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对民祭黄陵的人类学研究

王旭瑞


  近年来,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越来越受到强调和尊崇,在黄帝陵举行的祭祀活动也越来越盛大和隆重,引起许多媒体和海内外华人的关注。
  目前,大型的祭祀黄陵仪式每年有两次。一次称为“公祭”,于清明节举行,由陕西省政府组织,国家有关部委、部分省市都受邀派代表参加。除了公祭之外,每年农历9月9日重阳节还有一次大型祭祀典礼,称为“民祭”。此祭虽曰“民间祭祖”,并有较为广泛的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但仍由黄陵县政府祭陵办组织。这种由县政府组织的重阳民祭仪式兴起于1988年,至今已连续举行了近20届。与公祭的庄严肃穆相比,民祭形式更为灵活,仪式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许多国内文化名人和知名企业家及有影响的海外华人都曾受邀参加民祭典礼。
  一、民祭的由来:传统的发明与旅游开发
  在古代,对于朝廷来说,“黄帝”在多数时候是现实政治权威合法性的象征根源,是“皇统”的一个组成要素,是统治者极力攀附、垄断的“符号资源”。但在民间,黄帝则以神仙故事的形式构成另一套叙事系统。自元朝皇帝下令天下建立三皇庙通祀“三皇”并以医师主办以来,黄帝便以“医祖”的形象,在民间广受祭拜。百姓对黄帝的祭祀也因此与健康、平安等诉求相联系。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观点,人们将黄帝作为“医祖”来祭祀,是因为在“没有受过旧文化熏陶的元世祖们”看来,神农氏有尝药及做《本草》的事迹,黄帝有做《内经》的事迹,而神农、黄帝是“三皇”之二,爽快把伏羲硬拉入医界,派定“三皇”是医流的祖师。[1]
  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民风淳朴,当地民间对黄帝的祭祀由来已久。老百姓虽然称黄帝为“老祖先”,但他们更多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的,祈求黄帝保佑全家平安、健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甚至向黄帝祈儿祈女。据说每逢正月初一,附近村子的一些人一大早就到黄帝陵上去,“争烧头一炷香”,祈求新年吉祥如意。
  如今,民间自发的祭黄只是零星地存在着。经常祭祀黄帝的,是当地一些皈依佛教的居士和神婆,据说他们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都结伴上山,带着自己制作的花供和香表等,沿山陵的小路到达黄帝陵前,烧香、念经、叩拜,甚为虔诚。很明显,在他们心中,黄帝和他们信奉的其他神灵并无太大区别。
  百姓对黄帝的祭祀是自发的。人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祭祀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他们虽然无组织,无固定程序,而只是随意进行,但百姓祭祀黄帝的诉求更为朴素,更有生活的源头活水。
  然而,从1988年起,民间纯朴和随意的祭黄行为被当地县政府纳入规划,转化成了有组织、有秩序的政府行为。这里将当时的一则报道全文摘录于下:
  黄陵县各界人士集会桥山
  恢复重阳节纪念轩辕黄帝逸仙盛会
  自北宋以后失传的岁岁重阳祭黄陵的民间大型传统节日,在海峡两岸同胞多次建议下,于1988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正式恢复。
  重阳,据《易经》上载:阴爻阳爻,两个阳爻重叠,名曰重阳。民间称登高会,纪念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逝世安葬(的)日子。北宋以来,每逢重阳节,都要在桥山之巅举行三州九县盛大重阳祭祖升天大会。丰收年唱大戏五天,一般年景唱大戏三天。据《史记》载,黄帝活到110岁,因在荆山铸鼎,积劳成疾,他自知身体不佳,急速返回桥国,不久与世长辞了。群民不愿意听到黄帝被埋在地下,因而就产生出一个动人的故事。言说黄帝在病中,玉皇大帝派了一条巨龙下凡迎接黄帝回天宫歇息。这一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日。后人称重阳为“黄帝升天日”,也叫“登高会”。 
  这个几千年(的)传统纪念日,从有记载的北宋年间,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在战乱年间才被逐渐终止。今天重新恢复这个重大节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迎接1989年重阳节台湾佛教人士释圣明发起的“黄陵祭祖千年盛会”。
  今天参加恢复重阳祭祖纪念盛会的有黄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文教委主任×××,县祭陵办公室主任×××等官方领导。县文化文物局局长×××主持,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恭读纪念文。[2]
  其实,老百姓并不认为当地传统上有农历九月九重阳节祭黄帝的习俗。在人们的记忆中,重阳节的内容是登高、敬老等,正如1995年的《黄陵县志》所说:“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俗称‘登高节’。过去,每逢此日,士绅相邀,结伴上山,登高远眺,题诗唱和、闲游观景。现在,此节仍过,登高之俗不浓。”[3]
  笔者查阅黄陵县的旧县志,关于重阳节的习俗,与上文类似,并未提到祭祀黄陵,也未谈及黄帝升天。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民间过去并无“重阳日为黄帝升天日”的说法,只是近年来县政府组织重阳祭祖以后,人们才开始知道这一点。
  为搞清关于民间祭黄的文献资料,笔者查阅了清朝及民国期间各种版本的黄陵(中部)县志,均未发现关于民间祭黄的记载。民国三十三年的《黄陵县志》专辑一《黄帝陵志》是关于黄帝、黄陵及祭黄仪式最全面的文献资料,但并未谈及民间对黄帝的祭祀,只在对《史记·五帝本纪》的注疏中引了《绎史》的记载,曰“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关于黄帝升天的传说,该县志中引了《史记》中的如下记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冉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冉。龙冉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冉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4]
  《史记》还说:黄帝仙升上天,群臣葬其衣冠。这些都是汉朝方士们的说法,方士拿这套话骗汉武帝,取眼前的富贵。[5]因此,自汉以来,黄帝“驭龙升天”的说法便深入人心,并代代流传下来。
  黄陵县的文化人士根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结合一些台湾同胞要求重阳前来祭祖的愿望,对县志的记载进行了重新阐释,将重阳节传统的登高、敬老习俗和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故事联系起来;将祈求平安、健康、丰收的民间祭黄与纪念中华民族始祖逝世联系起来,为重阳节创造、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而使得县政府组织的重阳民祭活动有了历史依据。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来到黄帝陵寻根祭祖,于是祭陵办公室应运而生。根据“黄陵县1988—2000年旅游发展规划”,自1985年起,来黄陵旅游的人数有了急剧增加,即由1984年的三四万人增加到几十万人次。在这种形势下,从解放前延续下来的负责保护管理黄帝陵庙的机构——黄陵保管所,已不能适应接待安排祭祀事宜的需要。于是县委、县政府特成立“祭陵办公室”。1988年重阳节,刚刚成立的县祭陵办公室联合县上相关部门,举办了上述“纪念轩辕黄帝逸仙盛会”。那是第一次有组织的重阳民祭活动。他们查阅、钻研了一些文献资料,结合当地的风俗,并根据台湾及海外一些人士要求重阳节前来祭祖的愿望,提出了组织重阳民祭的设想。
  于是黄陵县各界人士集会桥山,按照民间传统礼仪,隆重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这样,当地百姓那种朴素的、多样的、随意的祭祀祖先神的行为,被转化为有组织、有秩序、精心设计的政府行为。这种政府行为被冠以一个神圣的名字——“民祭”,以此与官方,即省政府举办的“公祭”相区分。它向人们展示,祭祀黄帝不仅仅是官方的“专利”,而且还有着深厚、广泛的民间基础。为了显示民间性,各乡的村民代表被组织起来,精心制作各种贡品并在祭祀仪式上向黄帝敬献。
  从以上情况看,地方政府举办的重阳民祭活动与其说是“恢复”了一个古老的民间传统,不如说“发明”了一个新传统。在政府的倡导下,当地文化人士将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古时四县联合祭黄的文化活动与当代推进两岸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政治需要联系起来,将民间纯朴的祭祀祖先神的习俗与纪念民族始祖逝世联系起来,实际上发明了一种新形势的祭祀,创造了一个新的节日和事件。“民祭”的发明背后隐藏的实际是吸引游客、发展地方经济的诉求。从这种发明中我们不难看到地方政府对“本真性”和“民粹性”的操弄,对黄陵祭祀仪式的新阐释。
  二、仪式作为资源:民祭的组织与运作
  (一)仪式的设计: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结合
  自从重阳节举行祭黄活动以来,每年成规制的大型祭黄活动就变为两次:“公祭”和“民祭”。两次祭祀在组织运作和仪式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公祭主要是一项政治活动,祭祀仪式庄严肃穆,显示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性,是增进海内外华人团结、诉求祖国统一的象征。而民祭则突出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祭祀仪式上充分展示当地的民间风俗,形式更为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负责组织民祭仪式的机构——黄陵县祭陵办,全名为“黄陵县中华民族子孙祭祖谒陵委员会接待办公室”,1988年成立之初是个临时机构。1989年起,它成为县政府的常设机构,“系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年度公、民祭黄帝陵活动的筹备、组织及相关的黄帝文化资料的搜集、研究、整理、结集出版等工作。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6]。他们还负责其他大型祭祀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安排,接待要求前来祭祖的海内外团体和港澳台同胞,并为他们安排祭祀仪式。
  1989年重阳节,来自台湾的学者、企业界、新闻界、佛教界人士王道循、圣明法师等一行44人,与黄陵县各界一起,隆重纪念轩辕黄帝升天4886周年。[7]这是第一个前来参加重阳祭祖的海外团体,省、地区政协、统战、外事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祭祖活动。祭祀完全按照民间传统祭奠方式进行,黄陵县委书记以祭委会主任身份恭读了祭文。
  此后,时常有海内外和港澳台同胞团体于重阳节前来祭祖,祭陵办会按照祭陵者的愿望组织大型祭祀仪式。通常黄陵县政府领导及各界代表参加,由政府领导恭读祭文。祭祀仪式由当地文化人精心设计,大力展现当地民间传统祭祀礼仪。
  黄陵民俗素有尊先敬祖的美德。春节各家族祭拜本族“祖影”,[8]清明祭扫自家祖坟,另外,在亲人亡故的第一、二、三周年,尤其是第三周年,子孙要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祭拜祖影是每年春节家族中最隆重、最严肃的一项仪式。每年承担祭祖的家户,须得杀猪一口,制饭菜一桌,香、表、酒、蜡烛若干,敬献于祖影神像前,并负责接待本族各家在除夕晚与初一上午的祭奠叩拜。各户送献菜饭若干,贡献于本族祖影神像前。由一长者带领家户男性成员,向祖影上香、化纸、奠爵,所有祭拜人员四揖三叩首。[9]
  在老人亡故后的第一、二、三周年,重头孝子均要“请”、“送”逝者的灵魂,在家设立灵堂,举行哭泣祭奠。其中以三周年祭奠最为隆重,主家杀猪宰羊,置办酒宴,雇请乐队吹打伴奏,聘请礼宾先生喝场行礼。在三周年的前一天上午,孝子从坟地“请回”亡灵,在家设立灵堂,桌上置神牌位、香炉、香、表、酒、馔等,点燃蜡烛。傍晚时分祭奠开始。礼宾先生四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腰系红绸。两人在灵堂前站班守灵,两人严肃稳步,对答喝场,在乐队的伴奏下,分别引导孝侄、女婿、外甥、重头孝子,在灵堂前上香、化纸、奠爵、献馔、哭吊,名曰行“连献礼”。其中献馔一项更为细致繁琐,两名礼宾先生在前引路,对答吆喝,乐人伴奏,女婿或外甥一人协助端盘紧随,孝子在后跟随哭泣。从厨房到灵堂,一次只能献上一种馔品,每次都得在灵堂前叩拜。献馔结束,礼宾先生恭读内容与祝寿文略同的祭文。
  当晚,“连献礼”全部结束,至亲好友与孝子们在客头主持下,由乐人伴奏,礼宾先生喝场,集体烧纸祭奠。第二天,祭礼继续进行,所有至亲好友在乐队伴奏下按顺序敬献钱、物等礼品,名曰“礼奠”。第三天上午,重头孝子祭奠后,所有孝子和亲朋好友集体烧纸起灵,送亡灵至坟地,在坟地再次祭奠。是日中午主家设置酒席,孝子给客人一一敬酒酬谢,气氛热闹。[10]
  县政府举办的重阳民祭典礼,就是根据当地民间的祭祖风俗,尤其参照农村过三周年的祭奠礼仪,精心设计而成的。在黄陵的文化人看来,清明节是全民族的扫墓节,当地人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在清明日祭扫祖先坟墓,但是按照当地风俗,各家最隆重地祭祀自己的祖先是在祖先逝世的日子(三周年),黄帝是九月初九逸仙升天,因此在这一天举行民祭仪式,是理所应当的。虽然民间传统更多把黄帝当作神灵来祭祀,但当地的文化人则更认同于黄帝作为民族祖先的大传统,是他们将当地民间祭祀自己祖先的风俗运用于对黄帝的祭祀,从而将官方的大传统和当地民间的小传统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祭黄仪式。
  根据对民祭仪式的调查,最初几年的祭祀完全按照民间礼仪进行,仪式极其讲究,程序繁琐。重阳节的早晨,从各乡抽出的村民代表,一般是年龄较大的长者,端着贡品,从四面八方来到桥山脚下。海外团体和黄陵县各界代表跟在乡民身后,形成浩荡的祭祀队伍。队伍沿着陵道,在祭乐队、仪仗队、祭旗队、司仪的带领下,缓缓登上黄帝陵园。从附近村子请来的礼宾先生担任仪式的司仪,典礼在击鼓鸣钟声中开始。首先金号三匝、大乐三吹、大锣三发、细乐三奏,接着在苍翠茂密的古柏林中,鼓乐齐鸣。象征“祖影”的大幅黄帝像被抬到陵前,由司仪用拂尘清洁后将其挂起,名曰“扫尘挂影”,受邀参加的省上领导,地、县领导及海外团体代表,向黄帝敬献花篮,当地民众代表则敬献三牲、时果、饼羹、金山银山、金斗银斗等祭品。在乡村长者上香、奠酒、三拜九叩之后,由黄陵县相关部门领导或县政府领导恭读祭文。最后所有祭祀人员恭绕黄帝陵墓一周,以象征古时向墓冢撒五谷的习俗。
  (二)参与者的能动性:新时期仪式的运作
  随着整修黄帝陵工程的展开和前来祭黄的海内外人士的增多,民祭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民祭期间还经常安排民间文艺表演或举办黄帝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展示秧歌、社火、锣鼓、地方戏剧等富有黄土风情的陕北传统民间文化。祭祀结束后,县政府会安排茶话会或设招待宴,由县长向来宾介绍黄陵县的资源、经济发展状况及合作项目等,欢迎海内外人士在黄陵县投资发展。重阳民祭黄帝陵仪式已成为县政府举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他们使用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将这一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知名人士前来参加。这些人除了积极为整修黄帝陵工程捐款以外,有的还在黄陵县投资,看好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前景。
  整修黄帝陵二期工程主体建筑——祭祀大殿建成后,黄陵县政府组织的重阳民祭仪式在运作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活动已不仅仅是县上的文化活动,而几乎变为一项全国性的民祭活动。参加民祭的人员除了黄陵县各界代表和海外华人,还有国内其他省市的企业界和文化界人士。祭祀的具体仪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2004年,由黄陵县统战部和祭陵办牵头,黄陵县人民政府与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签订了一份协议,共同组织举办一年一度的重阳民祭黄帝陵活动。陕西省公关协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社会团体,创办有中国第一家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公共关系》杂志,在海内外颇有影响。据了解,公关协会除了进行公关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立足陕西,面向全国,策划和开展各项大型活动,尤其是组织各类形象工程,为宣传陕西、提高陕西的知名度服务。由于公关协会拥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丰富的策划经验,黄陵县委县政府便积极与之合作,从2004年重阳节开始,联合举办“重阳节海内外中华儿女恭祭轩辕黄帝大典”。
  如果说以前的民祭主要通过展示较为纯粹的民间文化来吸引游客和投资,如今的民祭大典则更多地通过对仪式本身的商业化运作来吸引国内外的企业界人士前来参加。这种运作方式除了使组织者直接受益以外,也间接地拉动了黄陵县地方经济的发展。看来官方与民间的关系也从来就是这样地“说也说不清楚”。
  在邀请客人方面,省公关协会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关系,能邀请到国内众多政府官员、文化界和企业界人士及有一定影响的海外华人前来参加祭祀大典。据组织者介绍,政界人士和文化名人免费参加,但企业家和商人需向组委会缴纳赞助费。公关协会根据一定标准,选拔出在政界、文化界和企业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担任祭祀仪式的主祭人。作为主祭人,他们可以在备受观众和媒体瞩目的祭祀现场上台祭奠或敬献祭品,他们的名称、职位等也将通过扩音器在现场宣布。2005年重阳节,公关协会邀请了两千余名客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国务院某些部门领导、其他省份政府官员、国内及陕西知名企业家、陕西省原政协领导、军区领导、省著名作家、海外华人代表等。有九位人士被邀请担任主祭人,除了抗战老战士×××、省著名作家×××和海外某著名侨领三人以外,其他都是省内的知名企业家。
  下面根据2005年重阳节笔者在现场观察和调查得来的资料,介绍民祭的具体仪式。如今的民祭也在新建成的祭祀大殿广场举行,并使用天子级别的九鼎八簋祭器和仪仗队、祭旗队、乐队、锣鼓队等,场面很是壮观。但在具体仪式上,民祭与公祭有很大的不同。
  祭祀队伍在大殿前肃立后,播音员首先介绍参加祭祀典礼的所有代表,然后宣布主祭人职务和姓名,并请公关协会会长为主祭人颁发证书。如上所述,这九位主祭人中有六位都是企业家,这一程序对这些企业无疑有很好的宣传作用。然后,由民间礼宾先生扮演的司仪用浓重的本土口音宣布祭祀大典开始并主持仪式。
  击鼓鸣钟、敬奏祭乐之后,是第一道礼仪——上香礼,由一位主祭人和几位陪祭人上台为黄帝上香。接下来是奠酒礼,行此礼的是一位全国著名企业家——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他除了用茅台酒敬献天、地和黄帝以外,还代表茅台集团向黄帝陵敬赠了一套价值10余万元的青铜酒器制品。由于这一贡献,茅台集团的名字也醒目地出现在祭祀队伍入场时高举的横幅上,甚至出现在祭祀广场上。之后是敬献花篮的程序,数十位有代表性的行政官员、抗战老战士、文化名人、著名海外侨领、海内外企业界人士,以及延安市和黄陵县的领导,在盛装少女的陪同下分别走上祭台,向黄帝敬献花篮。
  接下来是敬献祭品,这一程序又分五个部分,即敬献三牲、敬献贡馍、敬献饼羹、敬献时果、敬献名茶。除了黄陵县委副书记和政府副县长代表黄陵县守陵儿女敬献具有当地特色的贡品以外,敬献其他祭品的都是企业家,他们依序上台,敬献由祭陵办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祭品。值得一提的是,名茶作为祭品被献给黄帝,这是不常有的。敬献者是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远道而来的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员工代表,他们分别属于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等八个不同的少数民族。他们身着不同的民族服装,在仪式上非常引人注目。这也是第一个由多个少数民族成员组成的团体前来祭祀黄帝。他们向黄帝敬献的是云南千古珍品名茶——普洱茶。
  根据笔者对古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访谈,他们在布朗族祭祀茶祖时萌生了前来祭黄的想法,便认真策划了参祭方案。通过一位媒体人和黄陵县祭陵办的联系,他们提出了重阳节前来祭祖的请求。据了解,他们只需向祭陵办缴纳组织仪式所需的一定费用,便可参加祭黄仪式,并在仪式上敬献祭品。对此他们欣然同意,于是如约启程,带着精心包装的公司产品,从偏远的西南山寨来到西北黄土高原黄帝的陵前。他们知道黄陵祭祀典礼是很有影响的活动,但自知没有资格参加公祭活动,便决定参加民祭典礼,认为这是将产品打入西北和内地市场,同时扩大宣传的很好途径。
  谈到云南当地人对黄帝的理解,他们说边区少数民族都知道黄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除了在典礼上向黄帝敬献茶叶以外,他们在民祭的前一天还专程到达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县祭陵办单独举行了祭祀黄帝的仪式。在仪式上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祭拜黄帝,还恭读了自己准备的祭文。祭文中谈到4000年前他们的祖先氐羌南迁,纵越高山大川,在澜沧江下游定居,繁衍众多族系的历史,以及今天他们重归故地,奉千年古茶,感谢始祖恩化,祝愿各族和谐的愿望。
  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边区少数民族对黄帝的缅怀之情。但通过对他们的访谈能够发现,他们更关心的是借助这一活动宣传他们的产品。正如董事长所说:“我们想要的是,通过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在民祭典礼上,贵州茅台集团和云南古茶公司通过敬献自己的产品直接展示、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其他的企业家则通过上台供奉当地民间传统祭品的机会,借助播音员的介绍和媒体记者的摄像镜头,间接地宣传了自己的企业。这一过程又说明官、民、商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也是瓜瓜蔓蔓,不似教科书那般清楚。
  据笔者观察,组织者在设计仪式时,有意为企业家创造了很多上台机会来表现自己、宣传其企业和产品,越来越多的祭祀者被设法安排走上祭台,甚至有的企业家会多次出现在祭台上。比如,除了敬献各种祭品以外,在仪式的最后一项内容——“巨龙升空”之前,增加了“为巨龙点睛”这一新项目,由一位企业家上台实施。此时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拥上前去,好奇地将镜头对准那位点晴人。一条巨龙从人群中腾空而起,将祭祀典礼推向高潮。
  根据对黄陵县祭陵办主任的访谈,民祭仪式并无固定的程式,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用他的话说,祭祀也需“与时俱进”。据说每年筹备祭祀活动时,祭陵办都会组织当地文化人讨论祭祀仪式的具体礼仪。一些“繁琐的”、“庸俗的”礼仪被取消了。比如“扫尘挂影”、“三跪九叩”,以及民间传统的“焚烧纸人纸马”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确实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所谓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是不存在的。正如同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透过民祭仪式的组织运作我们能够看到,作为组织者的基层政府积极利用民祭黄陵这一新发明的仪式,通过展示当地以祭祖为中心的民间文化来吸引游客,也通过对祭祀仪式的商业化运作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前来参祭,为他们在壮观的仪式现场展示、宣传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创造条件。在这里,民祭仪式已有着强烈的展示性、视觉性和表演性。如果我们将这一展演和公祭并置起来,就会发现,虽然由同样的古老仪式转化而成,有同样的仪式表象,即祭祀黄帝,但是,公祭基本上表达了中央对祭黄仪式的阐释,是民族认同与民族建设的叙事,而民祭则代表了地方政府的声音,从民祭仪式的组织运作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能动性,看到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诉求。我们也能看到,民祭黄陵仪式虽然根据民间自发的祭黄习俗发明而成,如今却已远离了当地普通百姓的生活,在民祭仪式上我们看不到当地乡民的身影,他们已逐渐被排除在祭祀典礼之外。而壮观的仪式场面成为聚集各界名流的舞台,成为地方政府用来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资源。
  注释:
  [1]顾颉刚:《三皇考》,见:《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0页。
  [2]转引自李学勤、张岂之:《炎黄汇典·祭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2页。报道原载薛光明《当代祭黄帝陵纪实》,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延安报》1988年11月1日第一版载有兰草、袁利辉所写通讯:《黄陵县民间各界人士集会·重阳节纪念轩辕黄帝逸仙盛会》,较略。
  [3]见黄陵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黄陵县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第572页。
  [4]引自余正东编,吴致勋纂:《黄陵志》,民国三十三年版。
  [5]钱穆:《黄帝》,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6页。
  [6]黄陵县县志办公室编:《黄陵年鉴》,西安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7]报道见《延安报》1989年10月12日第1版,转引自李学勤、张岂之:《炎黄汇典·祭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6页。
  [8]“祖影”是早年请画工用国画笔法,适当渲染,画在布帐上的神(人)像。
  [9]白振学:《黄陵县风土人情》。(未刊稿)
  [10]以上民俗参见白振学:《黄陵县风土人情》。(未刊稿)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