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第七章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边区的形势与任务——2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二、陕甘宁边区的形势与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和保卫边区,把这块贫瘠落后的地方建设成为全国抗日民主模范根据地,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和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因此,边区在战后争取和平民主的进程中,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经过八年抗战的建设,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为争取实现中共的政治主张,完成抗战胜利后的任务创造了前提和基础。第一,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43年起,抓了生产和教育两大中心任务,并且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经验,并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抗战期间,边区处在相对比较和平的环境中。边区政府坚持农业第一的建设方针,实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减租减息政策、互助合作政策、工商业政策、奖励劳动政策等,加之大生产运动深入持久地展开,使得边区经济状况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都为抗战胜利后边区经济文教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第二,边区军事力量稳步发展壮大,其军政素质明显提高。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边区只有数量很少的留守部队和地方保安队。由于历年坚持练兵和生产,特别是举行大规模的冬训,驻边区各部队坚持从事自给生产,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边区军民坚持不懈地开展“双拥”活动,更是巩固和加强了军民、军政关系。边区自卫军15万人和基干自卫军3万人,也得到较好的训练。人民军队和民兵力量的发展壮大,是巩固边区民主政权,战胜一切敌人的可靠保证。第三,陕甘宁边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干部,为西北地区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准备了条件。边区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文化教育运动,不仅使一部分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而且还为边区培养出成千上万的青年干部和新型知识分子。边区大批新老干部陆续奉派奔赴各敌后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当地的工作,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准备了大批干部。第四,陕甘宁边区在政权建设中的正确方向,使其在各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中起到了模范作用。陕甘宁边区政府自成立至此先后举行过两次民主选举,召开了两届四次参议大会,组成两届民选边区政府。边区各级政府实行新民主主义政治,紧密团结各党派各民族、各界、各阶层,建立起巩固的和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奉行抗日民主进步政策,发展和繁荣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并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政意识。第五,边区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中共中央的指导和关心,边区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都直接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直接指导,从而保证了边区各项建设在路线、方针和政策上的正确性,提高了边区各项建设在各解放区中的地位和模范作用。
但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陕甘宁边区也面临着不少困难。首先是自然灾害的侵袭。1945年边区境内出现以旱灾为主的水、冰、霜、雹、虫等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人畜伤亡、粮食房屋及各种财产损失非常严重,其中以绥德分区和陇东分区的灾情最为严重。灾情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第二年的春耕生产。此外,战后国统区物价暴涨,灾荒不断,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恶化,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1946年5月陕西西安物价较战前增长3210倍,迄12月竟涨至8950倍,广大群众无法承受。1946年陕西国统区40余县又逢天灾,继夏季旱灾之后入秋又起水灾,财产损失无以数计,受灾各地灾民成群结队赴县城报灾乞食。由于边区及周边国统区的灾害和边区军政人员大量向外流动,致使边区财政产生了一些暂时性的困难。
其次是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封锁。国民党军仍以八个军、三个骑兵师和一个独立旅等共20.8万人的兵力,从南、西、北三面对边区实行铁桶般的军事包围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经常武装进犯,致使边区内的和平局面不断受到严重威胁。战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除先后抽调第一军、第三军和第十六军等部队开赴中原、华北和晋南打内战外,尚有四个军和另一个骑兵师约11.5万人,驻守镇原、宁县、正宁、淳化、宜君、中部(今黄陵)、洛川、宜川一线;宁夏马鸿逵集团有两个军另两个骑兵师约6.75万人,驻守陶乐、灵武、金积、中宁、同心一线;榆林邓宝珊部一个军又一个旅约2.5万人,驻守神木、府谷、榆林、横山、安边一线。1945年底,已经开进山西的国民党第一军第一六七师和第三十六军第二十八师又调至彬县、长武、庆阳、西峰镇、旬邑一带,新二十七师和第三十七师调至富平、铜川、宜君一线,第七师增援进抵淳化、泾阳、口子镇一带。另外,胡宗南部还从河南运调“国防工事”器材到陕,修筑西至咸阳东至合阳的第三道封锁线,并加强第一道封锁线。如淳化县城至通润镇之间就增修碉堡50座,其中离边区最近的只有0.5公里。国民党军及匪特频频制造事端,如国民党军一部从洛川向富县交道镇进攻;一部进犯米脂县班家沟,抢劫财物,杀害地方干部和普通群众多人。第三十六军第五十九师多次进犯边区属地赤水县第二区,大肆破坏,后果惨重。该师侵入淳耀县土桥镇时,国民党淳化县长竟下令“放抢三日”。匪兵挖墙拆坑,掘地盗墓,烧杀奸淫,无所不为,劫走的财物装满56辆大车和100驮牲口。仅据淳耀三区五个村子的不完全统计,群众损失的财物折4900万元(边币)。
面对抗战胜利后错综复杂的形势,陕甘宁边区党组织和政府根据中共中央一系列重要决定和指示,确定陕甘宁边区当前的基本任务是:全面加强边区建设,努力争取实现全国的和平民主统一前途;同时坚决站在自卫的立场上加紧备战,随时准备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军事进攻,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因此,抗战胜利前后,边区党政军民要把“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前线部队胜利反攻”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重庆谈判前后,边区党政军民和各兄弟解放区一样,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决心争取和平民主在全国得到实现,表示要做和平民主建设的模范。当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的时候,西北局常委会及时作出加强备战的决定,要求以“保卫边区,反对内战”为口号,加紧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工作,高度警惕国民党反动派随时可能对边区发动军事进攻,并有力支援兄弟解放区军民的自卫作战。
194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减租与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指示,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支持下,动员一切力量进攻我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已经存在。“我党当前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站在自卫立场上,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保卫解放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①。为达此目的,“只有减租和生产两件大事办好了,才能克服困难,援助战争,取得胜利”②。12月15日,中共中央又作出《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的指示,指出解放区应该注意的十项工作,强调“站在自卫立场上,尽一切努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仍是各解放区的中心任务”③。据此,西北局于12月28日发布《关于一九四六年边区工作任务》的指示,指出1946年将是国内民主势力与反民主势力剧烈斗争的一年。在与反民主势力的斗争中,陕甘宁边区不仅是推进全国尤其是西北民主运动的重要阵地,而且是中国政治指导中心。如果内战继续扩大,则边区有受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大举进攻的危险,因此保卫边区,进一步巩固与建设边区,一切从长期打算出发,仍为目前的总方针。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2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4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