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
陕甘宁边区办工厂的经过
沈鸿
到延安去为抗日尽力
我幼年家贫,连小学也没上完。1919年到上海虹口区一家洋布店里当学徒。这一年,爆发了“五四”运动,民主革命的思想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一面做工,一面自学。当时,我读过报刊上登载的许多好文章,《申报》副刊《常识》栏里发表的科学常识我更是每期必读,慢慢地产生了“工业救国”的思想。可是,这条路怎么走?我心中无数。我们布店旁边有几家机器厂,下班以后我就跑去看,时间长了,我对机器有了爱好,就买了几本讲汽车修理方法的书籍来读,也读一些机械方面的书。26岁那年,我离开洋布店,和几个朋友筹款开办了一个小机器厂,开始只生产锁子,销路不错,后来工厂逐渐扩大,由五六个人扩大到30多人,我也当上了技师。
在国民党时期,我们国家很落后,工业特别落后,帝国主义都来欺侮我们。当时我读过马克思传,读过有关苏联建设的书,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强盛很佩服。“九一八”事变后,我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痛恨卖国的军阀,也痛恨蒋介石打内战。日本人占领上海时,我把一部分机器迁到武汉,想为抗战尽力。我想:国难当头,爱国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天职。可是,当我们向武汉国民党当局要求工作,想为抗日出点力时,竟没人理睬我们。一个朋友告诉我,延安是坚持抗日的,在那里,人人都有工作做。于是,我们就找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找到了为抗战尽力的地方。1938年2月,我们经过许多艰苦,克服许多困难,终于带了十部机器到了延安。同我一块到延安的有七个工人,他们是:黄海霖、陈绍力、宋廷良、姜载愉、曹金木、沈保全和吴璜。这些同志现在都还活着,都是领导干部,都是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骨干。我们带的十部机器,是工作“母机”,有车床、刨床、铣床、钻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
当时,边区政府的工业政策,是奖励并保护实业家来边区发展工业。所以,我一到延安,就受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注。我到了延安,就像到了自己的家,处处感到很温暖,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和旧社会的尔虞我诈相比,完全是两个天地。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陕北这个地方,向来是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区域,没有一点工业基础,一般日用品也得靠外地供应,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自1935年底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才有了一些小规模的被服厂、印刷厂、军事修械所等,总共不到300名工人。过去有个延长油厂,是外国人投资开采的,由于抽不出石油,他们败兴走了。还听说过去曾来过一些专家,想开辟这块工业上的荒地,可是一看实际情况,都摇着头走了。
我是有思想准备的,这些苦我不怕。但是,我担心同来的一些青年同志没有吃苦的思想准备,我就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加上当时延安人人向上的精神影响,这些青年人,不但都安心工作,而且努力学习,成了今天建设工业的有用人才。像赵占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同志,他非常朴素和勤劳勇敢。他执行生产任务非常坚决,平时很关心群众的利益,爱护革命的财产,特别是在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全厂职工方面更为突出。他始终如一地用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所以,我们一致选他为劳动模范。解放以后,他一直是全国总工会的执行委员,担任过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1966年,我到西安还去看过他一次。边区赵占魁式的劳动模范可多啦!如袁广发、孙云龙、贾国兴、苟在朝、王海河、杨双庆、王国初、张宪武、柳云贵、李凤莲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年延安虽然很穷很苦,可是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好,都是一心抗日,一心干革命,所以大家合作得很好。
我到延安去还带了两箱科技书籍,如机械工程手册,化学工业大全,这些书,是我们搞技术的本钱。有人问我,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史你们当年是怎样写的?他们指的是在那样艰苦困难的条件下,那么多的东西是怎么搞出来的?我回答说,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38年,边区开始了公营工业建设。建厂首先要机器设备,我们机器厂就给他们制造和改造设备。化学工厂做火药要用三酸(硫酸、硝酸、盐酸)也得有机器,我们和钱志道总工程师经过研究和试制,还是做出来了。制造机器,生产手榴弹和迫击炮弹得有铁,炼铁要有炼铁炉,我和徐驰同志依靠大伙,群策群力,把炼铁炉搞出来了。我们建的那个炼铁炉,很不经济,一烧起来,炉顶上火苗喷得四五米高。到了晚上,把整个大砭沟照得通红,在附近的党校同学都跑来看热闹,问那是什么玩艺?冒那么高的火苗。我们说是炼铁炉,大家都哈哈大笑。是呀,这么大的火苗喷出去,是个大浪费。可是,没有办法,我们是摸索着干的,就这样,一天终于能炼出一吨多铁了。当时,有些人看不起这些土家伙,提出要搞洋玩艺,搞大军工计划,结果受到毛主席的批评。毛主席叫我去谈这个事,还把他写的文章《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草稿给我看。毛主席说,有些同志不顾此时此地的具体条件,空嚷发展,例如要求建设重工业,提出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能采用。这篇文章后来编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里。在边区那种条件下,怎么能搞大军工呢?能做出汽车,做出坦克,做出机关炮吗?那是办不到的。可是,我们可以造手榴弹,迫击炮和步枪。朱总司令说,我们有了这些东西,可以换来好多东西,我们的迫击炮可以换来敌人的山炮嘛!现在有的同志不爱听我谈这些,他们不愿讲爱国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把钱看的过重,如果我们老是向钱看,我们这个好端端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啊!我们当年在延安,可没有向钱看,而是向前看。当时工人的工资最高只有二十八元,我和军工局局长李强的津贴只有二十元。当时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一天想的只是怎样用矿石变成铁,用铁变成枪炮,用三酸变成火药,用棉花变成布,用马兰草变成纸,用骨头、木柴造成火柴,用牛羊油和石碱造成肥皂,用老机器制造更多的新机器……。我们想的是增加生产,支援抗战,建设边区,保卫边区,提高人民生活,而这些我们都实现了,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奋斗出来的。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人才要德才兼备,缺一不算人才。你有才,艰苦地方你不去,钱少你不干,重活脏活你不沾,那叫什么人才?特等劳动英雄赵占魁同志对革命贡献那么大,他的好思想,好作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模范工程师钱志道、模范厂长陈振夏的好思想,好作风,也不是先天带来的,主要是由于他们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作动力,加上党中央、边区政府和边区工会组织重视人才,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才取得成绩的。
毛主席一贯反对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空头革命家”。号召我们学习工业化的各种知识。当时,延安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不但党、政府和企业办了各种学校,培养训练了政工干部、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工会还组织大家业余学习。赵占魁是个技术熟练的工人,他还到工人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熟练工人孙云龙是子弹股的股长,技术是拔尖的,也到党校去学习。自然科学院的学生,也都来工厂边劳动边学习,李强同志兼任过自然科学院院长,工程师徐驰担任过军工局的教育科长,都给学生讲过课。有人说,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型,这话很对。解放后,边区培养出来的人才,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油田、机械制造企业、纺织联合企业、化学工厂、这些企业中哪一个没有当年的延安人?!没有从各抗日根据地出来的人?!现在有的工厂滥发奖金,这要小心,钱不能滥发,滥发了有副作用,那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害了人才。当年在延安也发过奖金,奖励劳动模范,但那时主要还是讲共产主义精神,讲艰苦奋斗。
当时,边区工会的工作很活跃,主要是做思想工作,做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邓发同志、张浩同志、李颉伯同志;边区总工会主席毛齐华同志,还有陈希文、陈用文、章萍同志,都是常来我们厂的熟客。邓发同志来到工厂就找干部和工人谈话,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和积极分子在一起研究制定个人生产计划。毛齐华同志还亲自找我这个党外人士谈话,怕我吃不了苦,做思想疏导工作。我们厂也有个别工人表现不好,甚至怠工的,工会同志就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从落后变成了先进。赵占魁同志的模范事迹,也是工会同志发现后总结推广的。我的思想不断提高,是与工会同志的帮助分不开的。
1944年5月26日,西北局、边区政府在交际处召开技术人员座谈会,到会的工程师、技师和管理干部五十多人,陈振夏、钱志道、林华、朱次复和我都参加了,中央和边区管工业的领导同志陈云、邓发、贺龙、贾拓夫、李强等都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是号召工业技术人员回到工业战线上来。我们发表一些意见后(注:沈鸿同志在会上提出,在边区有一批有工业技术知识的同志,他们的岗位不在工业部门,这种现象在目前实现工业品全面自给的时候,应该改过来。把这一批专家吸收进来,我们的全面自给就有了更大的保证。),到会的领导同志都分别讲了话,提出要迅速集中专门技术人才,分配到各部门的工厂去。还提出一些具体办法:一是登报号召;二是各党支部进行调查登记;三是到会技术人员提供名单。会后就进行了登记。
群众是英雄,实践出真知
陕甘宁边区的工运史怎样写呢?我看得写整个边区的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建设边区的事迹,千万不能突出写一个人,因为事情是大家干的,不能归功某一个人。军工局局长李强是正牌的大学生,留学苏联的。他在苏联当过工程师,是搞无线电的,有过创造。但他对我这个卖布出身、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很器重,没有一点看不起我的地方。我们机器厂的干部、工程师、工人都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有困难共同研究克服,有任务坚决完成,因此一个五百人的机器厂,干出了那么多的产品。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八路军主要是打游击战。跟着部队走的修械所,修理机器太大,太笨重,不好搬运。前方把意见反映到中央军委,军工局局长李强来找我,问我怎么办?要做这么小的机器,书里没有,我们找群众商量,让大家出主意。你提一条建议,他提两条建议,我们很快就做出了四台一套的小机器。其中一台小车床,一台小刨床,一台小钻床,一台小铣床。四台机器用两个毛驴一驮,就把一个修械所全搬家了。这些机器的动力也很简单,只需找到汽车上一个小后牙包,用一头牛一牵,轮子一发动就转起来啦,也就是说一匹牛力就可以解决问题。我们做了三十套这样的机器送往前方,前方修械所的同志们非常欢迎。以后我们还做了很多小机器,现在到延安去找,一部也找不到了。我看了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里边有我们机器厂做的一部小刨床。看了实物,想想当年,对照现在,的确感到我们那个小机器厂了不起。
1942年,边区《解放日报》印刷的纸张是用马兰草制的,没有办法压光,纸是毛的,印出来的字看不清。李强同志来找我们。我们和工人们一起想办法,经过努力就把问题解决了。后来,我们又接受了生产油墨的任务,经过三个月努力也把生产油墨的机器制造出来了。在试制时,要做一个不到百公斤重的辊子,淬火问题解决不了。工人刘伟(现在大连车轴厂厂长)跑来找我,说河边有个坑,河水也凉,能不能把加热炉弄到河边去,加温以后放到河里去淬火。我去看了一下地形,当天就同大家干起来,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在延安工业战线上,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敢想敢干,什么困难都不怕,对革命事业有很大的贡献。后来,他们一部分到东北、华北根据地去办工业;一部分跟王震同志南下,开辟新的根据地;解放后又有一批人去了大西北,建设起西北工业。这些同志对我们今天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个时期的延安工人,后来有的榜上有名,有的榜上没名。榜上没名的也是英雄。比如,我们做手榴弹、炮弹很危险,发生过爆炸,不少人受了伤,但大家都不怕,坚持生产。当年炼铁非常艰苦,也非常紧张,好多人煤气中毒。我也中过煤气毒。中了煤气毒怎么办?在地上铺一块席子,睡他一夜就好了。我们不能因为光荣榜上没有名就把他们忘掉了,那是不公平的。应该说,延安时期的工人群众都是英雄,他们的光荣业绩,我们应该赞颂,应该继承。
(王建楼、胡琳、姚玉龙整理)
1983年9月15日
注:沈鸿同志原任陕甘宁边区工艺实习厂总工程师,现任国家机械工业部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选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