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后期边区的商业/第五节 私营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二
黄正林
二、边区的集市贸易
集市是边区私营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抗战初期边区就有一些集市,而边区各县普遍建立集市是在1940年以后,即随着边区经济的恢复,农村集市相继建立。边区的集市主要建立在县城或区乡政府所在地,平日,这里有公私商店营业,也有一些手工业作坊,每逢集日,周围农民赶集,出售农副产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货物。集市有三天一集的,五天一集的,相近的集市时间相互错开。如绥德“各市镇经常规律的集市,螅镇逢集有八千人之多,逢四、九;石岔不到三十户(的)小口岸,每月进出口货物很多,集是逢二、五、七、十;米脂逢五、十;桃镇逢四、九;龙镇逢三、八;义和逢一、四、六、九;枣林坪逢五、十;幸家沟逢四、九;定仙堰逢二、七;吉镇逢二、七。”①1943年,关中分区新建立集市7处,其中新正县3处,赤水县2处,新宁县2处。②边区的集市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绥德、关中和陇东分区,据不完全统计,绥德分区有集市43个,关中分区有22个,③1942年陇东分区有集市40处,其中华池15处,庆阳8处,环县(包括曲子县)15处,合水2处。④
一些历史资料记录了边区集市的兴旺景象。如安塞四区的真武洞,“五天一集,这一集市,目前已成为安塞商业之中心,以后每集天数的缩短,集内的商店增多,将更趋繁荣。”⑤延安“每逢集日,百货云集,”“一个荒沟忽然成为长二里的华屋高窑,熙来攘往,俨然都会。商业资本两年中约增加十倍以上,商店数一九三八年约九十家,一九三九年一百四十家,一九四零年三百二十家。”⑥陇东的曲子与三岔镇“都是逢三、六、九为集期的。每逢集日,附近十数里的群众和一切流动商贩,常是潮涌而来,因此商业交易,顿形活跃。赶过集的人们,他们都有一个经验,就是在集期买物,不仅货多可供顾客自由选择,就是物价也比平日便宜些的。”⑦合水西华池“逢集的日子(五天一集),四面大路上,人群不断的向这里蠕动着,汇集着。各种各样的小摊,街道两旁不知有多少;人群塞满了街头,潮水般的涌来涌去。商店的伙计忙得连烟都顾不上抽。”⑧久而久之,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当地的商业贸易中心,西华池的变化是最为典型的。1937年的西华池“除了两三家连肉也找不到的小饭馆外,整条街道还没有十家铺面,”1943年发展成为“有三十三家卖布匹毛巾等的杂货店,十八家皮货店(卖皮带、牲口鞍子的),五家木器铺,四家铁铺,三个理发店,大小饭馆十六个,三架压面机,镶牙社一个,染坊四个,中西诊疗所一个,公私客栈十八个,各种小贩七十五个,全市商店市民在两百户以上。”而且货物的吞吐量是很大的,据1942年4月份贸易情况统计,“输出方面有:食盐平均每日四万余斤,牛三十二头,驴三十头,羊九十五只;输入方面有:码子布七万六千余丈,三八布二百匹,四〇码土布六十匹,四〇码青、白洋布二十匹,棉花二千二百斤,其次火柴、毛巾亦有输入。”⑨
传统的骡马交流大会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区农村的商业贸易情况。抗战时期,由于农业、工业的繁荣,各地一年一度的骡马交流大会逐渐恢复了。如定边每年9月召开骡马大会,1943年是在9月15日起会,大会盛况空前:会场的右边是马市,大小马约千余匹;东边是牛市,大小牛6000余头;南边是驼市,有500之多;会场中心形成西北两条街道,毡、毯、帽、鞋、皮毛、布匹、铜器等,各样小摊,应有尽有。每日参加的人数约在15000人以上,商品交易异常发达。在骡马大会上交流的不仅有本地人,而且有远道而来的蒙古族同胞。蒙古同胞卖了马和牛,换取布匹、糖、茶、铜器和谷米、白面等。⑩1944年农历6月,庆阳县的骡马大会,每日有近万人参加,交易以布匹、棉花、铁铧和锄头等手工业产品为大宗。(11)
为了推动农村商业的发展,便利客商,繁荣骡马交流大会,边区总税务局规定在骡马大会期间部分货物实行减税或免税的政策。如1943年延安市的骡马大会(10月27日—12月5日)对减免税作了如下规定:(一)入境货物减包括棉花及棉纱免税,红白糖暂降低到5%火柴3%,纸张3%,牲畜买卖手续费3.5%。(二)入境货物包括净线花洋布征税10%,丝麻织品20%(以上一匹起征);迷信品60%(照税章超征),香皂20%(一打起征),镜子20%(五个起征),毛20%(照税章起征)。(三)准许牲畜出境。(12)这一政策对推动边区自由贸易和商业的繁荣起了很好的作用。
①《绥德分区贸易总结》1944年3月,《史料摘编·商业贸易》第4编,第401—402页。
②《关中人民购买力提高,马栏设立集市》,《解放日报》1943年10月21日。
③《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1册,正文前插图。
④《庆阳地区志》第2卷,第1305页。
⑤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1年2月,《史料摘编·商业贸易》第4编,第399页。
⑥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1年2月,《史料摘编·商业贸易》第4编,第399页。
⑦刘葆璋:《曲子、三岔的商业》,《解放日报》1942年3月26日。
⑧平野:《西华池繁荣了》,《解放日报》1943年4月27日。
⑨平野:《西华池商业发达》,《解放日报》1942年6月12日。
⑩《定边骡马大会盛况空前》,《解放日报》1943年10月28日。
(11)《庆阳骡马大会布棉铧锄交易最多,民教馆工作很活跃》,《解放日报》1944年8月30日。
(12)《延市骡马大会期内便利客商部分货物免税或减税》,《解放日报》1943年10月30日。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