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延安教育界暨各分区专员座谈边区国民教育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为纪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运动第十七周年,本月十九日(星期日)徐特立同志及教育厅柳厅长特联名召集了边区国民教育座谈会,交换对过去与今后边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到会者有徐老、吴老、林主席、李副主席、柳厅长、贺副厅长、绥德分区杨专员、陇东分区马专员、三边分区罗专员、关中分区张专员、延安马市长、延市完小吴校长、延安师范霍校长、张宗麟、范文澜、齐燕铭、周扬、吕骥、李卓然、乔木等各界人士以及教育厅全体工作人员。徐特立同志宣布开会,在致词中介绍了生活教育运动的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点,指出陶先生的精神是“面向群众,实事求是”;陶先生极重视中国农民的问题,他亲自走到农村中去,主张对农民的教育要走上门去教,可惜在大后方的困难条件下,陶先生的工作始终无法获得应有的成绩。柳厅长说陶先生的作风是浓厚的实际精神,因此在边区发扬他的精神,就要从边区实际出发,来办边区人民的教育。张宗麟先生继起发言,他指出边区的国民教育是广泛的群众教育。他主张教育工作的方式、教材等都必须依照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和需要而灵活变更,他举出小先生制在边区运用的例子:延川一个小先生利用空闲时间拉话的方式,在半年内教会了七个学生识字,其中一个竟识到一千二百字之多,而另一个小先生则因不善于估计具体条件、具体对象,致工作受到挫折。
  绥德改造了学校干部和教材
  接着是各分区专员讲话,绥德分区扬副专员说,边区对于国民教育有较优越的条件,所以办理得较有成绩,但以前仍有和社会实际脱离的缺点,如教员不与学生家长接触,学生回家与家庭关系不好,课程不适合群众生活需要,学生连秤都不认识,学校领导人在群众中没有信仰等等,他们研究了这些缺点,然后定出了新的方针,即学校要与劳动、社会、政府、家庭相结合(关于这方针的具体内容,请参看本报三月十一日第一版新闻,此处不重复)。为着实现这方针,第一就要改造领导,首先改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知道办学校是要为人民服务,教育干部自己要从新受教育,学习掌握与实际有联系的教材。其次要改造课程内容,要教珠算之类有实用价值的课以及有关边区政治生活的课程,如政府的政策法令,农业累进税以及农工商业的常识等等;要教学生和家庭搞好,帮助家庭的生产节约,帮助男女老幼的和睦团结,建立模范家庭;要组织学生的生产,如绥师附小今年即计划生产二百余万元(每人每年生产小米约五斗)。这些办法,都是深得群众拥护的。
  三边学生增加 陇东提倡小学民办
  三边罗专员提出过去学校有缺点,群众有不愿送子弟入学的现象,第一是因为怕妨害生产增加负担;第二是教材内容不适合群众的习惯和要求。去年丰收后,生活富裕,学生就增加了,学校□□又解决一部分伙食问题,减轻家里的供给负担,也使学生家里觉得很好。因此要使学校发展,必须有生产做基础,同时要研究教育方针,使适合群众的需要,要使学校与当地社会结合,现在老百姓要自己办学,政府要予以帮助和领导。此外,三边回民从四一年起,还办了一所伊斯兰小学,以后要更好地帮助他们发展,可对增进回汉团结发生很大的作用。
  马专员的发言系统地叙述了陇东国民教育的发展过程,过去陇东人民文化程度很低,群众对于文化的提高不很重视。四零年以来渐渐有了进步,但在建设国民教育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如群众把读书看做公家人的事,不让子弟进学校,教员缺乏,课程不实际,教授法陈旧,设备太简陋等。四二年高干会后,各县都加紧注意领导,进行许多改革,课程方面,增加了珠算,学习写契约,打收据,开路条,以及生产知识等项,并且选了解放日报上的十几篇文章为教材。因为学生所学的东西是实用的,就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例如华池有一个学生的父亲,就到处夸耀说:“我的儿子现在会打算盘了!”在学生生活方面,提倡生产劳作,女学生打毛衣。学生组织学生会的活动,配合政府的号召如拥军减租等工作。今年开学以后的方针,第一是,一定要把完小办好,有些地方由县长来兼校长,以加强领导。另外,每区办一学校,选地方上有信仰的人来负责,地方人办学,情况熟悉,经验多,容易办好,例如曲子劳动英雄孙万福,虽然不识字,仍能把学校办好,这叫做“要打田中虎,离不了地上土”。其次,动员学生,要好好劝导,在这方面乡级干部都实行了竞赛,最重要的是教职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常给家长报告学生情况,这样建立起信仰来,群众自然愿意送子弟入学校。再次要开展私学和冬学,私学是老百姓自动办的,政府应该加以帮助和领导。只要群众办学校的积极性发动起来,力量比政府大得多,办法也比政府多得多,这是教育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毛主席对文艺运动中普及与提高关系的指示,一样可以应用。
  关中社会教育与群众生产结合
  张专员继起谈到关中分区的情形:关中过去地主剥削厉害,人民文化生活的基础很差,过去很多办学校的同志,又只求完成数目字,忽视质量的提高,学校成绩未能令人满意。但现在情形已经不同,群众的认识有了转变。以前学生曾需要强迫动员,现在却能够自动入学,二师学生入学,还经过考试,各县校址,都容纳不了群众送来的新生。这主要是因为具体解决了生产与入学的矛盾。我们在学校里实行精简,按群众供给能力及小孩文化程度来收容学生,宁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把五个完小合并为四个,二师减去二三十人。谈到社会教育,四三年关中有两件新的东西:第一,社会教育和群众生产结合:如庙湾唐将班子休息时由书班读报,读本班子的新闻,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情绪和政治认识;第二,八一剧团的活动,对群众的教育作用极大。马栏二乡的一个农民看了剧团的一部叫关中四杰的戏,回去就努力组织了唐将班子,并且去找县上的同志说:“请你也把我编在戏里吧!”白塬村有一个二流子,转变得不算很好,只计划开八亩地,剧团把他的事编在戏里,但把他写得比较好些,他看后回去就把自己的计划改为二十八亩,说:“再不多开荒,不但对不起政府,也对不起剧团!”谈到谁来办学校的问题,张专员的意见是:完小师范由政府办好,但中心小学以民办为好,这样群众可以更加关心一些。
  延市东西区都要求办学校
  马市长把延市的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部分来谈:学校教育,以前学生真是难于动员,现在却到处有群众要求送小孩入学念书,东西区每区每乡都要求办学校,政府决定在孟家湾办学,裘庄曾提出意见,要求办在自己村里,说:“咱们要创造模范乡,不办一个学校还能成,”结果决定两处都办。完小有三百二十多学生,校址已经住不下,幼稚班一百多都是新来的。群众热烈要求办学校的原因是:一、经济发展了;二、对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认识提高了(特别是在防奸大会后),以前怕读书变成公家人的错误认识改变了;三、学校教育方针有了改变,和实际结合。学生回家,不和家庭对立。女的能纺线线,并且会讲出一套道理,使家长非常高兴。社会教育方面,民教馆的夜学有一个新的创造:由商人及商会会长等出来任教员,教给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如学开路条,写信、记账、珠算等,群众非常高兴。此外,去年的防奸大会,劳动英雄大会,反二流于大会以及今年的秧歌队活动,都是很大的社会教育。枣园的变工队今年完成最早,上山也最早,就是因为看了秧歌队演吴满有村里动员起来的故事,群众说:“吴家枣园也是一个枣园,咱们也是一个枣园,为啥能落后?”
  完小校长吴汉章老先生自述他的教学经验,是要认真教,不在多,“好好的教得学生会认会写,家长看他改变了,自然就一传十,十传百的说好。”“我也提倡珠算,学开条子的格式”。“现在学生有了礼节,女的组织纺织,家长看见这样,就自动愿意送来入学。但现在学校容不下,这个困难要解决。”
  延安师范校长霍仲年同志说到过去学校方针的错误,是使学生和实际脱离,和家庭对立,和地方区、乡、干部、老百姓搞不到一起,学生回家,老百姓找他们写合同等,他们不会。教员对边区情形不了解,讲课时举例不切实际。这些都在改正中。延师的地方干部班,已提出要求解决困难,现在要根据实际需要来教课,如开路条,打报告,写通讯,珠算、科学卫生常识、政策法令等都是必修的课程。
  最后由柳厅长归纳大家的意见说:今天的会,在方向上大家的意见是一致了,国民教育在各分区都有了转变,大家都赞成绥德分区的学校和劳动、社会、政府、家庭结合的方案。政府办学,因力量、干部韵限制,因此提议除完小仍由政府办外,其余普通小学要大量提倡民办。
  (民国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