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北革命根据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录——忆陕北苏区的一段斗争—4

李铁轮


  红二十七军成立,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5年春,敌军作了新的部署,开始对陕北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原来井岳秀八十六师分驻陕北20余县,兵力不足,不能应付各县红军游击队的活动。于是十七路军的四十二师(师长冯钦哉)进驻宜川、延长一带。后来又调来高桂滋八十四师驻扎清涧、绥德、吴堡、延川、安定等县。八十六师兵力,集中到榆、神、府、佳、横地带,主要是“围剿”神、府、佳边和佳、吴、米东红区。再后还有阎锡山晋军的孙楚、李生达两个师开到黄河沿岸。敌人总共在陕北及其周围增加了6个师的兵力,分路向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敌军深入苏区中心,修工事、编保甲,长期驻守,搞自首登记,实行政治欺骗的政策,使我们的干部与红军游击队的活动,遇到很大的困难。但各地党、团组织毫无畏惧地领导游击队、游击小组、赤卫队、少先队向敌军及当地反动派展开了勇敢顽强的斗争。如清涧县委的马义(白炳忻)、吴堡的慕生忠、慕纯农等许多同志,始终领导武装群众,坚持斗争,千方百计地打击、困扰敌人,直到反“围剿”的胜利。
  1934年底,陕北党、团特委机关迁到安定地区。在赤源县白庙岔把安定的红一团与清涧的红二团集中起来,编为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长杨琪(后贺晋年),师政委张达志。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这个番号是中央给的,经中央驻北方代表转告的,指示向南发展(当时没有电台,北方代表送来的密码信是我查译的)。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成立后,随即首战南沟岔,配合安定地区游击队、赤卫队,歼敌高桂滋八十四师的2个排。缴获步枪近百支,轻机枪4挺。之后,又在延川贺家湾歼敌1个排。接着秘密开赴清涧东区,由当地游击队将驻高杰村的敌军1个排引诱出来,全部加以消灭。同时由于游击队、赤少队积极配合,四面出击,国民党的保甲组织迅速瓦解。敌军摸不到红军主力在哪里,处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被迫收缩阵地,把深入农村的分散部队集中到几个主要城镇里。
  在此期间,神、府、佳边地区的红三团,独立地进行积极活动。在佳、吴、绥、米地区,佳、吴、米东等县委领导各游击队与敌八十六师进行了长期的拉锯式的游击战争。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吴堡县委的慕生忠、慕生贵、慕纯农等策划兵变和瓦解民团获得成功。后薛家坬和火烧山的民团两个分队起义,慕家原白军一个排兵变出来。以原有的游击队为基础,加上这些武装力量,成立了红五团(团长王士杰,政委慕生忠,参谋长樊文德)。之后又策划了辛家沟白军1个排兵变。消灭了慕家原及冯家峁的地主武装,扫除了若干敌军据点。红五团后来编入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为第三团,原神府地区的红三团改为独立团。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了。1935年1月,在白庙岔召开了陕北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到会代表百余人,讨论了各项法令,成立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并选举马明方为主席,崔田民、霍维德为副主席。陕北特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印发了群众性的不定期报纸《赤色西北》,由陈蓬飞负责编辑。
  

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