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宜川文史资料第二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宜川人民支前资料综述

兰学泳


  一九四八年春,全国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西北野战军主力转至外线,向延安、宜川出击,以围城打援的战术发起宜川战役,打开南去的大门,向渭水以北挺进:
  二月十二日,西野第一、三、四、六纵队分别由志丹,绥德、米脂地区向宜川开进,第二纵队于十六日由晋南曲沃地区西进,然后由禹门口渡河,参加宜川地区作战。二月二十二日,黄龙地委、专署委派贺生高、封应书、白彦情等三人,带领武工队员三十人,从延长母桑村出发,随从第六纵队进至牛家佃乡徐里村,成立了宜川县工委。工委主要负责调查研究、宣传动员、征借粮食、支援前线。二月二十四日上午,宜川工委到达秋林乡阁家村后,分为三个工作组,分别在丹阳、永安、康平三个乡,配合部队开展支前工作,征借粮食1000余石。
  是年三月三日,宜川人民获得解放。在宜川、瓦子街战役期间,据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二日统计,全县支援粮食四千余石、出人力二万二千人次,畜力二千三百多头。随后又相继派出担架队,动员了数万计人力、物力、财力、畜力极大地支援了解放大西北,直至兰州解放。
  缴纳公粮
  宜川解放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区、乡政权相继建立与壮大,支前工作蓬勃开展,全县人民节衣缩食,勒紧腰带,为革命缴纳公粮。1948年4月至12月,共交公粮16292石8斗9升,借、买粮6000余石,1949年交纳公粮16620石,仅此二年就达32912石,折合4936800公斤,人均131公斤,超额完成了黄龙专署下达的任务。
  康平区宜家源村孟广财一家交粮103石,其中小麦80石,为全县交最之最。白水区张文英一家交粮50多石。
  在运送粮食上,宜川人民表现出无比的热情和干劲。当时送粮全靠驴驮,甚至人背。群众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所有人力、畜力都卷入了支前运动的浪潮中去。仅1948年3月至7月,全县运粮食5000石,按每头牲口每天驮3斗计祘,需16666头畜工和人工,全县3600头牲口平均每畜46次。
  永安区除动员人力、畜力运粮、抬担架外,还有在三天内磨20000斤面的任务,这时,男女老幼齐动员白天、晚上磨面,121个老汉磨面2172斤,677个妇女磨面11492斤,除此,还利用一部分不能送粮瞎子驴。拐子驴和一部分小牛推面5731斤。有些妇女抱磨杠不习惯,头昏眼花,她们便用毛巾蒙住眼睛推。五乡孙学德在支前中三天三夜没睡觉,眼睛都熬烂了。该乡80头牲口就有70头驮炮弹去了,送面全是人背的。二乡平斗村贺中奎一夜内就送了三次。群众说:“人背的送粮没关系,只要能过上安稳日子”。
  参军参战
  宜川解放后,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竭尽全力,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热情支持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开展政权建设、土地改革和肃清残余敌匪。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参战。1948年10月,全县一次参军350人,1949年7月就新扩警卫战士30人,8月又扩兵70人,两年内共参军450人,为壮大解放军力量做出了贡献。
  同时,各区、乡还组织贫、雇农和农村积极分子建立自卫军与游击队,清剿蒋,胡残匪,维护地方治安。据1949年4月15日统汁,全县共有自卫军3296人,士枪36支,大刀909把,长矛929个。游击队由1948年的146人扩大到502人。自卫军、游击队在农村发动群众,打击敌伪人员,收集蒋匪掩藏在各处的枪支弹药,到1949年4月底,全县共收交步枪30支、手枪9支、机枪6挺,各种子弹2103发,炮弹28个,手榴弹45个。
  担架运输
  1948年春,宜川成为南线的后方,也是与山西、陕甘宁边区来往的必经之地,支前任务非常艰巨。宜川人民群众行动起来,组织起了担架队、运输队。担架队有长期和临时之分。长期担架队根据黄龙专署指示,开始组织起35付,40天时间,后又组织起200付。临时担架队以行政村为小队、以乡为中队、以区为大队,大村组织2付、小村1付、较小村每2村1付,每付5人。全县临时担架400余付,2000余人。
  1948年4月,宜川动员了150付担架,一个月内,转运伤员2000多人。还组织了200头牲口的运输队专门供十二团和各部队留守机关使用。康平区一夜内就动员担架40付,给秋林医院转运伤员,城市区一夜内动员了400名商人到黄河岸小船窝背子弹。
  1948年3月到10月,仅八个月时间,宜川县转运粮食12427石,用畜数20884头,物资运输上动用牲口4463头。零星动员担架1294付,人数6710人,折工35723个;畜数1789个,折工9960个,平均每天动员担架100余付,牲口200多头,人力500个,全县每人平均支前63天,每畜平均68天,共损失牲口41头。给前线运送了大量的供应品和军用物资。其中从小船窝、桑柏给前方弹药厂运弹药174620斤,从龙王辿至韩城,集义等地运军衣5次,53980套,运军鞋20000双,运军用品5200斤,从山西河津往宜川运盐8000斤。
  1949年,宜川县动员长期运输3次,牲口591头,畜工35900个,人工30500个,短期运输456次,牲口896头,畜工4480个,人工4100个,运粮11050石,运军鞋17000双,合人工132000个,畜工156500个,修路用民工2500个。全年共用民工356415个,畜工205880个,人均支前43天。
  在壶梯山战役中,宜川县派出了185付担架队,一个月内,去前方运送伤员700多人,有23名担架队员立了功,白水区获奖旗一面。在战前动员中,富云区向白水区提出了挑战,保证完成这次担架任务,不发生逃跑。河清区一青年管理员在担架队出发时,婚期已快到,但他表示:“不完成任务,决不回家结婚”。富云区李步云、丹阳区宋进福等人在下大雨中,睡在弹药箱上,保护了弹药不受雨淋。
  1949年,外线总攻不断向大西北推进,宜川县相继派出了两期长期担架队支援了扶眉战役、渭北战役,解放西安和兰州战役。第一期派出担架80付,毛驴21头,464人,编制一个大队,四个中队,十个分队,由副县长赵正隆带领,于49年元月13日出发,7月份返回,历时6个月,行程22个县。第二期派出91付担架,毛驴24头,559人,编制一个大队,七个中队,24个分队,由县保安科副科长马顺卿带领,于49年6月5日出发,10月5日返回,先后5个月,园满地完成了任务。获锦旗3面,4人立了大功,18人立了小功。在兰州战役中,一中队三班5名队员在班长杨兴海的带领下,不分昼夜,出生入死抢救伤员。战场上的伤员多,来不及用担架抬,他们就用人背,衣服磨破了,肩膀压肿了,仍不歇脚,勇敢地抢救伤员30多人,获得了“模范班”的光荣称号,获锦旗一面,上写“勇敢救护”四个字。
  一中队王万章、王志兴等七人,英勇顽强抢救伤员,壮烈牺牲,解放后,被追认为烈士。一中队安振东在渭北战役中,当敌人炮火猛烈袭击时,他坚定地说:“战士们在前边和敌人拼命,不怕牺牲,我们在后边抬伤员还怕啥”,边说边抬着担架勇往直前。中队长刘振汉,工作积极负责,关心队员,因此,队员中传唱着:“担架队长刘振汉,工作积极是模范,给队员背背包,给炊事员挑油担”。
  行军途中,担架队员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二中队在白马洋休息时,队员李广林、贾得胜主动给群众挑水,打柴。四中队在胡家寨等地帮助群众打麦十余场,锄地100多亩。当地群众感激地说:“你们宜川队员就是勤快,干了活连饭也不吃”。
  第二期长期担架队返回时,带回骡子97头,步枪43支,战刀20余把,节存粮票2900多斤,料票2000余斤,菜票2000余斤。队员凯旋归来时,宜川群众扭着秧歌,敲锣打鼓,进行了热烈的欢迎,并在北操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
  拥军优属
  早在1935年,宜川北部塬区,曾建立过红色政权,群众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有个好的印象。所以,宜川解放前夕,解放军所到乡、村,都受到热烈欢迎,盛情招待。人民群众担水、送饭、磨面、做军鞋、当向导,掀起拥军热朝。
  1948年全县发动了多次拥军活动,零星动员每日都有。修路,帮助部队驻宜川各医院、兵站、留守机关送粮、草、柴、菜、做事务性工作。郭*(左土右佥)、秋林两医院,每天都有10至15名民工帮助担水、做饭,给伤员洗衣服等。桑柏医院每天有六头牲口专门驮水。壶梯山战役歼灭胡宗南36师后,宜川县特在城内设立了一处伤员过往接待站,专人负责招待伤员,安排食宿,发动群众给伤员烧开水、搞服务,过往伤员如同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拥军活动中,宜川妇女为部队赶做了成千上万双军鞋,有力地支援了部队。乡干部每人一付钉鞋板,下乡时背上,帮助群众钉鞋底。白水区每个妇女平均做5双军鞋,每户最多做12双。二乡念家坪一妇女说:“一针也是纳,两针也是缝,做一回就做好”。永安区业家源村两个老婆竞赛做军鞋,她们说:“多做两双不祘啥,只要胡匪不再来”。1948年全县两次做军鞋14625双,1949年两次做军鞋17715双。
  1948年宜川人民还给前线部队慰问物资,其中羊58只,鸡72只、鸡蛋500个,茶缸605个,农弊99000元,其它物资6000斤,草523110斤,柴336010斤。其中,富云区就送柴120000斤,菜60000斤,草90000斤。
  1949年第二期长期担架出征前夕,全县给队员募捐农币166865000万元,毛巾165条,肥皂83条,鸡蛋746个,纸烟206盒,酒18斤,袜子46双,白面153斤,使队员们个个高高兴兴地离开家乡,踏上征途。
  在优待军工烈属上,从县到乡,都建有“拥军优属委员会”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实行包粮、包工。代耕制度。军工烈属的生活问题按家庭劳力、经济、生活状况分为三类,特殊困难户,给以全部优待,成人每人每年优待粮一石五斗,儿童每人每年一石一斗,烧柴按人口多少给以帮助,一口人给柴2000斤,三口人给柴3500斤,四口人给柴4000斤。吃水,家有毛驴的,指定专人捎驮,没有毛驴的,本村派专人供给吃水。
  1949年夏收,县、区下乡的38名干部积极帮助军烈、工属抢收小麦,人均一至三天。宜川县大队吴克彦带领12名战士去丹阳区二乡给曹生华军属及担架队25户家属收麦二天共130堆。丹阳区一乡去15人,给葫芦村军属呼老汉等几家收麦170堆。全县参军,随军担架队员2300余人中,有487户缺少劳力的麦子全部由本村群众帮助优先收割。据4个区统计共帮助收麦100159堆,折工1682个。
  据1949年统计,宜川共有烈士23名,其中参加解放及地方工作牺牲11人,民工服勤牺牲12人,残废20人,烈属23户,军属653户,工属419户,烈工军属共1095户,全年包工4770个,包粮450石,柴28400斤,代耕土地4508堆。康平区四乡,第二期长期担架队共去了17人,根据家庭情况,照顾13个,帮工216个,补助粮食五石八斗。柴700斤。康平区133户军工烈属,包粮六十九石一斗。总之,宜川人民在解放战争中付出的牺牲和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名扬千古。
  

宜川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宜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