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为实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而奋斗—(二)争取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同红军联合抗日(15)

中央档案馆


  张文彬给毛泽东的报告*(一九三六年九年八日)
  毛主席:
  九月一日报告谅已收阅,兹将以后情形及结果续报如下:
  一、卅一晚与王菊人谈话后,杨①曾托病拒见。(小病有)据从旁考察,系因害怕与我建立合作后,其部队群众为我争取,及害怕蒋②之发觉而迟缓。后经我二次催促,并再三说明十七路的历史、力量、环境、前途利害的选择,以及我对友军的正确策略与援助,并说明所提各点尚可磋商等,始于六日晚得见,二人密谈约二小时,结果尚好。杨对我方所提各项均接受,并谈及其他有关问题。七日又根据与杨谈结果,与王、崔③二人更具体商定各实行办法,兹分别叙述如下:
  甲:抗日合作口头协定的具体决定:
  1.互不侵犯。
  A、双方各驻防地在实际行动上取消敌对行动。
  B、杨负责抑制民团活动。不在原苏区及原有革命组织的地方组织保甲。
  C、不摧残革命组织,改善军队纪律,密切与群众的关系。
  2.取消经济封锁。
  A、设专门贸易站,在十七路掩护下保障苏方国家贸易的流通。
  B、不禁止群众的自由通商。
  C、苏方不禁止群众供给十七路驻军的食料等必需品的购买。
  3.建立军事联络。
  A、双方军事行动事先通报,杨方除将本部属行动通报外,并供给南京等各方情报。
  B、有关双方纠纷问题,均经双方磋商解决。
  以上各项经我首先提出后,杨即发言大意谓:各项均能同意,双方意见均无冲突处。七日与王、崔的具体商定如下:
  1.十七路现尚未接防,将以十七师王④旅驻最前线,旅部将在鄜州⑤,肤施及其以北到潘龙⑥止,均以最少数部队营连分驻(潘龙是否驻还不定),十七路主力均在鄜州以南,以备有事。整个部署俟决定后当再电告。
  2.民团将以消极的集中训练统一指挥名义严密纪律等抑制其活动,积极的方式是改造其个别不听从指挥者。(这对巩固杨在民团中的指挥都有关系,故他愿意如此做)保甲组织以目前部队无政训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将来如有政训处也不致成大问题,至少可以采用东北军所用过的方法去抑制。
  3.交通地点他们以在鄜州为好,我因离苏区太远,决在肤施及到甘泉的侧翼,由他、我各派二人,以副官名义前后各驻一个,办理货物转运。至于人员的来往,另外由人负责以更谨慎。
  4.电台可立即设立,只等你们把新约好的呼号密码收到通知我们以便开始联络。(林院到此时即已将呼号送来,谅已收到)
  乙、其它问题
  杨、王谈话中均曾提出下列问题:
  1.因为十七路力量与环境关系,尚不能离开南京政府。(我答与南京应付是需要的,但必须努力实际的抗日准备和防止并打击蒋的破坏阴谋。)
  2.杨表示自己部队基础的关系,不能立即与红军走一条路,愿走“人”字路,将来再会合。意即怕我们挖其墙脚,要他变红军。(我答,我方从未有此企图,不过愿其立即成为坚强的抗日友军,并建议他立即进行自己的政治组织,在抗日纲领和自己的领导下巩固和发展起来。)
  3.杨希望我方有一定的根据地,不继续游击战争,则对于国际援助也可以。并云,根据地最好在甘、宁、陕。我观察彼害怕我们夺他的陕西地盘以及派队入陕。又杨以前与林院也谈过陕南富足,红军最好在该〔地〕创立苏区。又王菊人前以侦察的口气向我说,将来红军最好以一部由陕南向东,一部由陕北入晋抗日等,都是不愿我侵入他的地盘意。如系恐怕蒋介石进攻而要我派兵入陕南,则他问题的提法不会如此,而整个的意见与上面1、2各题都不会如此。——我答复是对杨此意当转告毛、周,同时说明根据地是重要的,是已有的。并且在抗日根据地不一定要成为蒋区才可,只要是抗日友军所在地都可完成,故国际援助不同问题,至于红军所处地位与发展方向,都将根据友军联络及敌人情形决定,至于各地游击战争,多由当地群众自发斗争,非可制止。
  4.渠又问及国际援助问题,他表示怕目前不可能,又害怕只给红军的援助和如何援助。(我答目前已不成问题。一切抗日友军、一切联俄联共武装都可援助,方式与方法则当按具体情形决定)。
  5.杨又表示西北要张领导,但感张部复杂,有法西〔斯〕、有汉奸分子,张亦为继父业,非经艰苦经营,恐有不可靠处。(我以为他在此有两种意义,一是要慎重乘机,一是要侦察我与张究有何种关系,我的答复是对张本人及部队情形我不很清楚,但因其特殊的亡国条件,有许多条件足以改变的,并愿杨根据本人革命历史和意志,及共处西北利害相关应倍力推动。)
  6.杨提出三方会议及合组各方抗日政治核心组织问题。(我认为他是表示,一面是拒绝我们党的组织和侦察我张间有无共同组织。同时他也确有欲组织各方政治核心成分的。故我答这很重要,当代转,并希从各方推动促此成功。)
  丁丙、两个重要问题
  一、杨感觉部队无政治组织,又处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接近我们的情形下,害怕我们的组织打入。故拟拉些非驴非马的人进行他们所谓独立政治组织,和进行抗日的准备工作。据从王菊人谈话中露出将以蒲子政、吴华之⑦、宋文梅等人组织一工作委员会,首先在蒲城开办训练班,着手政治组织,而以警备二团(阎团⑧)驻蒲城保护。
  查蒲子政,又名蒲克敏,蒲城人,大革命时代曾是党员,是右派张慕陶的干部,现在西安。
  吴华之是皖人,一九二七年曾与潘子理⑨同任过陕西党的省委,大革命失败时被捕,为杨虎城释放并送美国留学。一九三二年曾到莫斯科见过党的负责人,是张慕陶的健将,现在上海。
  朱文梅,也是张的干部。金敏生⑩近被调任上校参议,即〔由〕宋文梅继任卫士营(宪兵营名义改了)营长。
  (潘子理闻在四方面军,王菊人曾向我要求调潘回十七路,望注意考察此人。)
  这一工委会无一真接近我方的人、王、杨尚未正式向我提出,但他表示将带蒲与我见面,我拟表示不过问他们内部组织与改选问题,但站在民族革命及友军立场上愿他们有一真正抗日的组织,有真正而纯粹的抗日人才,最好没有任何党派色彩的,或可向王、杨单独表示,须注意张慕陶曾出卖吉鸿昌之事,以引起其注意。
  据王菊人谈,杨因病重(有点心脏病与虫牙痛)拟到青岛、北平或上海休养几个月,但未作决定。这样杨似欲借养病避开难关,暂观情势。
  我以为如果他实际上能做抗日准备工作及实行口头协定,则无甚么问题,故拟约其决定离前与之谈话,并表示不能因渠之离开有损友谊的前进,望其在实际上加强自己抗日与防止敌人破坏的准备工作。
  二、我目前的中心工作是抓紧他们已允诺的各项实际求做到。本来要林院进来,拟等二天,待汽车弄好及电台架好,并带着他们到前面去建立交通站的人和在部队中必要的动员等去以便立即开始做,而免他们迟延。
  三、以上各项问题我的观察和答复是否错误?特别是口头初步协定,是否妥当?应如何求得实现,并推向前进?对于蒲、吴等组织工委及活动问题,及共同抗日组织问题,杨如真休养去的工作方针问题,等等都应如何处置?望详细指示。并望根据新的形势给我新的指示!
  交通站人员望速决定两个人来,这些人要更灵活慎重而在东北军没有什么熟人就好,因为杨胆子很小,很怕生枝叶。
  (蒲、吴等人情形,如有人知道详情亦望告我。)
  敬礼!
  职 文 斌
  九月八日
  *本文按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手写件刊印。标题是本书编者加的。
  ①杨虎城。
  ②蒋介石。
  ③王,指王菊人;崔,指崔孟博。
  ④王劲哉。
  ⑤鄜州即鄜县,今富县。
  ⑥即蟠龙镇。
  ⑦吴华之即吴化之。
  ⑧指阎揆要。
  ⑨即潘自力。
  ⑩即金闽生。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中央档案馆.—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