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
《中国通史简编》是怎样写成的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中国通史简编》是由范文澜同志领导的中国历史研究会同人的集体创作。上册已经出版。我现在以一个参与编辑者的资格,将《通史简编》的编写情形,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通史简编的写作,贯穿着一定的观点、一定的方法论。这观点、这方法论便是为马克思所发明、应用,又为其优秀的继承人所发展了的唯物史观。
这种科学的历史观输入中国,已有廿年左右的历史;近十多年来,它更依靠着革命的实践与理论的斗争,在中国史学界取得了压倒的支配的地位。凡属严肃的治史学者,不管他的政治立场如何,无不或全部、或部分承认并运用这个学说于中国历史的研究。
大家都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是下层基础,在它上面,建立起政治、法律、道德、文化、艺术等等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给社会存在以反作用。
第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从低级的原始共产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达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每个社会中间,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阶段。
第三,自原始社会崩溃以后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一切人类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加上一定条件下与阶级斗争结合着的民族斗争)的历史。
将第一个要点用之于中国历史的研究,那首先要求我们研究各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只有把这个社会的基础构成弄明白以后,才能着手研究第一层——政治法律等——及第二层——文学艺术等——的上层建筑。通史简编的编者们,以很大的注意力倾注于这方面。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都用相当大的比重来阐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阶级关系的实际状况。在说明任何大的政治形势及文化学派时,还竭力找出它最后的经济因素。同时,也没有忽略掉上层建筑对下层基础的反作用。如商秧变法之于秦的经济发展,儒家思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等等。
将第二个要点用之于中国历史的研究,那便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并用具体的历史材料,描画出各个阶段的真实状况。从而证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它的一般性(当然也有它的特殊性),打破一切民粹的国情论者的谬误观点。过去企图用唯物史观的方法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人的共同缺点,在于花费了过分的气力于中国某个社会阶段的有无,及其应在那个时代的空洞争论,而忽略了具体历史材料的搜集与论证。通史简编克服了这个缺点,它通过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各个社会阶段的真实状况,而不抽象的拿社会历史发展的公式硬套在中国历史上。
它对于中国历史阶段的排列次序是:
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夏以前
二、奴隶社会——殷商
三、封建社会——西周至鸦片战争
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阶段)……鸦片战争至现在
在每个社会历史阶段中,它都配合上中国的各个朝代,而不用一个范统的轮廓代替具体的历史时代,使人不能得到明显的历史顺序。它将长期停滞的封建社会,逐朝叙述,并指明它们的发展联系,和禅递因革之迹。按照社会发展及政治发展的状况,赋予每个朝代以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封建经济的叙述中,随时指点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形态——尤其是唐宋以后——及其被阻抑摧毁的情形。
将第三个要点用之于中国历史的研究,那我们便不能将各个封建王朝的变换归之天意,归之一个王朝的末代皇帝的荒淫,或继起王朝的某一个人物的雄才大略;我们要更深一步找出它的阶级斗争(还有民族斗争)的根源,将朝代的更谢禅迁认为是阶级斗争(还有民族斗争)的必然结果。汉武帝、唐太宗的开疆拓土,他们个人的气魄与英武固有作用,但决定他们的志愿,和使他们的志愿得以实现的,仍需求之于经济发展与阶级斗争。王莽、王安石的变法,不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和爱幻想,也不是由于他们的慈悲为怀,而是为了想给当时高度化的阶级矛盾以一副调和剂,他们的失败,从当时少数保守派。顽固派的反对中得不到彻底的解释,亦必需求之于阶级斗争才能解决。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占支配地位,佛教为什么盛于南北朝,明末清初输入中国的西洋资本主义思潮为什么不能发展,凡此等等,也应只有从阶级斗争(及与阶级斗争相结合的民族斗争中)才能求得真实的解答。通史简编中贯穿着这种用阶级斗争及民族斗争来说明事实,解释历史的观点。
在阶级社会中,少数统治阶级用血腥的手段来剥削被统治阶级,将被统治阶级的全部剩余生产品,甚至一部分必要生产品攫为已有,用来供养大批爪牙——官僚军队,并尽情挥霍、享乐,过着无耻的荒淫生活。对于这一些残暴肮脏的事实,过去中国历史的著作,本是把它们回避了,便是将它们美化了;而通史简编中,却以锋利与痛恨的词句,把它们尽量暴露出来,让大家看看统治阶级的罪行,与阶级社会所必然造成的恶果。
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与压迫被统治阶级的结果,使被统治阶级的广大群众陷于悲惨的地位,他们吃菜根、啃树皮、赤身露宿、流离失所、困顿四方。通史简编上,曾以生动的笔墨,描尽了他们的苦状。而当这些被压迫者忍无可忍,挺身反抗的时候,统治阶级却指挥着那些爪牙给以无情的杀戮,迫得他们团结起来,汇合成一个暴动的主流,摧毁旧的统治王朝,给新的王朝打通一条道路。通史简编上,曾把这种反抗行为及它们给予历史发展的推进作用,给以恰当的估价和活泼动人的申述。
读者如果高兴追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时,在长期的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中,正可以找到具体的说明材料。
仅次于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的掌握与运用的,是通史简编对于民族问题及民族斗争问题的处理。
通史简编的编者们,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单独的历史;中国历史的创造和发展,各民族都曾尽了它的伟大作用。这样便在历史上扫除了认为其他少数民族非夷即蛮的大汉族主义的观点。
通史简编中,赞成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发展。对每一个在历史上有作用的民族,在各个民族的互相关系当中,都叙述到它们的奇特的历史。
对各民族的日益壮大,以崇高的敬意给以宣扬。但当它们的统治者一旦为了自己的狭隘的利益向外扩张,妨碍其他民族的发展,更进而侵略其他民族时,却又无情的揭发这种罪恶的行动。秦皇汉武的好大喜功,遭受了严正的贬斥,五胡、女真、蒙古民族的侵入中原,屠杀与压迫汉族,也获得应有的谴责。对于被压迫被统治的民族反抗统治和压迫民族作英勇斗争,则加以热烈的歌颂,汉族抵抗北方落后民族的侵略与少数民族抵抗汉族的杀伐,都得到同样高尚的评价。
对于高兴探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的读者,更可以在残酷的民族斗争及落后民族统治下对先进民族生产力的破坏(人民的屠杀,田地的荒芜,耕具的毁弃等等。)的叙述中,找到部分的解答。
有了上述的基本观点,进一步便要来掌握材料。在过去,苏联及中国的新的史学家,往往走了捷径,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把社会发展的公式代替具体历史材料的摄取。其恶果便是:使读者只领会了一般的社会史的轮廓,而得不到真实的历史知识。通史简编的编者们,便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将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方法论,用大量的具体的历史材料给以表现。在全书中,几乎找不到他们特意解释自己的观点的地方,然而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却到处被上述的观点贯穿着。将观点、方法藏在材料的隐避物内,所写出的才是真实的中国历史。而不是架空的社会发展的公式。
(未完)
金灿然
(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十三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