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印刷厂工人训练班(1941.11.19)

剑秋


  在清凉山的半腰中,有一排石窑洞里,生长着一个工人学校——印工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是中央印刷厂办的,开学已经快有三个月了,训练班有学生三十七人,是由工厂各部门,在保证完成新的生产任务下,选送来的。
  这三十七个被选送来学习的工人,在文化水平方面是极不一致的,根据初步调查:县级师范学校肄业的一个,高小毕业的四个,念过九年书的一个,念过八年的一个、七年的一个、六年的两个,五年的两个,四年的五个,三年的一个,二年的六个,一年的一个,半年的一个,其余的十一个是没有入过学校的。
  在这三十七人中,多数不会看地图,即是不知道地图上东西南北方向的、有二十二个,会看的只有十五个。在识字方面,约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对于学习过的字不会讲不会用。
  在初步的了解学生程度之后,曾决定教学的方针应着重于提高文化和学习各种具体常识,而人数少程度复杂,却使编班颇感困难,终于大体上依照学生的水平划分了甲、乙、丙三班。甲班的基本课程是:中国历史、世界常识和党建;乙班丙班的基本课程是文化课,另外附听中国历史与党建。
  除了这些基本的课程之外,其余就是请人作报告,如时事问题、自然科学常识(主要是讲与印刷工作有关的科学常识,例如机器构造原理、合金、油墨等)以及职工运动等等。
  最近乙,丙两班的课程,有点变动:添了算术和常识,同时□着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中国历史和党建课都决定不听了。
  教员方面,除了文化课的教员是实行小先生制,其余各课教员都是从其它机关请来的。
  至于学校的组织,是很简单的:设一个班主任,管教务及日常学习指导;一个支书,领导学校党的组织并协助班主任进行一切事务工作。在学生方面,有一个队长,总管全班生活、学习纪律,有墙报,体育,歌咏干事各一人,负责全班文化娱乐生活,此外,按班和自习单位又划分了五个小组,设有组长,经过民主选举的。
  不实际(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缺乏具体知识而只懂得一些名词)和文化程度很低,(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基本上还没有消除文盲的地位)是这个训练班学生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上开始时特别着重于“好高骛远”与“不愿学习文化”等倾向的克服,关于这一点,目前已收得了很多成效,例如一个甲班的学生亲自对我说:“……很有趣,现在我们所学的都是新鲜与实际有用的知识,而不是专门背颂一套枯燥的名词了!”“过去工会常请人作时事报告,可是一些人名地名我们是从来不清楚的,现在听讲后才知道瑞典和瑞士不是一国,阿根廷也不是一个人名……。”在学习中,为了加强对文化课的帮助,他们制造了一种“顾问”制,办法是由甲班学生轮流值日去帮助乙丙两班的自习,作他们的小“顾问”,很有成绩。
  文化教材,由该班主任收集印厂生产技术方面的材料编成,课本的名称叫:“我们的工厂”,取材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点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专给丙班用的,因一般的识字课本对他们不合适,太深与工作实用没联系,这种工厂实际材料写成的课本,对于文化程度很低的学生不仅容易识字、记忆和使用,而且更可以在学习中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认识与兴趣,以打破过去某些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离心倾向。
  当然,这课本因为仓促编成,不免有些缺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是可以改正和补足的,同时根据着这一试验,也可知道:以工厂多方面的实际知识和材料,除写成一部文化课本外,还可以编一套初级教科书(包括常识算术等),以作为提高工人文化政治技术水平的基本教材。这是值得研究工人教育的同志注意的。
  编者按:
  这种训练班,对于工人文化、政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确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但只有像中央印刷厂那样较大的工厂才能举办。而且必须在不妨碍生产任务的条件之下。所以一般规模较小的工厂是难于办到,也不宜于办到。
  (《解放日报》1941年11月19日第二版)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