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回忆录 > 弯弓贺兰-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北纪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兵发太原城.11

章涌


  11.盛夏酷暑,千里古道大军如流;军情紧迫,彭德怀要求每日行军不得少于70里。
  此时的彭德怀,正紧张地谋划着两支大军向西挺进的战略步骤,精心计算着第18、19兵团入陕作战的时间、路线。
  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第一野战军前委确定分两路先后开进。
  5月3日,彭德怀命令第18兵团由河南陕州附近渡河,进至潼关、西安之间,先歼潼关以西地区的敌人,然后向西南发展。
  接彭德怀命令后,第18兵团确定由会兴镇、陕州、灵宝三处渡河西进,并组成了以参谋处长梁军为队长、民运部长米建书为政治委员的先遣工作队,15日先行到达陕西了解进军地区的敌情、地形、道路、粮食、群众及地方武装等情况,并负责组织供应线。
  鉴于西安解放后,胡、马两军企图集中兵力联合反扑的情况,彭德怀又于5月22日,指示第18兵团速用火车运一两个师接替第6军西安卫戍任务,以便第6军向宝鸡集中。
  1949年5月23日,中央军委向各野战军发出关于向全国进军的指示,各野战军迅速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全国大进军。
  5月25日,彭德怀乘汽车由太原经禹门口,回到乾县秦家庄第一野战军司令部。
  彭德怀、张宗逊指示,第18兵团先头部队迅速赶至潼关,再车运至西安、户县。第7军和第1军3师、第3军8师亦应迅速向礼泉前进,每日行程不少于70里。
  军令如山倒。
  一时间,由华北到西北的千里古道上,尘烟滚滚,盛夏的酷暑之中,弥漫着鼎沸的人声马叫。
  两支英雄的部队,车运、船运、徒步并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军大西北的征程,浩浩荡荡地向西疾进。
  5月26日,第18兵团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士第、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王新亭、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漫远、政治部主任胡耀邦率领下,分4个梯队开始从太原出动,经风陵渡西过黄河,向陕西省关中地区进发。
  担任18兵团后卫的第62军中,有许多官兵是头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按道理说,这个军前段时间忙着进行运城、临汾、晋中和太原战役,好几年没有同亲人见过面了,乘这个机会回家看看该多好啊!
  但全军指战员此时想的是祖国大西北,还有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人民未解放,人民的痛苦就是革命战士的痛苦。
  该军186师从太原出发时,师长蒲大义、政委车敏樵就代表师党委向全师指战员提出响亮的号召:
  “争当新时代的新禹王!”
  全师上下齐响应,人人表示:
  “路过家门不回家,誓把蒋介石军队消灭光!”
  部队经过十多天的行军,进入晋南平原,当大家望到巍峨的中条山和孤山,看到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尤其是看到在每个村口设的茶水站,男女老少喜笑颜开,一碗碗地把茶水送到指战员手中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快,顿时劲头倍增,行军的脚步更快了。
  晋中、晋南是这个军生长壮大的摇篮,广大人民听说子弟兵要打出去,都纷纷赶到大军经过的路上,来看望、欢送和鼓励他们。部队经过途中所需粮、草、柴、菜及渡河船只,各村、镇、渡口早已准备妥善。
  公路两旁难以计数的茶水终日不断,青年妇女、儿童亲切迎送,争着给战士扛枪、担行军锅、送光荣旗、戴光荣花。沿路村庄竖起大字路标,写着村名,距公路几里,多少户,让房多少间,可住多少人等。
  部队每到一村,群众都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家家门上悬挂木牌,上面写着,本院让出几间房,可住大军多少人,开水床铺均预备齐全。部队住下后,房东帮着烧锅做饭、缝洗衣服则更为普遍。在公路两旁群众还为部队挖有防空掩体。
  晋南广大人民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对部队的鼓舞教育极大,进一步巩固了全体指战员勇往直前的决心。不少干部战士在沿途石碑和墙壁上写下这样的标语:
  “坚决打出去,消灭蒋帮军!”“解放全中国,为人民立功!”
  战士们还在自己的决心书上写着:
  “当个新禹王,过家门不入!”
  “不打倒蒋介石,绝不回家!”
  还有的决心书上写下了“千里流水归大海,革命成功再回家”、“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等誓言。
  这天,186师557团1营进到了晋南重镇运城,有些干部战士的亲属已赶到部队路过的村镇,等待着看望久别的亲人;有的可巧碰到了,但由于部队正在行军,停留的时间太短,只能说几句话,就匆匆告别。出现了一幅幅感人的场面:
  1连有个排长,他爱人抱着刚一周岁的孩子赶了30多里路来看他,一连陈指导员关切地向这位排长说:“快和你爱人到村里找个地方说说话,天黑前赶到部队宿营地就行。”
  但这个排长只抱了抱出生后第一次见面的儿子,向爱人说了句“照看好老人和孩子,搞好生产支援前方打胜仗,等消灭完蒋介石军队,全中国解放了,再回来看你们”,便匆匆告别上路。
  这位老区的妇女理解丈夫的心情,微笑着向他表示:“听你的话,你只管放心地走吧,到前方打了胜仗可不要忘了给家里来信,好让乡亲们高兴高兴。”
  3连有个战士是闻喜县人,他的家就在公路边上。他的老父亲在旧社会由于给地主干了一辈子活,受尽了折磨,在他小的时候就不堪忍受而含恨去世了,家里只留下一个60开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3连指导员文自新知道这位战士的心情,这天出发前就告诉他:“今天行军路过你村,老妈妈一定在村口等着看望你,到时可和妈妈说说话。”
  老妈妈听说儿子所在的解放大军开往陕西要路过他们村,可高兴了,每天从早到晚到村口坐在一棵大杨树下等待看望儿子。
  一连等了三天也未看到儿子的面。
  第四天上午,他儿子所在部队正好路过村边,暂时进行小休息,站在她身旁的一位大嫂突然高声喊到:“大娘,那不是小兄弟吗?”
  话音未落,这个战士已跑到亲爱的母亲身边,久别重逢的母子俩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行热泪从老妈妈的眼眶滚出……
  战士赶忙掏出手帕轻轻地给妈妈擦去眼泪,坚定而亲切地安慰妈妈说:“妈,你看我不是很好吗?打太原时我还立了一功哩,等全中国解放后,我一定回来看妈妈。”
  部队行军中的小休息时间是短暂的,嘹亮的进军号声又催促部队继续前进了。儿子憨笑着,轻轻地抚摸了妈妈的温暖的手,然后回到行军的行列中,向妈妈招了招手,迈着坚定的步伐又继续前进了……
  第18兵团已动,第19兵团紧随其后!
  第19兵团出发前,杨得志司令员命令:第63军政委王宗槐和第64军副军长唐子安,带领少数同志先期赶到禹门口,组织一个渡河指挥部,具体安排兵团渡河西进。两位先遣官立即出发,赶到了禹门口,展开了渡河的各项准备工作。
  6月5日,63军、64军、65军和兵团机关先后从驻地出发,陆续来到禹门口,从这里渡过黄河。
  面对滔滔黄河,身经百战的杨得志司令员心潮澎湃,他脑海里翻滚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什么叫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什么叫排山倒海、势如破竹?什么叫跃马横戈、攻无不克?什么叫势不可挡、所向无敌?
  眼前,这千军万马争渡黄河的宏大场面,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就在第19兵团出发的同日,第18兵团61军在韦杰军长的率领下,突然接兵团转彭德怀电令,限6月6日赶到黄河北岸之风陵渡渡口,渡河后车运西安。
  韦军长立即令各师不顾疲劳,不避风雨,兼程前进,并限第182师务于6日前到达风陵渡。
  前卫部队连续11天强行军,每日行程40公里以上,最后两天行程均在50多公里。干部战士忍受各种艰难困苦,顺利完成了急行军任务。
  据第18兵团统计,指战员们脚打泡的占70%以上。前卫部队第182师6月7日晨抵达西安,接替了第6军的警备任务。
  62军南下时,同蒲铁路没有完全恢复通车,因此,部队只能一部分乘坐火车,更多的是徒步行进。
  军长刘忠或乘火车或骑马随部队行进,有时也坐缴获来的美国吉普车。其他参谋人员和警卫、通讯员坐大卡车。汽车驾驶员是打仗抓来的国民党汽车兵,做他的思想工作很重要,也必须提高警惕。
  这天,因公路不好,汽车的跳动把刘忠的头碰破了。祸不单行,车在下坡时,刹车坏了翻车,刘忠跳出来了,但两个警卫员均跌伤,真是危险极了。保卫部怀疑俘虏来的汽车兵不可靠,于是,建议他们的军长以后行军再不乘汽车了。
  6月5日,62军渡过黄河,到达潼关,尔后乘火车西进至西安以东的坝桥、临潼一带集结待命。
  在向陕西开进中,第60军178师进入灵宝、大营一带,分兵合击虢镇至灵宝地区之敌,经过5天先后4次战斗,于15日全歼该地反动武装,毙俘敌800余人,掩护了主力西进。
  到6月24日,第18兵团全部集结在西安附近。
  第19兵团西进途中,收到彭德怀司令员来电,指出西北地区即将开始麦收,而8月又将进入雨季,如我军6月底7月初不能开始战役行动,不仅陷于雨季,对行军作战十分不利,而且陇东陇南夏麦将被敌人抢走,增加我军粮食供应的困难,要求部队每日行程不少于70里。19兵团渡过黄河不久,彭总早已对西北战场的决战作出了部署,要求该兵团于6月底在指定位置集结完毕,准备迅速投入战斗。
  于是,第19兵团大进军越走速度越快,到后期竟变成日夜兼程的强行军了。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时到达了指定地点。各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以临战姿态,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在第18、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建制的同时,中央军委决定二野的第19军划归第一野战军指挥。
  第19军,是由陕南军区部队组成的,军长刘金轩,第一政治委员张邦英,政治委员汪锋,副军长陈先瑞,副政治委员李耀,参谋长薛克忠。下辖第55师(原第12旅改编,师长符先辉,政治委员张明)、57师(原第38军17师改编,师长张复振,政治委员张文彬),全军共1.5万余人。
  这样,第18、19兵团由晋入陕,第19军调归一野和第7军归建,使第一野战军的兵力由原来的15万人增加到了35万人,连同西北军区等地方部队,西北地区我军总兵力达40万人,改变了西北战场长期以来敌多我少的状况。
  能量的集聚,必将释放出更大的威力。
  决定胡宗南和西北“二马”命运的主动权,已经牢牢掌握在第一野战军手中。

弯弓贺兰: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北纪实/章涌编著.—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9

您是第 位访客!