽然答应,但一定要60万人马。嬴政一口答应,并派蒙武协助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王翦和蒙武带着60万大军出发了。出发当日,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秦王嬴政亲自送大军到了灞河,摆酒设宴隆重送别。临别时王翦对秦王嬴政说:我就要远征了,不过有件事请一定答应我。
嬴政说:将军请讲。
王翦说:请大王赐我一些好的田地,再给我建一座庄园。
嬴政说:你要出去打仗了,怎么想起说这些事?
王翦说:就是因为要去打仗啊,生死难卜,我才乘此机会多要点良田美宅,好留给子孙啊。
秦王听罢,大笑不语。这之后,队伍一边往前走,王翦一边派遣使者驰回秦都咸阳请求秦王政赏赐他田地房屋,前后5次。蒙武都觉得他贪婪了,规劝说:将军,您要的够多了吧。王翦手捋长髯笑道:不这样不行啊。秦王那么多疑,我现在带着秦国几乎所有的军队,秦王会不怀疑我吗?我借口多要田宅为子孙,表示自己并无更大的野心,让秦王放心,我们作战才能没有掣肘。
王翦可谓用心良苦,不但要考虑怎么对付敌人,还要考虑怎么对付秦王。
王翦统领60万大军到达秦楚边境,楚国也出动全国的兵力来抗击。秦军长途跋涉而来,难免有些疲惫。楚军正是斗志昂扬的时候。王翦决定避其锋芒,筑起堡垒坚守不出,和兵士们同吃同住,任凭楚军叫骂挑战,只是闭门不战。
秦楚两军相持一年有余。秦军在军营里面照常训练,楚军在外面挑战不成,日渐懈怠,最后竟然决定拔营东归。王翦见楚军阵脚移动,抓住时机下令猛攻。楚军措手不及,无法应战,大败而逃。第二年,攻下了楚的国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俘获楚王负刍,楚国灭亡了。
始皇帝是公允的,在战后论功行赏时,授予王翦父子二人最高爵位,王翦为武城侯,王贲为通武候,琅玡刻石上二人的名字列丞相和诸大臣之上。不过关于王翦、王贲父子在秦统一之后的事迹,史书上再没有记载。《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只提了一句:“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王贲皆已死。”王翦的孙子王离,在诸侯反秦的战场中,被项羽打败,投降项军。王翦墓在今陕西省富平县到贤乡永和村,王贲墓在今富平县美原镇千口村,两地距频阳古城均仅数里。一代名将就这么滑出了人们的视线。
3.其他将领
一个朝代的建立并不是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出出进进的人物不可胜数,能留下姓名的却屈指可数。秦从一个小诸侯国到成就统一大业,也是无数英雄人物的汗血成就的。除了白起、王翦,下面对蒙氏家族和李信等将领也略作介绍。
蒙氏家族是活跃在秦的政治舞台上的又一个优秀的家族,有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儿子蒙恬。他们的功劳秦始皇帝给予的评价也是很高的,仅次于王翦父子。
蒙骜,秦昭王时入秦,官至上卿,深得昭王信任。秦庄襄王即位后,于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蒙骛带兵伐韩,夺取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巩(今河南省巩县)3座城市,把秦的东边边界推进到了魏的大梁一带,为秦以后的进攻铺好了道路。公元前248年,他又挥师攻赵,占领榆次(今山西省榆次市)、新城(今山西省朔县南)等37座城池。公元前247年,攻魏国,夺取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汲(今河南省汲县西)两城。这些战役为秦占领了三晋地区大片土地,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实力也不断增强,也为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王嬴政继位后,蒙骜继续为将军。公元前246年,始皇初即位,当时蒙骜攻占的赵国旧地晋阳发生叛乱,蒙骜自告奋勇平了此次叛乱。这个举动,为他确立了牢固的政治地位。公元前244年(秦王政三年)蒙骜又率兵攻打韩国,占领了13座城市,进一步削弱了韩国的力量。同年十月,攻打魏国的有诡,至次年攻下。公元前242年,又大举攻打魏国,魏军大败,蒙骜先后夺取了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燕(今延津县东北)、桃人(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等20城。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蒙骜以他的文韬武略辅佐三位秦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所征战攻略的地方,都是以后秦出征的前沿阵地。
蒙武的生卒年代史籍中并无明确记载,事迹主要是和王翦一起的几次作战。
蒙恬,蒙骜的孙子。主要活动在秦始皇时期。为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稳定了秦对北方的统治。匈奴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剽悍善战。秦始皇即位后,听人说“亡秦者胡也”,立即派蒙恬统军30万北击胡。从此蒙恬就在北部边疆扎下了根,秦始皇也没有了被胡人骚扰的烦恼,安心进行他对六国的统一战争。秦二世时,蒙恬被赐死。
李信,司马迁对他没有专门作传,只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提到“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说明他也是很早就从伍的,而且李信的军事才能应该也是很强的。这从当年领兵打仗就可看出。攻打赵国时,王翦在南部作战,李信就领兵在北部厮杀,独挡一面。公元前227年,王翦大破燕赵联军,燕王喜逃亡辽东,李信率孤军穷追千里,迫使燕王拿了太子丹的人头求和。
秦国大好的形势,和自己取得的一连串胜利,使这个年轻的将领头脑很容易膨胀起来,当同样膨胀着的秦王嬴政问他用多少人可以攻破楚国时,他只报出了“20万人”的数字,比老将王翦所要“60万”少了2/3,被秦王嬴政赞为果敢英勇。
李信带着20万大军出征,开始也是一路取胜,只是万没想到会落入陷阱,惨败而归。
李信兵败归来后,秦王嬴政并没有怪罪于他,而是照常让他领兵作战。后被封为陇西侯。
秦王朝的最终完胜,与秦的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有着不可分割关系。
秦统一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艰苦卓绝的,它无疑是无数将士浴血奋战奋勇拼杀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虽然无法看见那些神勇的秦之锐士,但是我们却有幸看到真实的披坚执锐、刚毅勇猛的秦兵马俑,使我们对当时的战事似乎有了一些直观地解读。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