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三辑
边区推动纺织的几种方式
建设厅厅长霍子乐 副厅长惠中权
(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七日)
一、雇工织布合作纺织
志丹七区一乡乡长朱俊杰,去年曾去东地区,看见家家自纺自织,穿新衣,盖新被,他回来后,即积极宣传纺织,首先要老婆学织布;以后和黄地坮村长杨春生商量,雇来一名织布工人,组织合作纺织。先召开了一次全村妇女会,会上在县长王耀华用算细账的方式宣传下,当场即有十名妇女自动报名纺织,会后做了一架手拉机,工人工资每月券洋三千五百元,专门织布并传教别人,纱由全村纺妇供给,如有不足向外村购买或用布换,或由合作社供给。该村合作纺织的方法,即是交纱分布,布纱皆作了价,除开支外,照纱分布。去年该村共织布一百六十丈,赚得净利券洋十万余元,这种组织是由于干部积极领导,组织群众力量,共同解决了技术、工具和原料的困难。
二、合作社组织群众变工纺织
南区合作社主任刘建章在延县柳林区南庄河组织起全村消费、纺织兼营业性的小型合作社。去年除低价供给全村必需外,获净利券洋十三万五千元,以此作为全村股金,组织全村纺织,并选了不脱离生产的主任和理事等来负责,由该社供给原料。该村有织男三名和手拉机一架,与村中卅九名纺妇变工,群众给他纺纱,做鞋,他给群众织布,全年该村纺花二百十六斤,织布四百卅丈,除成本外获利券洋一百廿余万。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纺户织户双方自愿条件下,组织起来进行变工,解决了纺和织之间的困难,同时也发展了织妇。
三、带机下乡传授织布技术
延川生产社派工人下乡携带手拉机,给群众传授技术。首先教纺织英雄折碧运学会使用手拉机织布和织手巾,两个月中在该县清延、东阳区教会能使用手拉机织布的妇女六名,教会后即将机子卖给她们。陇东曾有一位劳动英雄带机下乡揽工织布,解决了当地群众穿衣困难,同时发展了许多织妇,这种办法不仅是一般的推进了纺织事业,而且有效的提高技术,改良了工具,增加了产量。
四、组织民教民织布
这种方法,一定要区乡干部具体领导,注意组织和培养纺织积极分子,通过这些积极分子团结农村妇女。如安塞郭家峁于四〇年政府采用了民教民的办法。工作人员黄志山婆姨,经过她发展了八名织妇,增添织机四架,在这两名积极分子努力下,该村纺织业一直坚持至今天,去年本村共纺棉纱毛纱共一百余斤,织布一百五十丈,而刘月仁婆姨除纺纱外还织布六十多丈,获利券洋廿余万元。延县柳林中庄在积极分子郑老婆领导下,教会了织妇一名,纺妇七名。
五、训练干部建立纺织据点
建设厅和边妇联在四五年春,开办了一个短期纺织训练班,招收了七八名女干部,教课内容为纺织技术与组织纺织的方法,训练后,将她们分派下乡,在志丹麻地坪、杨介子、安寒的西河口、凉水沟等地建立了纺织据点,经两月的时间,教会织妇十余名,奠下了纺织基础,她们的经验是:(一)了解情况,选好对象,搞好群众关系。(二)干部要有吃苦耐心传授技术的精神。(三)和区乡村政府、和合作社都要密切配合,解决纺织过程中的困难。(四)干部要具有熟悉技术和组织能力。这种纺织据点在无纺织基础的地区,应着重于组织纺织传授技术,在已有纺织基础地区,应着重于改良工具,提高质量和数量。
六、家庭纺织作坊
在东地区尤其在绥米一带,地少人多,食粮缺乏,劳动力有剩余,纺织业发达的情况下,有些村镇即产生了一种家庭纺织作坊。如米脂远志山、高增福等三户,共有六架手拉机,和一架“七七”纺纱机,还有大经轮和较进步的倒线车,其中有一户老汉、婆姨、儿媳、女儿皆从事纺织,到了冬天儿子也参加工作。他们织布用纱除自纺外,大都依靠收买,织出的布在市场上出售。这种商品性的家庭生产方式,对于改进技术、工具和提高产量起着很大作用。
七、纺织业区解决原料
在纺织业发达而缺少原料的情况下,弹卖棉花对纺织帮助很大。如子长瓦市陈邦彦门市部,以十万券洋资本,专门零售熟花,去年供给群众纺花六千斤,解决了九千丈布的原料,他利用减价卖花入股(私人每斤赚利券洋三百元,而他赚利二百元)发展了合作社,代替难民工厂放花收纱,除门市外,还背花下乡,到南沟岔、王家湾集上卖花,给纺织户以很多便利。
(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七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三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