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群众生产工作
章萍
边区大生产运动是怎样搞起来的
陕甘宁边区是一个贫瘠的地方,农业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地下资源虽然比较丰富,象延长的石油,瓦窑堡的煤炭,三边的碱盐,还有一些铁矿等,但没有现代化工业,只有一点手工业,主要是铁匠、木匠、石匠和小煤窑的炭工,而且大都是从外地来的,以生产农具和纺车为主。我曾去过子长县瓦窑堡的炭窑(当时,我在边区总工会搞工运),煤炭工人采煤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一把镐,一把锹,一个箩筐,一盏明火灯,爬进去刨一刨,能背出来多少算多少,而且,他们还要受封建把头的剥削和压迫,工资很低,生活很苦。因此边区在政治上是先进的,而在经济上是落后的,人民的生活还相当艰苦。
我是1937年9月到延安的。当时陕北只有红军长征时带来的小枪支修械所和小型印刷厂,后来,我们党注意了抓边区的工业建设,先后创办了机器工厂、纺织厂、造纸厂、农具厂、皮革厂、小型化工厂、火柴厂、毛织厂等,恢复了延长油厂,民间纺织业也有所发展。但是,从1939年冬季到1941年,国民党开始了反共磨擦,边区的供给十分困难。当时,干部、战士和工人,几乎没有衣穿,没有菜吃,没有鞋穿,没有被盖。陕北的夏天,天气早晚仍很冷,几乎一年四季都离不了棉衣和被子。可是,公家只能三年发给一套棉衣和一床棉被。布的质量差,一年就烂了。1940年初,党中央提出了“半自给”的号召,大生产这个问题就提出来了。边区的机关、学校、部队五、六万人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工商业,争取在一二年内战胜困难。
当时,我是边区总工会的产业部长,又是机关组织生产的主任,既管上面的生产,又管工厂企业的生产。边区所有的单位没有不搞开荒生产的;每个机关单位都有两套人马,其中一套是专门组织搞生产的。因此,干部、战士、工人、学生、妇女、老人、小孩都自动参加挖地、种粮、种菜、打柴、纺线、缝衣、做生意,把工农商学兵“聚之于一身”。那时,工厂企业单位的职工任务最重,既要提前完成工业生产计划,又要搞好农副业生产。特别是机关、学校、部队所纺织的棉线、毛线要及时织成布,因而,各纺织厂的工人都主动增加工时,提高生产,使纺织业生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三五九旅开辟的南泥湾生产建设基地也正是这时候搞起来的。经边区军民的努力,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吃的不发愁了,穿的问题也解决了一大部分。原来边区农村一年交救国公粮20万担,后来减少到10多万担,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人民生活,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经济封锁的阴谋。
劳动竞赛的提出和发展
1938年,朱总司令从前方回到了陕甘宁边区,他非常重视边区的经济建设工作。1940年9月间,他提倡纺毛运动,并亲自带头纺毛,还参加农业生产,并组织了向吴满有学习、向马家两父女(马培恩、马杏儿)学习,努力开荒种地的劳动竞赛,对边区农业大生产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十月间,朱德同志又视察了边区的各个工厂,发表了《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和《建设革命家务》等文章,希望工人“在发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工作中,成为边区人民的模范”;“出现许多工程师、技师、专门家和史太汉诺夫运动者”;他的文章给广大职工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1941年3月至4月间,分布在延安附近的几十个公营工厂的几千名工人,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以新的战斗姿态,开展了生产劳动竞赛。到月底,各厂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平均产量,超过43%以上,质量也都显著提高。农具工厂、难民纺织厂、新华化学厂和八路军制药厂分别超额完成任务60%至120%。在竞赛中,工人们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创造了一些新的生产方法,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了原材料。接着,各工厂评选出了一批劳动模范。这是我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开展革命的劳动竞赛,第一次在边区评选出自己的劳动英雄。
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在延安召开了“五一”生产竞赛总结大会,生产竞赛中的优胜者,都受到了边区政府的奖励。朱总司令参加了这次大会,并且亲自颁发了奖状和奖品。270多名劳动英雄受到了群众的崇敬,改变了社会上一些人对“劳动卑贱”的看法,开始把劳动看作是“最光荣”的事情。在这次大会上,边区总工会向边区广大工人发出了“为保持与继续扩大竞赛成绩而奋斗”的号召。在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边区各公营工厂的生产都大幅度地提高,有的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当时,党中央的领导同志非常重视经济工作和工人运动,毛主席、刘少奇、朱总司令、洛甫、任弼时、林伯渠和邓发同志在这方面都作过多次讲话或发表文章。边区总工会召开的表彰大会和一些生产会议,凡有请朱总司令的,他都到,而且到会必讲话。所以,当时大家都高兴地开玩笑说:“朱老总不仅是军事上的总司令,而且是生产上的总司令”。在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1941年工业建设蓬勃向前发展,但有些公营企业建设带有盲目性。1942年,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加紧封锁,外援完全断绝,更迫切需要我们发展自给经济。为了统一计划,统一调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产节约,降低成本,各公营工厂按系统进行调整,厂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在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领导下,边区总工会极力改善公营工厂的工会工作,以加强劳动纪律,减少假期,提高劳动热忱,加强教育工人为基本任务,努力开展公营企业的工会工作。
这一年,公营企业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由于敌人大扫荡,铁的来源没有了,原来军工业生产的手榴弹、迫击炮弹、掷弹筒弹和步枪等,都面临停产的危险。
1942年5月1日,朱老总又来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他在会上发表了讲话,还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号召工人们:“克服困难向前迈进”。他指出,在大的战争面前,工业生产将要碰到更大的困难,希望工人同志们一致努力,把我们的工厂推向前进。他强调要教育工人认清自己的事业和责任,用新的劳动态度来参加劳动;要求职工提倡和实行“节衣缩食,难苦劳作”;经常组织革命的生产竞赛,发挥工人的劳动热忱,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质量……等等,激起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热情,把生产劳动竞赛又向前推进一大步。到1942年底,我们边区大体上做到了主要必需品的半自给,有的达到供给需要的70%,也有的满足了边区的全部需要。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原来只注意生产,没有重视分配问题。在这以前基本上都是吃大锅饭,搞供给制。1942年,党中央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当时,在公营工厂里没有资本家,所谓公私就是公家和个人关系),工厂里开始实行工资制和奖励制度,也就是低工资加奖励。有的工人一个月领到几斗小米,高的拿到一担以上。这对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生产发展了,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从1943年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职工们不仅粮食吃不完,每月每人还能供应一斤半肉,有时供应三四斤。穿的情况也变了,每人一年能供给一套棉衣和一床棉被。劳动较好的同志都有了少量的存款。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也提高了。特别是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得很活跃,有专业剧团演的大型节目,也有职工自编自演的歌曲、秧歌舞等,逢节假日过的很热闹。
赵占魁的发现和开展赵占魁运动的经过
1942年,温家沟农具厂发生了“狄德建事件”。狄德建是一个工人,他思想落后,不满当时的生活状况,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达不到目的时,就采用对待资本家的办法来对待我们的国营企业,与领导闹对立,甚至煽动一些思想落后的工人怠工,影响极坏。边区联防部队司令员贺龙同志听到这件事后,非常恼火,提出要枪毙他。开始,边区总工会派我去调查这件事。我看事关重大,一个人负不起这么大的责任,就去找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同志,请他派人来农具厂解决这个问题。邓发同志派中职委委员李颉伯同志前来,我们俩在这个厂前后呆了48天,认真处理这一事件。李颉伯把情况向贺龙司令员汇报后,贺老总气消了,他同意我们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解决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赵占魁这个模范人物。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他在旧社会受尽了苦,到边区后感到生活很幸福,很自由,是真正的解放了。他真心实意地参加革命,为抗日战争出力。二是他认识到边区的公营工厂不是属于任何人的,确实是工人自己的工厂,他以主人翁的劳动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三是他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不怕困难,不计劳动时间和报酬,工作极端负责,吃苦在前,不计较个人得失。四是他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家,到处注意节约原料材料,节衣缩食,热心帮助别人。他的这些事迹,正好与狄德建相反。于是,我们就着手协助厂里总结赵占魁同志的模范事迹,先在厂里组织职工向赵占魁同志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后来各报刊也宣传报导他的事迹;1942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社论,号召边区工人“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1942年10月12日,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出通知:号召边区工人学习赵占魁同志勤苦劳作,始终如一的精神和新的劳动态度,迅速掀起学习赵占魁运动的高潮。通知发出后得到边区各工厂的响应,这个运动就开展了起来。
但是,由于边区各工厂企业对开展这个运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只作一般的号召,而没有制订具体的推行办法,以致使运动开展得不够普遍、深入。
1942年10月22日,高长久同志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号召边区各厂矿职工继续开展赵占魁运动。文中还提出了模范工人的七条标准,作为职工开展赵占魁运动的目标:一、爱护工厂,严守纪律;二、积极工作,始终如一;三、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四、爱惜工具,节省资料;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六、努力学习,帮助别人;七、克己奉公,团结群众。对各工厂今后应该怎样做,也提出了意见。
1943年2月7日,邓发同志在“二七”纪念大会上讲话,并且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响应生产号召,开展赵占魁运动”的文章,分析了前一段开展运动的情况,指出了今后开展这个运动的方向和办法。3月2日,边区建设厅召开了各工厂厂长会议(各厂工会主任也参加),把开展赵占魁运动,加强工会工作列为会议的中心内容之一,认真研究和讨论,检查过去的缺点,计划今后的工作。会后,边区总工会派大批干部到各工厂,组织生产竞赛,推进赵占魁运动。中职委书记邓发同志亲自抓两个厂(中央印刷厂和农具厂),了解情况,帮助推动工作。5月1日,朱总司令在延安纪念“五一”大会上作了报告,提出“建立革命家务”。他在报告中指出,边区的工人队伍中,已经产生了许多像赵占魁同志这样的新劳动者,他们把革命放在第一位,把公共的事业看得像自己的事业一样,他们用革命者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厂和工作任务,他们是边区工人的模范。他号召边区工人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学习做一个新式的劳动者。1943年5月7日,邓发同志又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在公营工厂如何开展赵占魁运动》的文章。文中强调一切工厂管理人员、职工会干部、工厂党的工作者要一起领导好这个运动,使这个运动巩固起来,坚持下去。同年七月,党中央书记洛甫同志在难民纺织厂进行了调查,参加了边区被服厂的整风学习检查大会,并且做了重要指示。他着重指出:“把坚持发展赵占魁运动,同我们工人的思想改造结合起来,这就是在工厂中实行整风”,“只有改造我们工人的思想,我们工人才能成为先进队伍,才能担负起我们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从此,赵占魁运动在边区各工厂才普遍开展起来,真正成为群众性的运动。同时,太行区、晋北区等抗日根据地也发动了赵占魁式的新的劳动者运动。
1944年2月,边区总工会对赵占魁运动进行了检查和总结,肯定这个运动对边区工业建设和生产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特别是造就了一大批新的劳动者和管理干部,为解放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王建楼、姚玉龙、胡琳 整理)
1983年9月20日
注:章萍同志原任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生产部部长,离休前任国家劳动总局副局长。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选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