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要事件 > 抗日战争时期 > 延安整风运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李鸿义


  1944年3月10日,郭沫若①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脱稿。3月17日,他把文稿送交在重庆的董必武审阅。3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文章一发表,国民党立即干预,说这篇文章是“影射当局”。3月2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发表社论进行攻击。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为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而写的著名史论著作。文中叙述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于1644年攻入北京推翻明朝以后,它的一些首领因胜利而骄傲起来,生活腐化并发生宗派斗争,以致这次起义于1645年陷于失败的过程。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说:“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他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第一次是在1927年上半年。那时北伐军到了武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忘记了国民党将要袭击我们。结果犯了陈独秀路线的错误,使这次革命归于失败。第二次是在1930年。红军利用蒋冯阎大战的条件,打了一些胜仗,又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损失。第三次是在1931年。红军打破了第三次“围剿”,接着全国人民在日本进攻面前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更严重的路线错误,使辛苦地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第四次是在1938年。抗战起来了,统一战线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和陈独秀路线有某些相似的错误。这一次,又使得受这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影响最大的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②
  1944年4月18、19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并加了编者按语,指出:发表这一文章的目的是帮助同志们整风。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指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反对骄傲的,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人,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复辙。毛主席最近号召我们放下包袱正是此事。8月下旬,周恩来托专人从延安给郭沫若带去《甲申三百年祭》的单行本。当天郭沫若即给毛泽东、周恩来和延安的许多朋友一一致函,感谢他们的鼓励和鞭策。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给郭沫若去信,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他所著《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信中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③信中指出: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民主革命,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毛泽东在信中还说:“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④
  ①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和革命活动家。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周恩来任副部长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任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47-948页。
  ③《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下同),第241页。
  ④同上书,第241-242页。
  

延安整风运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