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稷下黄老简论
刘固盛
黄老作为道家的分支,在战国中后期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学术影响也十分深远,诚如蒙文通所言:“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①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流行于南、北,而齐国的稷下学宫正是黄老学发展的一个中心,本文拟就稷下黄老的由来、特点及其内容作简要论述,以期对稷下学的认识有所深化。
一、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指战国中期齐国的统治者为学者们设置的一个学宫,因其位置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之外,故得名。《太平寰宇记》引刘向《别录》云:
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故称为稷下之学。
那么,稷下学宫是否就是创立于齐宣王时呢?当然不是,据徐幹《中论·亡国》:
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这里的齐桓公指的是齐威王的父亲陈侯午。田氏代齐以后,依然保留了齐国招贤纳士的优良传统,为了吸引各国的士人来齐,齐桓公创建了稷下学宫,这里成了当时士人活动的学术中心。可见,稷下学宫的创立时间,应该是战国中期齐桓公田午之时。
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臻于极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齐宣王时,稷下学士的人数达到百千人,“赐列第为上大夫”者就有七十六人,可称得上盛况空前。至于文中的“复盛”,一般认为是稷下学宫在宣王前有过衰落,到宣王时又重新兴盛起来,但白奚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齐宣王之前,稷下学宫的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不存在一个衰落时期,也不存在齐宣王振兴稷下学宫的问题,所谓“复盛”,应当理解为更加兴盛,理解为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的兴盛飞跃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阶段②。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
稷下学士不仅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皆赐列第为上大夫”,生活待遇也极优厚,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有了生活待遇与政治地位的双重保障,天下贤士一时至者云集。
至齐闵王时,稷下学宫走向衰落,到襄王时尚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战国末年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齐襄王时到稷下“三为祭酒”,稷下学似有中兴的迹象,然而毕竟由于齐闵王后期的社会动乱,齐国元气大伤,稷下学士离散,后来,荀卿也受谗离开了学宫,去了楚国,从此,稷下学宫也走向了穷途末路。从齐桓公始立学宫,经历了一百余年,其经历时间之久,学术影响之盛,在思想学术史上是少见的。
稷下学宫的性质与功能,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功能。
人数众多的稷下学士,当然有直接担任官职者,如“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③,但大部分学士却是“不治而议论”,他们受大夫之禄,却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而专门议论政事。至于前面提到的稷下先生“赐列第,为上大夫”“皆命曰列大夫”,则主要是一个称号或头衔,指稷下先生在爵位上与大夫并列,这是一种政治待遇,并不同于有具体官职的大夫④。《盐铁论·论儒》说:
齐宣王褒尊儒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这里提到的“齐宣王褒尊儒学”并不可靠,因为是按汉代儒家的观点在看问题,故有这样的说法。⑤但稷下先生“不任职而论国事”则是正确的。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齐国统治者招贤纳士目的之所在。如淳于髡与齐宣王议政:
齐宣王坐,淳于髡侍。宣王曰:“先生论寡人何好?”淳于髡曰:“古者所好四,而王所好三焉。”宣王曰:“古者所好何与寡人所好?”淳于髡曰:“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士。”宣王曰:“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悦之矣。”淳于髡曰:“古者骅骝、骐骥,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者有豹象之胎,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者有毛嫱、西施,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将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尧、舜、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宣王嘿然无以应。⑥
又如田骈与齐王议政:
田骈以道术说齐,齐王应之曰:“寡人所有者齐国也,愿闻齐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得材。愿王之自取齐国之政也。骈犹浅言之也,博言之,岂独齐国之政哉!变化应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⑦
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由此说明在稷下学宫,议论政事风气之浓厚。
稷下学士除了直接议论政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议论,即“作书刺世”。刘向《荀子序》云:
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以刺世。⑧
邹衍、田骈这些著名的稷下学士,都“作书以刺世”,也就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提到的“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其二,“百家争鸣”的学术功能。
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土,期会于稷下也。”所谓“期会”,即按约定的时间进行集会,“期会”做什么呢?主要是论学。由于齐国招贤礼士的政策与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稷下学宫不仅成了战国中后期的一个思想学术中心,而且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舞台。
谈到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的影响,郭沫若曾有一段论述:
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似乎是一种研究院的性质,和一般的庠序学校不同。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⑨
确实,稷下学宫与一般学校不同,是一个有组织的学术团体,有学术领袖,即“祭酒”,有定期的学术活动,即“期会”。稷下学士论学是十分自由的,内容也相当广泛。据《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正义引《鲁仲连子》:
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年十二,号“千里驹”,往请田巴曰:“臣闻堂上不奋,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急不暇缓也。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聊城不去,国亡在旦夕,先生奈之何?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城而人恶之。愿先生勿复言。”田巴曰:“谨闻命矣。”巴谓徐劫曰:“先生乃飞兔也,岂直千里驹!”巴终身不谈。
来期会的稷下先生既有齐国的本土学士,亦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其他各个国家的学者,他们所代表的学派也就各不相同,但讨论是自由的。齐辩士田巴发表“毁五帝,罪三王”的言论,亦在允许之列,可见当时思想之开放。稷下先生们相互辩论,既有学术问题,亦有现实政治问题。当然,上引材料讲到的田巴作为稷下学士,并不能解决国家危难,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总之,稷下学宫为当时的各派思想家提供了学术争鸣的极好舞台,从而促进了先秦思想学术的发展。
二、稷下黄老
稷下学派又称为稷下黄老,此即已表明,尽管稷下先生们的思想观点各不相同,或代表不同的学派,但稷下学的主体思想,应该是黄老道家思想。
(一)“黄老”的由来
黄老即黄帝与老子之合称,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在先秦,黄帝与老子是各自单独称呼的,黄帝是黄帝,老子是老子,但到汉代,黄老合称却是十分普遍,《史记》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如:
盖公,善治黄老言。⑩
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11)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12)
或称“黄老言”,或称“黄老之言”,或称“黄老之术”,其内容实际上是一样的。黄老思想在汉初十分流行,并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这是众所共知的事实,《史记》的记载也正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有学者指出:“黄老这个名词,或黄、老并称与合称,则是汉初人对这种学术文化现象的合理概括。”(13)这是正确的。
当然,黄老作为道家的一个派别,不是从汉代才开始的,其肇始的时间,应该在战国。熊铁基指出:“有了《庄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挥才可以说有了可以与儒、墨鼎足而立的道家。但是春秋末年以后,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继承发挥《老子》思想的人不少,其中有人公开抬出黄帝,模仿《老子》作成《黄帝君臣》书逐渐形成一种黄老之学,这早于庄子。”(14)稷下学正是战国黄老之学的代表。那么,为什么要把带有传说性质的黄帝抬出来,并放到老子之前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当时诸子百家争鸣时,各学派为了提高自己学派的声望,兴起了一股托古之风,以增加其说服力,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言: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
这种托古之风,不仅西汉存在,战国时期即已流行,如儒家“祖述尧舜”,墨家称引大禹,稷下之道家学者,便打出了黄帝的旗号,以与儒、墨及其他学派抗衡。另一个原因则是,田齐统治者把黄帝视为自己的祖先,如齐威王称王前曾铸《陈侯因资敦》,上有铭文:“其唯因资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15)既然黄帝被视为田齐之祖,在齐国自然受到特别的推崇,稷下学者把自己的学说冠以“黄帝”之名,则是很自然的事了。
正因为黄帝的加盟,使得老子思想获得了新的发挥机会,黄老自然成了道家中的重要一派,并在战国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白奚所言:“可以说,只有黄老之学才是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稷下学宫的情况就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点。在稷下,无论从人数、著作还是从影响上来看,黄老之学都占有主流地位,代表了先秦学术发展的一般趋势。”(16)
(二)稷下学派的黄老思想
考察稷下先生的黄老思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一段记载十分重要: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慎到、田骈、接子、环渊四人是稷下黄老学派中的重要代表,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稷下通考》附列稷下学士十七名,其中的道家人物,除上述四人外,还有宋钘、尹文、彭蒙、季真等,这些稷下学者的学术特色是什么呢?司马迁有一句非常精炼的话:“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这句话值得仔细理解。
“皆学黄老道德之术”,表明了稷下先生的学派的主要归属,即是道家。“皆学”,说明学习者众多,也即说,稷下学士中各家各派都有,但以黄老道家占大多数。而学习者众多,又透露出黄老之学在当时影响之大。“黄老道德之术”,即“黄老之术”,或简称为“黄老”。慎到、环渊、田骈诸人均有论述,他们论述的内容及主旨是什么呢?即主要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挥,他们的思想是对老子的继承,但又有所不同,其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元素,这就是黄老之学。
关于黄老道家的特点,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有一概括: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
司马谈所论道家,主要指的就是黄老,其特点概言之有三:其一,以道为宗。既然是道家,当然要以道为中心,即“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其二,学术上的综合性。黄老学术的最大特点便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这是一种学术上兼容综合。其三,将老子的道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政治实践。黄老之政术,讲究顺应时变,积极有为,所谓“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其功效是明显的。司马谈所论汉初黄老的特点,对于稷下黄老来说同样是适用的。
下面略为分析一下稷下学士中的几位代表,以此进一步说明黄老的学术特点。
慎到,赵国人,与孟子同时,司马迁明确地将他归之为黄老道家。《庄子·天下》篇则将慎到、田骈、彭蒙归为一派,云:
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
反映了慎到一派因任自然、随物变化的特点。因物自然,也是“公而不党,易而无私”的前提,这基本上都可认为是道家的思想。《天下》篇又提及慎到个人的思想特点:
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
从此段来看,慎到思想里的道家的思想十分明显,“弃知去己”“纵脱无行”,绝圣非贤,尚后不尚先等等,都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这里还提到了慎到“推而后行,曳而后往”“与物宛转”的思想,这恰恰与司马谈言黄老之特点“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相一致。
当然,从现存的《慎子》来看,慎到也有法家的思想,如《慎子》之“逸文”云: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
显然,慎到重法,但他更理解“以道变法”,即“在发明黄老道德之术的过程中,同时创造了关于法的一些理论和思想,后再进一步发展成比较完整的法家理论”(17)。这同样体现出了黄老道家的特点。
另一位重要的稷下学士宋钘,宋国人,又称宋荣、宋荣子,与孟子同时,而孟子称宋钘为先生,则宋钘稍长于孟子。宋钘与尹文同游于稷下,班固《汉书·艺文志》录《宋子》十八篇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可见班固即以宋钘为黄老道家。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宋钘考》,选辑《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所记宋钘言论,并与《老子》书中的有关内容一一比较,以证明宋钘确是出于道家,例如:
荀子曰:“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又曰:“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此《老子》谓:“少施寡欲,绝学无忧。”而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者也。
《韩非子·显学篇》:“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宋荣之恕与宽,即其所言心之容也。此《老子》所谓“知常容,容乃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18)
这些材料都是有说服力的。
《庄子·天下》将宋钘、尹文归于一派,并云: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反映出宋钘、尹文思想的道家倾向,即不受世俗约束,去掉物累,任物自然。钱穆认为此段文字与《老子》所谓“我有三宝,以慈为先”“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之意相当。(19)
当然,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宋钘还具有墨家的思想,这也是事实,如《庄子·天下》所言的“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即与墨子“非攻”的主张一致;又言“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陆德明注云:“华山上下均平,作冠象之,表己心均平也。”这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应是对墨子平等思想的继承等等,故有学者称宋钘是“外墨内道”(20)。我们认为,宋钘尽管有墨家思想的倾向,但并不妨碍其成为黄老道家的代表,因为这恰恰是黄老“采儒墨之善”这一学术特点的反映。
总而言之,正是有了稷下学者学术上的创造性发挥,稷下学才出现了兴盛的局面;而黄老能够成为稷下学的主体,既与老学的发展有关,而黄帝与老子的联合恐怕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87,第267页。
②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第48-49页。
③《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④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第55-56页。
⑤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第112页。
⑥《说苑·尊贤》。
⑦《吕氏春秋·执一》。
⑧此文又见《风俗通·穷通》。
⑨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第158页。
⑩《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
(11)《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
(12)《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
(13)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第4页。
(14)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79页。
(1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
(16)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第92页。
(17)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第120页。
(18)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409-410页。
(19)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410页。
(20)黄钊主编:《道家思想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96页。
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朱恪孝,谢阳举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