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纪念人文始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论文集
文化·教育·师道——对民族精神家园建设要素的若干思考
陆 栋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物质财富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文化精神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表现在:
1.狭隘的功利主义、金钱拜物教抬头并有蔓延之势。
2.文化领域出现了浮躁、浮夸现象,造成对文化身份的迷茫和文化责任的迷失。
3.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形而上的思想层面,已难以满足人民的高级精神生活需求。
4.中国文化的精神根基和框架,受到冲击。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遗产的继承,停留在表层繁荣、难以扎根的隐性流失局面,在一些地方,有少数人不惜丑化、妖魔化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正如杜维明指出的:由于我们的历史断裂。尤其是现代史的断裂,使得中国文化精神资源难以累积,现在看起来,整个文化中国……精神资源非常薄弱,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精神资源特别薄弱。他希望重整与振兴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在我们文化中国,如何发展传统的精神资源非常重要,而这种传统的精神资源是经过严格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的洗礼,没有被边缘化,没有被彻底否认的”[1]。
5.文化和精神创造力萎靡不振。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讲的,我们的大学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做得不够,这是教育首要的也是深层的问题。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文化和精神创造的环境不能说已经达到优化,本应该有所创造的知识分子队伍中甚至出现了少数“有学问没有思想,有文化没有灵魂”的人。
6.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一些文化建设机制和创新机制,常常抵不过消解机制和破坏机制。
7.由于社会转型的关系,较长时间内,社会上存在着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滑坡的问题。表现在人生意义迷失、人际关系冷漠、分配不公等等。
显然,物质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的贫乏和困惑也不是社会主义。鉴于此,我们需要解放思想,主动积极地寻求民族精神的出路,建设中华民族应有的精神家园。这涉及中国何以兴盛、如何崛起的问题。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实力对一个民族和国家固然是基础,可是,文化实力也是不应忽视的。许多事例表明,文化不仅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而且,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终结性意义。故此,重视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从长远来看,是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早在16世纪,德国思想家、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就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共同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放在现时代看,这段话也具有启迪价值。因为经济虽能保证一时兴盛,而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创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沃土。这是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才会不断产生和强化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会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许多中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文化—精神的作用、地位及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论证和肯定,认为在很多历史情况下,经济运行和政治体制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实质上并不单纯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深层的文化机制的问题。照此看来,应该说,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建设,是一个具有紧迫性的战略课题。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民众在基本民生得到不断满足的同时开始觉醒,对金钱至上、高消费和庸俗的享乐主义等提出了质疑,政界和知识界都注意到更高、更丰富的价值理念,例如,人权、民主、自由、正义、科学等普世价值观。通过世纪之交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今天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中国需要一场寻求安身立命、创新不已的精神运动的呼吁。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共十七大及时提出了伟大的号召,这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顺应历史和世界进步潮流,对执政以来的文化决策和思想进行总结发展的理论化概括,它将振兴中华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各族人民、各行各业人士齐心协力的破解和行动。我在这里拟从文化教育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毋庸置疑,文化教育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自始至终都应该而且必定贯穿整个人文教化过程。这里,教育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也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这里必然会提出下面的问题:目前的教育能担当起这样的重任吗?教育又如何完成这一使命?教育为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应从何入手?有一个无需讳言的问题是,最近若干年来,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坚守住应有的精神家园,今天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性运动中,教育自身也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一、培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文化这个概念,有三百多种定义。从根本内涵上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事实、事物的意义出发,一是着眼于价值的意义。依照事实的意义,只要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存在过的事实、事物皆可称之为文化;依照价值的意义,则只有历史上、现实中所有合理的、有价值的、有益于国家社会的,才可称为文化。就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课题来说,我们要传承、要肯定的,主要是有价值意义的文化,兼及有事实意义的文化。今天,我们应该看到,文化教育出现了偏差,即过度重视对事实、事物意义的文化认识与追求,忽视了对价值意义文化的认知与把握;在一些教育者眼里,以文化为内涵的教育荡然无存,文化教育之名蜕变为技能、娱乐和单纯专业化教育。
较长时期以来,“文化”概念常常被随意地、泛泛地使用,现在至关重要的是应当根据科学的文化观,还“文化”以本来面貌,或者说,要唤醒人们对文化的兴味和感情,从对文化的体验、欣赏以及感悟的途径出发,引发对文化的重新认识与追求。这是教育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教育需要深层变革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一种教育方法的转变而已。在为建设精神家园鼓与呼之际,当务之急是要重视和加强对“文化”情趣、兴味的培养与研讨。当个人与社会对某种事物有认识、兴味,自然而然就会走向深入了解。人的健康兴趣、情趣,是一种价值的取舍。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已经淡忘甚至轻慢了兴趣、爱好、体验和欣赏。有学者指出,相当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对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兴趣,而是对这方面的兴趣不够深刻”;“青年人对知识本身及价值本身并无深刻的认识,所以对很多事漠不关心,眼界很狭”[2]。这个评论是有见地的。
这里所讲的教育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包括社会性的、终生的教育过程。人是在具体的文化中生存的,文化环境是人类的重要生存条件之一,也是社会的支撑条件。因此,精神家园建设必然包括广义的社会教育,要努力营造真正的社会学习风气,或者说,要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工作贯穿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之中去。
许多专家学者在对中国现状分析之后,都不约而同指出,加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仍然需要从开启民智、民心的基础工作做起。民众健康文化观的树立端赖于此。民智、民心的开启,最基本的途径是国民的阅读习惯与风气的养成。要唤起国民的阅读热情,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者,应有深切的认识,要重视抓学习、抓教育、抓读书,借以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涵养民族精神气质,提高国民素质,铸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我们人人都应了解:读书是我们生命的发展,是我们人生应有的组成部分,它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读书会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二、教育要贯穿中国文化的精神
今天的教育是昨天的延续,也是明天的开始。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应当包含这样的内容,即紧紧抓住中国文化特有的创造精神,将中国文化的理想与人才培养的实际相结合,培养出有民族文化自觉和现代文化素养的后来人。
中华民族生息绵延五千年,创造了富丽多彩的文明成果,由于时间漫长,加之地理、气候、居住环境等的差异,在生存方式、制度设计和思想价值观方面,中华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印记。然而,中国文化又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持续创新的文化生命。这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都没有被消解。可是,近代以来,出现了深刻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面对“欧风美雨”外来势力和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陷于碰撞、冲突带来的撕裂与动荡中,文化心理失衡,文化自卑或自负心态如影随形。这使得普通中国人对健康的文化观产生了迷失。今天需要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回归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容的开放的文化观。而首先要树立的就是文化的民族性,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也需要化为民族形式的文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中国文化由于我们先民创造传承,呈现出极为博大深刻的特质。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中国文化,却是见仁见智,难以罗列的。
我们以为,中国文化精神或精华历经沧桑而不易者,当是对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大智慧、人生大觉悟。
简单来讲,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已形成为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如下这些方面: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崇礼重德、爱国爱家、贵和执中(精一执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慎独存承……我们有了这些文化的精华作基础,才可以进一步改革开放,吸收外来的、后起的各种文化精华,也可以适应未来无穷的世代。
我们可在此教育过程中,立足现代,恢复中国人的人性光辉,恢复中华文化的尊严,摒弃功利主义对文化的侵害,拒斥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并通过文化的自觉,将现代公民道德和文化精神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样,我们就有望在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中得益于教育而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恢复教育的神圣性
应该指出,端正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即恢复教育的神圣性,是当今社会应予重视的问题。
今天,社会上普遍认为:教育工作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行业,教师与其他行业工作者一样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教育是一个部门,就像其他的工业、农业和机械等部门一样。正是这些最寻常、最普遍的价值断定,令教育不断受到多元社会中种种非教育因素的侵扰和影响,特别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官本位以及体制性冲突因素等的影响。学校尤其是大学不再是一方净土,不再是首善之地,不再重视并固守其在社会文明中“辉煌而持久的地位”。实际上,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集散地,而且是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力量,是文明的引领者;教师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而是灵魂和精神的伙伴;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部门,而是横贯不同部门的一个层次性、立体性、永恒性的事业。
这里,归根结底,可以说,是因为教育不再神圣,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神圣”的意义不断被物欲世界所淡化、所扭曲,不断被金钱、权利、地位、利益等等所腐蚀、异化。
何谓教育神圣?我的看法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纯粹敬业、为人师表,具有一股百折不挠的献身于“道”的精神,他们应该为了自由追寻真理而工作,为了教育事业在所不辞。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具有牺牲精神的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灵上的满足,以教育天下英才为人生一大乐事,不斤斤于物质的享受,不恋恋于世俗的浮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具有这种心安理得的乐道精神,这正是我们中国古代圣贤必须达到的修养境界。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政治家是以谋现世幸福为其目的,而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故而前者常顾及现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3]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学校依然是教育的重镇。
今天,教育投入有所增长,教育设施、科研环境有较大改善,教师福利待遇有一定的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社会都应觉悟到“教育神圣”的意义,并不断以此觉去觉人、觉他。如此,我们的教育就能理智、坚定地去直面今天人类的困境,直面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虚脱的文化危机。
愿我们的教育在当今世俗化、商业化较浓的社会环境下,能真正担当起塑造人类心灵、实现人文精神的神圣任务。当我们能效法中国历代圣哲弘道淑世的志节,重视人本主义的教育,重现“仁的教育”,践行“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4]这一伦理、民主和科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那么,我们生活、生存的家园便有了最称职的园丁,便有了能奉献爱心与热诚的奠基者,人人为之向往追求的精神家园还会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么?
四、重振尊师重道的传统精神
一个社会,如果教师是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职业,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日益走向文明、健康、达观。教师一旦足以为人效法、为世表率,则人人都将会成为优秀的公民。这是因为教师人格具有一种崇高的理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即能善尽其为师之“道”。教师被认为是“道”的载体,尊重教师,实质就是尊重教师身上所特有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和追求,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弘道”。个人认为,以传统的师道精神的精华,振奋大学精神,充实大学理念,使大学和其他各类学校成为精神家园的中心场所,这应当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
师道,简言之,即为师的理念、道德与价值观。据朱熹对《中庸》的解释,也可认为是教师应走的道路,或教师当行的道理。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创立“师道”的是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以及后来的孟子、唐之韩愈、宋之朱熹、明之王阳明等大儒,他们所怀抱的理想和树立的风范,形成了中国几千年的师道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师道资源,值得传承并光大。中国教育传统中师道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中华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有赖于师道传统代代因袭,薪火相传的缘故。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凸显了尊师重道精神,它也应当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要素和发展的生长点。因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师道”传统,不仅传输了无尽的思想爝火和精神能量,而且正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文化依托及生命元素之一。
那么,怎样借助弘扬师道传统,推动精神家园的建设工作?师道传统中,有哪些具有有益的思想价值,值得我们今天建设精神家园着力参考和借鉴?或者说,在师道传统中有哪些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价值?我以为,有如下几点:
1.仁爱为本
仁,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孔子认为人生目的在于求“仁”,“仁”为人格的最高境界,“仁”的具体实践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仁,为历代儒家所身体力行,并汇聚成为中国文化学术中的“仁学”。仁的含义,简言之,即爱人,爱他人,这是人的本性,为人心所固有、所同有。一个有仁的人,必然是对社会充满爱心,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为目的的,必然是对人都充满信心的。所有人都具有善的禀赋,有其良知良能,可以去伪存诚,成就完美的人格。《中庸》说:“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修道”就是教育,教育当以仁为本。
如果通过教育人人皆有仁心,都能践行“尽己”而“推己及人”,社会必将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派和谐幸福景象,这不正是今天诟病学校在制造冷漠和自私的治疗良药么?
联系到中国至今未能走出“知识至上”、“成绩第一”这种单一价值和培养模式的“应试教育”怪圈,实在是有悖于教育应有的理念和目的。应试教育,从某种角度已成为中国青少年的噩梦和“杀手”。“救救孩子”的呼吁百年以降,几无停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之所以有此状况,原因虽然复杂错综,但不可否认,其中一条是将传统师道中仁的教育、爱的教育,也是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教育抛诸九霄云外,即或一时呼吁,也常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结合马克思所要求的,教育对象要成为保持技术(知识)与精神相平衡的“完整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情意目标”,更要致力于人格的全面培养,这正是仁爱教育的宗旨。
2.有教无类
孔子“师道”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宝贵的教育思想主张,即打破阶级性的贵族教育制度的“有教无类”。孔子认为,天下几无不可教之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对愿从其学的人,来者不拒,无不欣然接纳。这种从仁爱出发的教育平等思想,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先声,在阶级社会第一次伸张了社会教育权利公平正义。联系我们上个世纪50年代即产生的城乡二元、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二元的等级化公共教育体制,以及今天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能共享,教育权利不公平,教育机会不均衡而导致失学儿童、贫困生等等教育病象,“有教无类”的主张应有很好的“举一反三”作用。
3.因材施教和均衡发展
孔子针对天赋资质的不同,特别提出了“因材施教”和均衡发展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方法。这不仅是实践其施教以仁、有教无类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合理途径。
在《论语》中,有很多说明孔子适应个性因材施教的实例。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又凸显了孔子注重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期学生收到解惑释疑进而得道的教育效果。
孔子主张并实施的教育,又是“六艺”并重的教育。用现代的教育术语来说,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两千多年前,中国师道中这一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教育主张与方法,反思现代教育中出现的种种违背教育宗旨和规律的放任主义、极端主义、自由主义,造成无数人的异化和畸形,在追求名和利的路中,不断丢失本真自我,并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之间渐行渐远的疏离,这种代价和教训,值得深刻总结。
今天,在我国实行了20多年的教育“重点制”,越来越多遭到社会不满和批评。这种以满足考核要求、升学指标以及考分挂帅的“重点制”,将广大校园变成了无生气的工厂、作坊。在那里,不再有师生们的精神生活,不再有师生们人格发展的生动活泼环境,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生身上难以寻觅。中华民族先人创造并累积起来的宝贵教育思想资源和财富,应当得到重视,并能深入研究加以阐发。
中国师道中还有诸如“以身作则”、“乐道自得”以及孔子的“三忘精神”: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等一些今日学校教育应当加以重视的文化思想遗产。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进而促进“和谐世界”的今天,从中国古代《礼运》的《大同篇》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两千多年来所高擎的以促进世界大同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都应是我们需要真诚对待、悉心研究的课题。《大学》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作为人生由内到外不断开展、不断升华的过程,其中,修身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地位。今天我们需要大力开展的人文教育,正是要把人人都蕴藏有的人文精神、人文力量、人文因素不断释放出来。
综上所述,在共建我们精神家园的时代呼唤与要求中,我们除广泛深入开展社会精神文明活动外,至关重要的、最根本的是要重视、加强学校教育,切实抓好教育改革,首先将各级学校建设成我们引以为荣并能带动社会一起进步的精神家园。
结 语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已成为当今中国人的历史性使命。对此,我有这样的感想:精神家园是获得身心自由、张扬生命意义的目标和归宿;精神家园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一种诗意的存在,人,只是一个文化符号,是这诗意中的一个词句。
精神家园其实是一个心灵转化的过程,是一种开放和追求,一种安顿生命的体验。而这个过程、追求、体验又非常之具体,非常之平易,只需人人常备恻隐之心,常怀羞恶之情,常有是非之断,常持谦让之意,不忍我们心爱、亲近的人受苦、受难,也对所有的人受苦受难不能忍,并以此推及动物和植物。从而对万物皆怀一颗仁义之心,组成一个天、地、人的人文关怀,那么,精神家园就近在咫尺了;当公益、公正、平等、诚信、礼貌、责任、热情……这些普世价值得以实践并在彰显,那么,你、我、他就可能诗意地生活在美丽的精神家园了。
[1]《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载《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2]成中英:《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载自《中华文化之特质》,台湾:世界书局1969年版。
[3]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4]孙中山:《学生需以革命精神努力学问》。
纪念人文初祖黄帝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 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