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百戏俑 一 百戏俑的发现
张宁
1999年3月,在秦陵东南方内外城墙之间发现了一个总面积800平方米的陪葬坑。坑内有和兵马俑坑一样的半地下坑道式的土木建筑结构,被大火焚烧塌陷。坑里出土的是一群仅着小短裙裸露着躯体的陶俑。从数量上来说,远逊于兵马俑,目前只出土了11尊,修复了6尊。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拓展了我们关于秦文化认识的领域。6尊俑的身体特征、动作姿态都差异极大,根据陶俑生动的造型、独特的姿势以及随之一起的出土物,专家们推测这些俑可能反映的是宫廷娱乐的百戏,遂称为百戏俑。在俑坑中还发现有1匹木马,四个蹄子是用铜做的,可能是用来表演马戏的吧。还有1口铜鼎,鼎的高度为61厘米,重212公斤。举鼎,也是百戏的一种形式。所以鼎及木马都应该是表演的道具。
陶俑塑造得生动逼真,赤裸在外的躯体上那流畅的线条,隆起的肌肉,凸现的筋骨,都堪与古希腊、罗马的雕像相媲美。下身穿的短裙上绘有精致的织物图案,也与兵马俑浓烈的大红大紫不同,应该属于丝绸类的织物。能穿绸缎,是说明这些俑所代表的人的地位身份比较高呢,还是只是职业的需要?那时应该没有下九流之说,秦人的价值观是非常实用的,这些整天活跃在王公贵族身边的“人”,应该是有他们的优越感和特殊性的。
秦陵旁边出现的这类俑群与当时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虽然秦始皇南征北战,东巡西游,日理万机,但是任何人都会有愉悦心智放松身体的要求。史书没有记载秦始皇或之前的秦王对百戏的态度,但丝毫不影响百戏是宫廷生活的构成部分的设想。百戏俑就是那些宫廷艺人的模拟,就像兵马俑象征秦代士兵的道理一样。
所谓百戏,是指古代的各种娱乐活动,包括我们现在说的杂技、曲艺。杂技的种类有扛鼎、寻橦、角抵、爬杆、吞刀、耍龙灯、翻跟头、走钢丝等等。过去在街头耍把式卖艺的都该表演的是这类节目,后来有的经过整理搬上了舞台。曲艺类似于现在的相声小品,一般都是优人表演,也称俳优,这类人比较多的是身材矮小的侏儒。
百戏最早时就叫角抵,角抵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竞技类活动,属于徒手搏斗的范围,是人类最初的自身防卫手段的发展和提高,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摔跤,日本的相扑大抵也源于此。它也是军事训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实力,就是孔武有力的战士,士兵的素质就是胜利的保障,和现在部队的士兵练习擒拿格斗差不多,属于基本功。
随着历史的发展,角抵开始娱乐化。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干脆去除了角抵在军事方面的内容,变为纯粹的娱乐表演。秦始皇比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六国有益的、有用的、感兴趣的,都可以拿来用。休闲娱乐类,都是人乐于接受的,所以更容易传播,秦时就把六国的各种杂技拿来作为宫廷娱乐,统称为百戏。有官府参与的事情发展起来就特别快,秦的百戏是什么样的盛况,文献中虽没有详细记载,但提到了秦二世对百戏的痴迷。汉代百戏无疑是秦代的延续和发展,我们从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对当时的百戏表演详细的描述中可以窥见一斑,像“扛鼎”、“缘竿”、“钻圈”、“跳丸剑”、“走索”、“鱼龙变化”、“吞刀吐火”、“划地成川”等许多精彩的杂技、幻术节目等。幻术,类似于现在的魔术表演。有些节目在表演时更是敲锣打鼓,吹拉弹奏,热闹非凡。有些现在还可以想象出怎么表演,而有些就只能是保留一个名称罢了。
汉代的百戏表演经常是国宴上的保留节目,一方面以歌舞杂技助酒兴,一方面彰显国力夸耀四方。而且百戏不但被用来招待国宾,还被用来安抚百姓。汉武帝为了表示亲民,在元封三年和元封六年都举办了角抵戏演出,这种大型的娱乐节目,老百姓是很少能见到的,所以吸引了当时方圆三百里的人都赶来观看。那是比所有的盛大的节目都热闹的场面。
慢慢的,百戏也开始走向民间,并有了以此谋生的群体。这些人出现在街头巷尾,耍把式卖艺来糊口养家。唐宋以后百戏娱乐更是盛及朝野,而且越来越民间化。
除了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中的画像砖、画像石、壁画有不少百戏图,证实了百戏曾经的盛行。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