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与中国统一战线
延安成为吸引国内外的红都—海外侨胞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一)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侨务工作
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十分重视华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团结广大华侨,发挥海外赤子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华侨的统一战线工作。
早在1935年的《八一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就号召海外华侨回国参加“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与“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并希望派出代表团回国同国内各党、各派、各界共商抗日救国的各种问题①。同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决议中还表示“欢迎华侨资本家到苏区发展工业”②。为搞好对华侨的统战工作,中共中央制定了华侨统战工作的方针:团结广大华侨积极参加祖国的抗日战争,把华侨运动同祖国革命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各地的侨情,制定华侨工作的策略;组织华侨归国参加抗战,参加边区经济建设和兴办各种企业;保护华侨的利益。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按照这个方针,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震动了素以爱国、革命著称的海外华侨的心弦,他们同仇敌忾,特别是华侨青年爱国热情异常高涨,表示愿意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事业。中共中央根据这一情况,指示驻香港、武汉和西安等办事处积极同回国的华侨青年联系,鼓励他们到延安参加抗日战争事业。经办事处的努力组织,从1938年5月至1939年8月,经西安先后奔赴延安的华侨青年达300多人,这些归国华侨青年成为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华侨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
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实现,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15日发出的《中央关于组织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救亡运动给各地党部的指示》中指出:为贯彻“同日寇血战到底的总方针,各地此时最要紧的任务,是迅速的、切实的组织抗日统一战线,以扩大救亡运动。这种统一战线的名义,可依照各地方的情形来决定”,并要求各地党部立即派员出面同各界接洽,组织各种统一战线组织③。随着到延安的华侨日益增多,中共中央统战部、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中央上述指示精神,认为有必要成立延安的华侨组织,把延安的华侨团结起来,开展各种抗日事业的活动,把华侨的活动同抗日救国的活动结合起来。为此,他们派人同在延安的华侨接洽,商议成立延安华侨联合会事宜,把该组织作为边区统一战线组织的组成部分。
1938年底,延安第一个华侨团体——陕北公学华侨联合会成立,印尼归侨张然和任主席。1939年7月16日,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驻延安办事处在延安成立,马来亚归侨彭土馨任总干事。边区政府秘书长曹力如、统战部代表徐一新及各机关、学校代表参加了大会。
为了筹建一个统一的、规模和影响更大的华侨革命群众团体,边区政府派余光生、谢生、王健华等人深入延安各处了解华侨情况。1940年9月5日,留驻延安的300多名华侨推选出170多名代表,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延安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领导人张闻天、王明、吴玉章亲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华侨是抗战中的重要力量,延安华侨应起核心作用,以推动全世界千余万华侨同胞积极参加祖国抗战。延安华侨应是负责沟通祖国与海外华侨的桥梁,华侨运动应同祖国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延安华侨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准备将来工作;研究海外各地的侨情;研究华侨工作的策略、对外宣传与联络工作④。大会决议正式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并通过了延安侨联简章。简章规定了延安侨联的宗旨是:(一)加强对海外侨胞的联系与宣传;(二)组织华侨归国参加抗战,参加边区经济建设和兴办各种企业。
1941年3月23日,延安侨联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央领导朱德、博古、叶剑英等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1941年10月7日,延安侨联在延安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朱德等中央领导出席大会并讲话。
延安侨联从成立到1948年春随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转移至河北平山县时止,在中共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成为当时在延安的主要群众团体之一。延安侨联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华侨统战工作,团结广大爱国华侨,对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对敌斗争以及宣传、文教、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堪称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中的一颗明珠。延安侨联也是建国后成立的全国华侨联合会的前身。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有计划地组织来延安的归侨,参加各种干部学校的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以使他们更好地为抗战事业做贡献。归侨们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军政学院、延安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院、陕北公学等学校学习。一方面学习革命理论,自觉进行世界观的改造,另一方面学习军事、政治和文化业务,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欢迎华侨来陕甘宁边区投资兴办企业的方针,不仅是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边经济建设和抗日战争的需要,也是对华侨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制定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也提出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兴办实业。《解放日报》为此发表了题为《欢迎华侨来延安办实业》的社论,热情地向华侨呼吁:陕甘宁边区正在向你们招手,欢迎你们到边区的怀抱来,发挥你们伟大的创造精神和爱国传统。延安侨联积极响应边区政府这一号召,动员海外亲朋和在延安的归侨在边区投资兴办企业。在边区政府的支持下,越南归侨在延安创办了第一个制药厂——光华制药厂,延安侨联发起组织了“西北华侨实业公司”,边区政府特拨出杜甫川的一个毛纺厂作为华侨毛纺厂,不少延安归侨对这一毛纺厂进行投资。
随着到延安归侨的不断增加,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调动延安归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决定吸收延安归侨的代表参加具有统战性质的边区参议会,让归侨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使统一战线组织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1941年10月,延安侨联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推举侨联主席李介夫为边区华侨参议员,同年11月,在边区第二届会第一次大会上,归侨代表李介夫被正式选举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参议员。李介夫代表华侨向参议会提出四个议项,都被大会照原提案审议通过。
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切实有力的措施,陕甘宁边区的华侨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培养了一批归侨青年成为坚强的抗日战士。一批归侨青年经过干部学校的培训,政治思想觉悟迅速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显著增强,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除一少部分留在延安搞行政和经济文化工作外,大部分被派往华北、华中抗日前线,成为英勇的抗日战士。二是延安的归侨积极向海外侨胞进行宣传工作,争取海外侨胞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事业。许多在延安的华侨通过多种渠道同所在国的亲朋、同学联系,将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介绍给他们,从而打消了海外侨胞由于受到国民党的歪曲宣传而对共产党真诚抗日的疑虑和误解,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在广大海外侨胞中的威望。三是延安归侨为筹集抗日经费和边区建设资金做出贡献。延安的归侨了解到边区建设资金不足后,不仅将政府的津贴费退还给政府,还将自己的金银首饰捐献给政府。他们还通过自己的家庭向海外亲朋、侨胞筹集大批物资和经费,一部分交由我党驻香港办事处转送给八路军和新四军,一部分由延安的华侨带到延安。四是一批延安归侨成为边区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越南归侨梁金生担任光华制药厂厂长,带领职工研制出一些边区急需的医药。归侨李德奇是边区唯一的牙科医生,对防治牙病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几位归侨担任光华毛纺厂的领导工作。法国归侨刘咸一担任新华造纸厂厂长,生产的纸张基本满足当时书报印刷的需要。归侨开办的工厂生产的肥皂除自给外,还有一部分外销。五是对陈嘉庚的统战工作极为成功,对海外华侨统战工作进一步深入扩大。陈嘉庚通过会见中共中央领导人、同归侨的座谈、访问参观干部学校和延安市容及建设,对共产党、八路军、陕甘宁边区政府和人民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他返回新加坡后对学生和群众团体说:延安没有苛捐杂税,领导人廉洁奉公,官兵待遇相差很小,没有妓女和无业游民,社会治安好,政治民主。他这次访问延安的结果,发现了当时黑暗的中国有了一片光明,看到中国已出了救星,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他还对人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嘉庚对共产党和延安的评价,深深烙印在广大海外华侨心中,使对华侨的统战工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是党的侨务工作的重大胜利。
①《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1页。
②《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41页。
③《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6页。
④《新中华报》1940年9月12日。
延安与中国统一战线/中共中央统战部,陕西省委统战部,延安市委统战部编著.—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