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革命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结束语

房成祥 黄兆安


  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37年9月6日正式成立,到1950年1月19日自行撤销,共历时12年零4个多月。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陕甘宁边区作为国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而存在,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出发点,在抗战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进行抗战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对全国抗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合作破裂,全国转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这里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边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特别是在解放大西北中,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陕甘宁边区的人民12年如一日,英勇顽强地坚持斗争,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基本经验是:
  (一)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陕甘宁边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边区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伟大的革命斗争,经历过胜利,也经历过挫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走上成熟的阶段。在边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处理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问题。党的领袖和杰出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林伯渠、谢觉哉等都在这里领导了革命斗争。他们把边区当作各项政策的试验区,在这里先行试验和示范。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经常深入部队、农村、机关进行调查研究;边区为中共中央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和检验党的方针政策,提供各种方便。所以,中共中央能够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政策,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南。
  边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共中央对边区的直接领导,为边区党委对边区工作实现正确领导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边区党委的积极工作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却是边区实现中共中央正确路线的有力保证。因此,边区党委十分重视以毛泽东建党思想为指针,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思想教育,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以及其它不良倾向,从而提高了党员的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同时,边区党委把党的建设过程总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同党对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问题的处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边区党的组织有力量,党委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正确政策,所以边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942年,边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为解决党内存在的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使边区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扫除了党内一部分同志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思想作风,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端正了思想路线,帮助大量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脱离了原来的立场,转到无产阶级立场;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使党和人民群众建立起鱼水之情,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西北局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召开了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总结边区党的历史经验,从而提高了对边区工作的领导水平。
  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证明,由于陕甘宁边区有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有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具体贯彻和广大共产党员的英勇献身精神,所以边区在革命工作中,能够认清革命环境的复杂条件,带领群众绕过横在前进道路上的暗礁,克服困难,战胜敌人;能够发动人民高度的生产建设热情,在农业、商业、文化等各条战线,都取得引人惊异的成绩。
  (二)依靠农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共产党员应当同共产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边区政府团结社会各阶层,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西北地区主要生产方式是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所以这个地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便是约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解决好农民问题,结成工农联盟,就找到了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就能不断地扩大统一战线,吸引更多的人参加革命斗争。所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革命斗争中,紧紧地依靠农民,时时刻刻地为农民的利益着想,事事爱惜农民的人力物力,与农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相依为命的关系。
  边区历史告诉我们,由于边区政府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土地纲领,坚决赞助农民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和农民打成一片,为他们的利益而斗争,因而使自己获得了占边区人口80%的最可靠的同盟者。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为调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实行“一面减租减息,一面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办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消灭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边区农民分得了土地,摆脱了地租、高利贷和苛捐杂税的重负,废除了地主阶级的特权,由社会的奴隶变成为社会的主人。农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12月10日,斯诺在延安写道:“我并且很注意到,大多数的农民,当他们提到‘苏维埃’时,总称做‘我们的政府’。在中国的农村居然有这种现象,无疑地很使我感到惊奇”。农民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边区政府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只要党和边区政府发出号召,他们就立即响应,革命需要什么,他们就支援什么,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要粮有粮。1940年至1942年,在边区遭受极端物质困难的岁月里,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节衣缩食,踊跃捐输,积极生产,克服困难。在生产运动中,边区人民创造出许多震天动地的奇迹,以丰硕的果实保证了边区的军需民用。1947年,在国民党军队向边区发动重点进攻时,边区人民掀起了保卫边区,坚壁清野,参军参战的热潮。边区人民没有向敌人的血腥屠杀政策屈服,就是在敌人残暴的烧杀威逼下,亦无所畏惧,为了保护革命,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正是由于边区人民献出了最大的力量和智慧,才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打败了敌人。
  陕甘宁边区12年的战斗历程证明,依靠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于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毛泽东在《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中所说:“我国是农业国,有 5亿多的人口住在农村。过去打仗主要是依靠农民。……因此,党在农民中的工作非常重要”。“根据我们的经验,要经过很长的时期,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使他们相信我们是为他们的好处而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建设一支坚强的人民武装
  1926年11月30日,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上的演说中指出:“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这个著名论断告诉我们,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革命任务。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边区的前身是在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刘志丹、谢子长领导创建这块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是有一支红军游击队和正式红军,并领导这支部队去发动群众,战胜敌人。三大主力红军到达陕北后,更是依赖正式红军的活动,才取得了直罗镇战役、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斗等胜利,使这块根据地能够日益巩固并不断发展。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根据地改名为陕甘宁边区,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师抗日,挺进敌后。同时,从各师抽调部分兵力组成留守兵团保卫边区。历史证明,正因为边区有留守兵团,又有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才保卫了千里河防,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才能以武力自卫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到抗战胜利时,这支人民武装已发展成钢铁劲旅。当胡宗南指挥23万军队向边区发动进攻时,西北野战军进行了英勇抗击,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将敌人赶出边区。可见,陕甘宁边区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军事的斗争;对敌斗争的胜负,对边区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换言之,边区军事上的胜利,不仅保卫了边区人民的民主政权,而且扩大了新区,对坚持抗日战争以至解放大西北、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反,假如陕甘宁边区没有一支坚强的人民革命武装,那么边区连一天也无法存在下去。不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不能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刀锋,也无力抵抗国内反民主的逆流,更不能在解放战争时期粉碎强敌对边区的进攻。正如毛泽东所说:“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就不能解决”。
  陕甘宁边区为了坚持武装斗争,进行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革命战争,坚持抓练兵、生产和巩固军民团结的军事建设,坚持正规军与地方兵团、民兵、自卫军配合作战,因而能以劣势装备击溃装备精良的日军,能以小米加步枪打败配备有飞机大炮的胡宗南部队。边区的历史告诉我们,军民互爱、军民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艰苦奋斗
  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有困难。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长期处在强敌四面包围之中,所以困难就更多。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既有东面日本侵华军的压力,又有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封锁,“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这种客观环境把陕甘宁边区人民锻炼得更加坚强。他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告诉我们,边区有了这种革命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就能与群众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党政军民就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不怕任何困难,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奋勇向前,去夺取胜利。有了这种革命精神,不但能产生一种力量,去战胜日军和国民党部队的封锁破坏,战胜严重的天灾,而且能厉行节约,发展生产,为支持长期战争、夺取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有了这种革命精神,不但可以密切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关系,而且可以抵制腐化堕落的坏作风,克服脱离群众的倾向,纠正特殊化的现象,永远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革命者的本色。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整个革命的历程都需要艰苦奋斗。不管革命事业的条件是困难还是顺利,环境是艰苦还是优越,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不提倡发展生产并在发展生产的条件下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只是片面地提倡艰苦奋斗。陕甘宁边区政府正确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坚决反对漠不关心群众生活疾苦的官僚主义作风,领导军民发展生产。因此,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但没有因支援战争而下降,相反,由于边区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边区在穷僻的基础上,变成经济繁荣、富足的地区,是当时全国最幸福的地区;陕甘宁边区成了中国民生发展的旗帜。
  边区的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性及革命征途中的困难能激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又能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抵制腐化堕落、自私自利的坏作风,克服特殊化的脱离群众的倾向。可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艰苦奋斗精神是不可分离的,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五)实行民主政治
  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第三届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边区人民赢得胜利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我以为就是民主政治,就是由于边区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彻底解放,一方面创造了为自己服务的政权,又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权利”。
  边区是民主政治的策源地,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成为民主建政的模范。首先,边区政府是经过民主选举建立起来的真正代表民意的政权。政府机关公开向边区人民宣布自己的施政纲领,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防止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政府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他们朝夕谋虑的是怎样使老百姓过更好的日子,怎样使老百姓的财富增加,怎样使老百姓的文化更能普及提高,怎样使老百姓的生产组织得更好。政府工作有了缺点,就向人民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批评,干部如果有了缺点错误而不改正,人民群众就以“掌柜”的资格和“伙计”算帐,免去他的职务。人民真正享受了主人翁的权利。其次,边区政府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具有普遍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保障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完全平等。边区在全国率先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是中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开创者;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成了全国各地仿效的榜样。
  边区历史告诉我们,边区的民主建政,包括共产党外人士和各阶层人民代表参加政权管理,创造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权形式。这个政府,是共产党占优势情况下各革命阶级包括中间派在内的联合。在这个政府中,共产党不是以党员数量和强制办法,而是以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和党员的模范工作去实现领导权;同时,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尤其是中间分子实行民主合作,使他们有职有权。这是中国共产党联合政府政策在边区的大成功。
  边区历史告诉我们,政府机关作风的建设,是政权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边区政府在干部中不断检查和纠正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的坏作风,使公务人员逐渐养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五湖四海的好作风。由于人民大众可以监督共产党执政,使之厉行廉洁政治,各阶层人民就把边区各级政府看成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权,因而积极贡献力量,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边区历史还告诉我们,边区的民主建设,使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权利,这就激发起广大人民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人民群众政治热情的高涨,广泛地建立起严密的组织,积极维护社会治安,巩固后方,使人民政权更加坚强有力。
  陕甘宁边区这些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域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房成祥 黄兆安主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