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再论精兵简政 (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日社论)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编


  精兵简政的口号,提出了已经有三个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执行这一个口号,曾经组织了编整委员会,进行了边区一级各机关人事上的调整;关于分区、县、区、乡各级政府人员编制,有了统一的规定;边区政府各工作部门,根据这一个原则,拟定了一九四二年的工作计划;高级党政机关负责同志,也都率领考察团分头出发,考察区、乡行政的具体情况,关于怎样把这一方针贯彻到整个工作中间去,一定还会提出更具体的方案。我们愿趁此时机,就日常所见、所感,关于行政工作方面的精兵简政再提出几点粗浅的意见。
  首先,我们认为在行政工作里,事权分工一定要明确,不必绕的弯子,不必经的手续,一定要免掉。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弱点很多:许多事情,往往事权不统一,责任欠分明,形成了一国三公,莫知谁从的现象。自边区二届参议会开会后,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克服。但是,在各机关内部,依然有不少分工欠明、责任不专的现象。零星小事往往也必须机关最高首长批准,使领导同志变做了专管柴米油盐的“管家婆”,而没有时间去考虑全面的大的问题;同时,下级同志也就遇事推脱,不负责任,以致高级政务会议也往往变做了日常锁务的讨论,对于政策之掌握,全盘的领导,反而很少注意。这种现象如果不克服,就是怎样本领高的人,也不免要掉到事务主义的泥坑里去。因此,确立明确的分工制度,划清政务与事务之职司,使得各有所司,各尽其责,乃是精兵简政里的第一个问题。
  其次,边区内任何工作部门,都感到人员不足,在人员使用上,就发生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有的是“大材小用”,也有的是“材不称职”。在使用机关,总以为:只要他能做一点事,就拚命的拉,拉住了就不放,并不管给他做的事是不是他的所长。一般的说,大家对于“用人唯才”的道理还把握不住,以致使许多人,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在一般工作人员中,也逐渐地养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以为横竖都是革命工作,何必多所选择。因此,轻视业务专长的学习,不肯在本身工作上求进步。本来的精兵,放错了岗位,普通的士兵,失却了求精的兴趣,这不但是人才使用上的浪费,而且是我们工作上的莫大损失。所以说,如何在使用干部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现有的干部,加以合理的调整,乃是实行精兵简政第二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就是不急之务如何少办,不需之财如何节省,不需之人如何少用的问题。今天,人才有限,物力维艰,而抗战建国,又经纬万端,我们如果样样都做,“百废俱举”,结果就会落个“一事无成”。因此,怎样善用我们的人力物力,把必要办、非办不可的事情,先办起来,把不必办、不能办的事,先放置一边,不办或缓办,这就应该是我们今天办事用人的原则。办养老院,是好事情,但是,为了养活两位老人,开支二十个人的预算,就太浪费了;把每个青年、每个妇女,每个工人都组织到青救、妇救、工会里来是应该的。但是,在没有工人或工人极少的县区,设立工会;一个千余人的乡,而群众团体林立,似乎亦太浪费。调查研究当然是好事,可是,如延安与绥德二县经常招待七八个考察团,实在是车水马龙,应接不暇;诸如此类值得重新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希望政府和民众团体在设立一个机关、办理一件事情、增添一个人员的时候,都首先考虑一下:“在此时此地它有无绝对的必要?”的这一个根本问题。要而不紧的事,宁可不办。
  头重脚轻,上级命令不能下达,县以下不能建立经常的正规的工作制度,这已经是边区行政工作苦恼了几年,而始终没有圆满解决的问题。下决心抽调强干有力的干部,到情况不同的三五个县政府里边做工作,详细考察并研究如何建立正规工作制度的问题,实验出一个具体的方案,给全边区做榜样。我们以为这是实行精兵简政当中的第四个应该解决的问题。
  最后,一般的说来,我们工作效率太低了。今天是飞机和无线电的时代,而我们却是老牛的步调在这里蹒跚着。对于时间,我们不知道爱惜,在工作中,我们缺乏计算的习惯。同在延安的两个机关,公文传递,可以迟到一个礼拜以上。同样的传递信件,边区通讯站总要比邮局迟几天。一个人,一天完成几件工作,没有算计和检查,一天之内,跑多少冤枉路,枉费多少时间,也满不在乎。在和平环境中,养成这样的习惯虽然情有可原,但是,拿这种步调来应付今天的时代,却一定要落后;无形中人力、时间上的浪费,实在达到吓人的程度。
  精兵简政,这一口号之所以提出,从某方面讲,全部意义也就是一个:实事求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所以,我们愿意把“注意效率”、“爱惜时间”、“养成计算习惯”三个口号来做本文的结语,并提请同志们的注意。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编.-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